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初步经验。方法 对2 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血管造影及TCD、SPECT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狭窄的血管均成功地进行扩张 ,术前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 (78.3± 4 .7) %与 (15 .6± 4 .4 ) % ,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 3 0 %。临床随访无TIA或脑梗死再发 ,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SPECT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 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2.
应用微电极记录与刺激技术 ,在立体定向下对 3 2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苍白球内侧部 (GPi)毁损术 ,并在术中对GPi的某些生理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UPDRS)积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术中靶点更换率 71 9% ,变更范围 2~ 7mm。手术效果优良 ,有效率 10 0 % ,UPDRS平均改善 ( 44 1± 9 5 ) % ,无永久并发症。认为微电极的应用能显著提高苍白球切开术的准确性 ,减少手术并发症 ,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3.
患者女,2 1岁,表现为进行性左耳鸣、听力下降伴行走不稳。体格检查发现左侧听力丧失。头颅MRI示左侧颈静脉球区异常信号,T1T2以血管流空信号为主。既往无颅脑外伤、颅脑手术、颅内感染等病史。2 0 0 2年5月第1次入院后行脑血管造影显示颈静脉球区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 ,瘘口位于颈静脉球区,主要由左侧椎动脉和左侧颈外动脉分支供血,分别向同侧颈静脉和对侧横窦引流,矢状窦逆向充盈,皮层逆向引流明显(图1 ,2 )。于2 0 0 2年5月行第1次手术,采用经动脉入路栓塞,超选左侧枕动脉,PVA颗粒及弹簧圈1枚栓塞。术后颈外动脉分支的瘘口明显…  相似文献   
24.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初步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例表现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既往有后循环梗塞病史,13例为反复头晕发作或血管性头痛。椎动脉起始段13例:椎动脉颅外段3例,颅内段5例;基底动脉12例。病变狭窄程度均在70%以上,狭窄长度2-12mm。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将球囊膨胀型支架(BX,AVES670,EXPRESS,BIODIVESO)在微导丝导引下通过狭窄部位,缓慢充盈球囊,造影观察支架释放情况后缓慢回撤球囊。结果 29例恢复正常管径,4例狭窄程度减小80%以上,无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临床随访3-10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无短暂性缺血再发生或卒中;影像学随访10例患者,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7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4例患者,男9例,女65例。年龄57—83(67.2±6.8)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氨甲环酸组松止血带前30min将氨甲环酸1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572.3±38.7)ml和(769.6±34.5)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手术总失血量分别为(691.8±88.7)ml和(968.5±38.2)m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结论老年患者TKA围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手术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6.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前循环78例,后循环27例),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GDC,术后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6~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4例手术成功,1例失败;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24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支架完全塌陷。98例临床随访3~32个月,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血管造影随访62例(随访期6~12个月),60例动脉瘤不再显影,2例明显缩小,1例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支架不但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还可防止弹簧圈压缩,促进瘤内血栓形成,防止动脉瘤复发,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苍白球内侧部运动觉细胞空间位置排列及其在苍白球毁损术中的意义。方法 对34例病人苍白球内侧部运动觉细胞进行了空间位置测定,每例病人测定5~13个部位,共记录322个部位。结果 82(25.5%)个细胞随对侧肢体关节被动运动其放电频率有变化,其变化形式为放电频率或幅度的增加及减少。上肢的运动觉细胞主要集中在GPi的背侧和腹侧,而下肢的运动觉细胞更靠近GPi的中心部位。结论 上肢和下肢的运动觉细胞在GPi内有很明确的空间定位,为合理选择毁损部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 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194例 ,对宽颈动脉瘤则采用瘤颈成形辅助技术 ,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 17例 ,微导丝辅助成形技术 19例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 2 1例。结果 栓塞程度 :致密栓塞 134例 (6 9% ) ,90 %以上 38例 (2 0 % ) ,90 %以下 2 2例 (11% )。术中出血 9例 (4 .6 % ) ,死亡 1例 (0 .5 % )。结论 GDC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支架等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急性牙髓炎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对策。方法通过询问并记录9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的心理状态,经归纳总结后,探讨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结果 9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存在6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求治急切:35例患者表现突出;陌生、恐惧:38例男性患者较52例女性患者表现突出;紧张、焦虑:文化程度较高的20例患者表现突出;失望、烦躁:10例文盲患者表现突出;自卑、胆怯:来自农村的15例患者表现较为突出;寻求名医:对急性牙髓炎的了解和认识较少的12例患者表现突出。针对每种心理问题提出不同的心理护理对策。结论心理护理贯穿于急性牙髓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可帮助患者排除已存在的及潜在的心理问题和反应,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0.
人脑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成伟  庞琦  张珑  金澎  张庆林 《癌症》2001,20(3):326-327
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长至关重要,抑制血管生成是不同于常规的新的抗肿瘤策略,在一些肿瘤实验性治疗中已取得理想疗效[1~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一种强烈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在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等中VEGF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密切相关[4]。为探讨胶质瘤中VEGF表达及血管生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7例人脑胶质瘤标本选自1998年3月~2000年3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其中男37例,女30例,年龄12~69岁,中位年龄38岁。按1993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法[5],本组病人低恶性度(星形细胞瘤Ⅰ~Ⅱ级)23例,中恶性度(间变性胶质瘤)22例,高恶性度(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2例。8例正常脑组织系颅内减压手术中获得。各标本切取后常规石蜡包埋,作5μm连续切片,1张作HE染色用于重新确认病理结果,其余切片作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