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口腔科学 | 91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4篇 |
药学 | 8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羟氯喹在治疗口腔黏膜糜烂型扁平苔藓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以抗疟药羟氯喹(HCQ)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方案治疗糜烂型口腔黏膜扁平苔藓(OL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11年2月间收治糜烂型OLP患者580例,从临床应用HCQ治疗效果的角度进行计划性分析和研究,着重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按近期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组,结果显示观察组467例中显效率为34.04%,有效率为55.03%,总有效率达89.07%,远高于对照组的37.16%;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0.34%,主要集中于皮肤、黏膜和神经系统反应方面的诸如色素沉着、脱屑、头晕头痛、失眠等轻型症状,其中最严重的为视网膜病变,仅发生1例,停药后病情稳定。结论针对OLP的治疗,以HCQ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方案可消除糜烂和降低恶变危险度,产生的毒副反应可控,不会影响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Malignant lymphoepithelial lesion简称MLEL)系指在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淋巴上皮成分恶变的肿瘤。临床并不多见,表现症状不典型,诊断也比较困难。本文旨在通过我院诊治的6例作一临床分析,以期有助于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X线曲面体层摄影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在口腔种植手术前后进行口腔X线曲面体层摄影,借助X线片辅助手术设计、种植体选择、修复时机的选择。结果:利用口腔X线曲面体层摄影可提高手术的精确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牙槽骨骨量进行种植体的选择,更恰当地选择种植修复时机。结论:应用口腔X线曲面体层摄影可提高口腔种植术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了解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及其与主要临床特性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PCR ELISA法对不同TNM分期的 4 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12例口腔正常粘膜组织标本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75 .6 7% )明显高于口腔正常粘膜组 (0 .0 0 % ) (P <0 .0 1)。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晚期 (TNMⅢ、Ⅳ期 )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95 .0 0 % )明显高于临床早期 (TNMⅠ、Ⅱ期 ) (P <0 .0 5 ) ,伴颈淋巴结转移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10 0 % )明显高于不伴颈淋巴结转移组 (6 3.33% ) (P <0 .0 5 )。 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变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腭裂松驰切口碘仿纱条填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腭裂松弛切口内填塞碘仿纱条8~10d抽出和填塞3~5d抽出对患者创口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55例腭裂手术病例,松弛切口内填塞碘仿纱条8~10d抽出组31例(A组);3~5d抽出24例(B组)。观察两组病例术后的体温,创口愈合情况,饮食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A组创口愈合迟于B组;A组术后口腔卫生状况,体温,食欲恢复等各项指标均明显劣于B组。两组均未出现穿孔,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腭裂松弛切口内填塞碘仿纱条3~5d抽出较8~10d抽出明显有利于腭裂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同期观察分析生物可吸收接骨板(BAP)和钛板(TP)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2012年6年内,同期收治下颌骨骨折患者共286例。其中BAP治疗组127例,占总病例数44.4%,以六孔板10 mm螺钉为主,占该组73.35%,人均3.1块。TP组159例,占总病例数55.6%,人均2.3块。两组的部分病例术后辅以颌间弹力牵引。结果:术后创口近期均呈一期愈合,无明显不良反应;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无受限;X线表现从术后4~8周的动态观察表现为渐进性修复重建样影像。4周以后的中期观察在BAP和TP分组分别有4和6例出现类似排异状改变,经换药后治愈。结论:BAP和TP内固定后,排异反应、机械强度及固位作用是相同的,但BAP避免了TP组的二次手术和应力遮挡的弊端。对于机械强度较TP弱的缺点,BAP可通过双板以上的固定、紧密贴合的塑形能力、其本身具有的较强延伸弹性和机械强度等得到解决,并为此提高和延伸了其临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扫描电镜观察无机活性元素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及其修复羊大面积颌骨缺损的体内成骨状况.方法:实验组对15只山羊下颌角缺损(30 mm×25 mm×10 mm大小)以支架材料修复,左侧为实验组,右侧为空白对照组,术后分别于1、3、6个月处死5只动物行扫描电镜及生物化学检查,观察无机活性元素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体内成骨情况.结果:实验组骨缺损新生骨在1、3、6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6个月骨缺损区均无明显骨修复现象.结论: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到无机活性元素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优良的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修复颌骨缺损后,能否形成满足牙种植所需要的骨量和骨质。方法:以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修复颌骨缺损(2.2cm×1.5cm),跟踪观察1年,在骨密度影与周围正常颌骨骨密度影接近后行牙种植体植入。种植体植入后3月观察骨组织结合情况。结果:种植体植入后3月,X线显示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与修复的骨组织结合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现象。结论:应用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诱导骨形成区域,可行牙种植修复,为较大区域骨组织缺损患者术后植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