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32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构建表达幽门螺杆菌(Hp)的外膜蛋白omp22和黏附素hpaA融合基因的重组蛋白质候选菌株,为Hp疫苗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出带3个甘氨酸残基柔韧接头的融合基因omp22-hpaA, 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MAL-c2X中转化大肠杆菌(E.coli TB1),用IPTG诱导目的基因表达,SDS-PAGE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Western Blot鉴定其免疫原性. 结果:测序结果显示, omp22-hpaA融合基因片段由1326 bp组成,为编码44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接头序列GGTGGAGGC已成功地插入omp22-hpaA融合基因中;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 ku,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约占全菌总蛋白的20%. 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omp22-hpaA融合基因原核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52.
志贺菌多位点酶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志贺菌基因型和群体遗传学结构.方法采用多位点酶电泳(MEE)法对江西铜鼓县及郑州近5 a分离的59株志贺菌散发株进行多位点酶基因分类和群体遗传学研究.共测定4种代谢酶.结果59株菌共分为46个电泳型(ETs),聚类分析显示46个ETs归属于10个克隆系(CLa~CLj).两地菌株分属几个紧密相连的克隆系,不同年代的菌株有优势克隆系存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被测4种代谢酶基因位点均具多态性,平均杂合度(h)5.5,平均遗传多态值(H)0.637.两地菌株h和H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个酶基因位点都有一个优势等位基因,提示在志贺菌进化演变过程中以自然选择为主,不同年代的宋内菌聚在一个亚克隆系内,推测它们染色体基因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53.
郑州市2000年夏秋季腹泻病原菌谱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郑州市夏秋季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对2000年6至10月郑州市390例腹泻患者粪便取样进行主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并且建立了一种快速标本处理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方法。结果:共分离出66株病原菌,总检出率为16.9%(66/390)。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46株(11.8%),侵袭性大肠杆菌11株92.8%),志贺菌7株(1.8%),沙门菌2株(0.5%)。随机抽取67份腹泻标本,应用多重PCR检测,检出病原菌9例,高于培养法7例(P=0.000)。结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应得到足够重视。多重PCR法对腹泻病原菌的检测具有简便、快速、特异、经济和不需培养等特点,宜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对志贺菌耐多药相关基因(T1C4)水平转移进行验证,并对其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进行初步判定。方法培养已筛选出的包含T1C4基因片段的阳性克隆,提取其质粒,PCR扩增T1C4基因片段、纯化、制备探针,与志贺菌敏感株SS23、志贺菌耐多药转移株(ST11)、大肠埃希菌耐多药株(E667)的基因组DNA和质粒DNA进行斑点杂交。采用药敏纸片法研究含T1C4基因片段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结果应用PCR方法可以从ST11和E667菌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T1C4基因片段,而SS23菌株不含该基因片段;应用T1C4基因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显示,ST11和E667菌株的全基因组和质粒DNA均可显示杂交信号,而SS23菌株的基因组和质粒DNA均不产生杂交信号;1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表明,含有T1C4基因的大肠埃希菌(DH5α)对四环素、先锋V、头孢噻吩、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五种药物的抑菌环直径明显小于(相差3mm以上)不含T1C4基因的DH5α菌株。结论 T1C4基因片段为ST11菌株从E667菌株获得,且存在于两菌株的质粒上;T1C4基因可能介导细菌对多种药物的抗性。 相似文献
55.
带下病是祖国医学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又称"下白物"、"流秽物",涉及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学习和生活,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现将带下病的中医辨证及相关现代诊断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志贺菌敏感株与基因转移耐多药株全菌蛋白进行蛋白质组学比较,寻找细菌耐多药相关蛋白.方法:采用接合基因转移实验对临床分离鉴定志贺菌敏感株进行基因转移耐多药试验,并对志贺菌敏感株及基因转移耐多药株全菌蛋白进行双向电泳;电泳图谱采用Image 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MOLDI TOF-TOF质谱分析.结果:成功获得志贺菌基因转移耐多药株,在志贺菌敏感株与耐多药株全菌蛋白质图谱中分别检测出946±37个和1013±157个蛋白质斑点;经分析共发现4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初步对其中5个表达量增加的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基因转移耐多药株中发现两个新出现的耐多药相关蛋白分别为CRISPR相关蛋白及Hsp60的分子伴侣蛋白(Groel-Groes-Adp7);ABC转运蛋白、胱氨酸合成酶、预测的胞浆脂蛋白表达量上调.结论:通过对鉴定的5个耐多药相关蛋白分析初步发现供体菌中一些耐多药相关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方式插入志贺菌敏感株中并大量表达,同时一些在细胞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酶类表达量上调,ABC转运蛋白在志贺菌基因转移耐多药机制中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原发性痛经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外敷神阙、关元、中极并配合温和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温和灸神阙、关元、中极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伴随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在疼痛积分、伴随症状积分、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外敷穴位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单纯艾灸治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9.
60.
志贺菌主动外排泵acrAB-tolC及调控基因marOR突变与耐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志贺菌的耐药状况,检测临床分离志贺菌主动外排泵acrAB-tolC基因及调控基因marOR的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对159株临床分离的志贺菌进行四环素、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6种药物的药敏试验和有机溶剂耐受试验,对其acrAB-tolC基因和marOR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与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结果:159株临床分离的志贺菌属细菌筛选出4株敏感株、18株耐单药株和137株耐多药株,耐多药率为86.2%(137/159);159株中有122株对有机溶剂耐受,耐受率为76.7%(122/159);159株均扩增出acrAB-tolC基因和marOR基因,未发现基因缺失株;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155株耐药菌株中,marOR基因的突变率为17.4%,acrA基因的突变率为5.8%,acrB基因的突变率为3.9%,tolC基因的突变率为2.6%;4株敏感株未发现marOR、acrA、acrB和tolC基因突变。结论:临床分离的志贺菌耐多药率和有机溶剂耐受率均较高,且存在较高的marOR基因突变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