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造釉细胞纤维瘤和造釉细胞纤维肉瘤增生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研究了6例造釉细胞纤维瘤(AF)和3例造釉细胞纤维肉瘤(AFS)的上皮成分和间叶成分的增生活性。结果显示:AFS肿瘤性间叶成分的PC-NA标记指数(40.8%)显著高于AF(3.2%)(P<0.01);在AFS中,上皮成分的PCNA标记指数明显低于间叶成分(P<0.01)。由此提示,PCNA标记可作为鉴别AF与AFS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2.
用nm23多克隆抗体对62例颊癌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有转移组阳性率为31.0%(9/29),无转移组的阳性率为57.6%(19/33);病理分级I级的阳性率为59.4%(19/32),Ⅱ级为37.5%(6/16),Ⅲ级为21.4%(3/14);患者生存年限少于3年、3~5年和5年以上的阳性率也有逐渐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126).结果表明,nm23表达水平与颊癌颈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3.
从临床、X线、病理三方面分析了15例BCB的特征,并对4例作BMP—McA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BCB多见于15—25岁,多位于前磨牙和磨牙区,X线表现为附着牙根,周围绕以“包膜”的斑点状或致密团块,镜下由牙骨质样物质和牙骨质母细胞构成,BMP—McAb染色牙骨质母细胞和新形成、未钙化的牙骨质样物质呈强阳性。本文着重讨论了BCB和BOB的鉴别,强调BCB的诊断必须遵循三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64.
65.
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粘液表皮样癌很常见,但原发于颌骨内的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非常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两例报告如下。例一 凌某某,男,40岁。十多天前发现左面部无痛性肿大,皮肤无红肿麻木,经消炎治疗无好转,来我院求治,诊断为下颌骨造釉细胞瘤收入院。检查:全身状况良好,未见异常。左面部后下份有约6cm×5cm×4cm骨性包块,边界清楚,皮肤正常。左下磨牙及磨牙后区颊舌侧骨质膨隆,压痛。未扪及乒乓感。穿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