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中药及药膳辅助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中医风湿科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辅助组(30例)、药膳辅助组(30例)、单纯西药组(30例),分别给予中药+西药、药膳+西药、单纯西药治疗12周。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疾病活动分数(DAS)、营养学指标。结果治疗12周,中药辅助组以及药膳辅助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P0.05);中药辅助组及药膳辅助组患者的DAS显著低于单纯西药组(P0.05);中药辅助组及药膳辅助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均显著低于单纯西药组(P0.05);药膳辅助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均显著减小;中药辅助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药膳辅助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及药膳辅助西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明显降低疾病活动分数,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和病理类型的腺性膀胱炎与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对40例腺性膀胱炎进行临床分型和病理分型,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不同类型腺性膀胱炎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利用全自动显微镜及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图像采集及分析。结果:临床分型中,乳头型和肠腺瘤型腺性膀胱炎P53和Ki67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慢性炎症型和滤泡型腺性膀胱炎(P〈0.05)。病理分型中,肠上皮型和前列腺上皮型腺性膀胱炎P53和Ki67阳性表达与移行上皮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分型中,乳头型和肠腺瘤型腺性膀胱炎可能为癌前病变。病理分型中,肠上皮型和前列腺上皮型腺性膀胱炎可能为癌前病变。因此腺性膀胱炎是否具有恶变潜能应将二者相结合综合考虑,乳头型和肠腺瘤型腺性膀胱炎若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前列腺上皮化生则发生癌变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33.
主要从选穴规律、针法以及针刺手法和刺激量方面 ,对近 10年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进行归纳。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具有疗效显著 ,副反应小等优势。相比之下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研究设计科学化等方面则显薄弱 ,而传统经络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亦未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1组30例予西替利嗪治疗,对照2组30例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组30例予西替利嗪联合穴位埋线治疗。3组均治疗28 d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比较3组治疗前后荨麻疹症状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白三烯C4(LTC4)、白三烯D4(LTD4)及白三烯E4(LTE4)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DLQI评分、荨麻疹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后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DLQI评分、荨麻疹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Ig E、组胺、LTC4、LTD4及LTE4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后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Ig E、组胺、LTC4、LTD4及LTE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27/30),对照1组总有效率66.67%(20/30),对照2组总有效率60.00%(18/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对照1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2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并能改善临床症状和Ig E、组胺、LTC4、LTD4及LTE4水平。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探讨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依照术前所测得有关数据作手术标记线对31例36眼确诊为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小儿实施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记录并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1例36眼中矫正满意者33眼(91.7%),欠矫者2眼(5.6%),过矫者1眼(2.8%),回退者3眼(8.3%)。结论在手术标记线引导的全麻下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小儿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肯定,是目前治疗重度小儿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6.
目的:了解国内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试验状况并对所有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方法:通过机检和手检获得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对照治疗试验(RCT)文献,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和针灸临床研究规范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实际检出文献323篇,符合随机对照试验(KCT)的文献29篇(占8.98%),在此29篇文献中明确诊断和疗效标准的16篇(占55.17%).结论: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质量需待提高,应根据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特点.探索建立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在手术标记线引导下的全麻小儿上睑下垂手术量化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依照术前所测得有关数据做手术标记线对56例63眼确诊为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小儿全麻下实施改良额肌瓣悬吊术,依据提上睑肌肌力、额肌力的大小,同时结合全身麻醉的深度及眼位情况对术中的睑裂高度进行计算,从而来量化手术,记录并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56例63眼患儿中矫正满意者59眼(93.65%),欠矫者2眼(3.17%),过矫者2眼(3.17%)。术后半年发生回退者4眼(6.35%)。术后未出现感染、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结论在手术标记线引导下并进行量化处理的全麻下小儿上睑下垂手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diacapitular condylar fractures, DCF)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对38例(50侧)DCF患者进行骨折内固定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采用改良耳前入路,复位骨折髁突并用1颗长14~16 mm的螺钉固定,然后复位向前内侧移位的关节盘,并用1颗锚固钉锚固于髁突后斜面下缘中份。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前、后颌面部CT、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MRI 检查,对伴有下颌骨其他部位的骨折,同期进行解剖复位、固定。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 CMF模块进行术前、术后,健侧、患侧下颌支高度测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骨折固定效果。利用术前、术后MRI中关节盘与髁突顶点相对位置的变化,评价关节盘锚固术的准确性。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开口度、开口型、关节弹响、面神经损伤症状等进行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后颌面部CT显示,37例(48侧)囊内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率96%)。所有患者患侧下颌支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19例单侧囊内骨折患者术后健、患侧下颌支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MRI图像显示,35例(46侧)关节盘回到原有的解剖位置,有效率为92.0%(46/50)。术后远期随访显示,38例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平均开口度35.67 mm,最大侧方咬合平均值为4.45 mm,最大前伸咬合平均值为5.63 mm;开口型偏斜2例(5.3%),关节弹响2例2侧(4.0%);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其中3例在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另外1例(2.6%)随访3个月后仍出现患侧抬眉困难,口服甲钴胺片后症状缓解。结论: 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常伴发TMJ关节盘移位,且方向与移位的骨折片一致。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9.
<正>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progressive hemifacial atrophy,PHA)也称为Parry-Romberg综合征,由Parry于1825年首次报道,1846年Romberg对本病进行了详细描述,1871年Enlenburg强调此病为后天性疾病。该病多以局限于一侧面部的皮肤、软组织、可波及骨及骨组织的渐进性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双侧面部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好发于女性,多于20岁之前青春后期时发病,一般于210年后停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家族性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家系成员进行眼部的各项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眼外肌功能、眼眶CT、双眼B超等检查,并对部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及额肌悬吊术。

结果:该家系眼外肌纤维化发病率为31%。该家系各患者均双眼受累,自幼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眼球位于下转位,向正前方注视时伴有异常辐辏,向前注视抬下颌。随年龄增长病情加重不明显。其他全身系统器官未见异常。经手术治疗,下颌上抬及外观可获得明显改善,眼球运动改善不明显。

结论:该家系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通过手术治疗可改善头位及外观。眼球运动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