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中重度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患者上颌窦黏膜形态变化特点,并进行上颌窦黏膜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经CBCT扫描并诊断为中重度GAgP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无牙周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实验组患者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周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CAL),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颌窦黏膜形态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上颌窦黏膜存在增厚改变的发生率为92.5%,而对照组为18.3%(P〈0.05)。在实验组中,上颌窦底黏膜的最大厚度值(DSM)与上颌磨牙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骨性边缘的最小垂直距离(HBS)呈负相关。其中,DSM与上颌第一磨牙HBS关系最为密切,右侧和左侧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73(P〈0.05)。实验组患者DSM与PD和CAL呈弱相关。结论:中重度GAgP患者上颌窦底黏膜容易发生增厚样改变,上颌窦底黏膜增厚反应程度与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2.
73.
根据国家新一轮医改和“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卫生部-联合国儿基会设立了“孕产妇及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合作项目,沈阳市成为全国4个试点城市之一,并以此为开端着手建设沈阳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按照卫生部项目要求设定业务模块、规划系统建设周期和试点范围,探索本地区系统特色和相关政策机制的建立等,为沈阳市妇幼卫生信息化工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脂蛋白基因PG0717、PG0183、PG2135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中的分布,探讨这些基因与牙周临床指数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脂蛋白在Pg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组)及76例牙周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记录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探诊出血及牙齿松动度,取龈下菌斑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以临床采集的样本提取的DNA为探针,以抑制消减杂交技术获得的PgW83特异基因片段PG0717、PG0183、PG2135为目标序列,采用Cy5荧光标记目标序列.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PG0717、PG0183、PG2135基因在牙周炎组病变部位、非病变部位和健康对照组Pg中的分布.结果在牙周炎组病变部位PG0717、PG0183、PG2135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0%(18/20)、70%(14/20)、70%(14/20),非病变部位的检出率分别为60%(12/20)、45%(9/20)、40%(8/20),而在健康对照组PG0717、PG0183、PG2135的检出率分别为55%(11/20)、25%(5/20)、30%(6/20).3种脂蛋白基因在牙周炎组病变部位和健康对照组中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探诊出血及牙齿松动度相关.结论 带有PG0717、PG0183、PG2135基因的Pg菌株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75.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毒力岛中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探讨3个基因与临床牙周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iltitis,CP)患者90例,共采集龈下菌斑标本270个.记录受试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情况.设计特异性引物,检测P.gingivalis阳性龈下菌斑标本的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对不同牙周临床指数基因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在CP患者P.gingivalis阳性龈下菌斑中,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6.17%、24.88%和27.86%.探诊出血阳性位点的PG0839基因检出率(28.35%)显著高于探诊出血阴性位N(14.29%,P<0.05).在牙周探诊深度为4~6mm和>6mm的受试位点,PG0839基因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牙周探诊深度<4mm的位点(P<0.05).PG0836和PG0838基因在不同牙周指数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PG0839基因的检出与CP病损部位的临床指标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该基因可能与P.gingivalis的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本实验研究右旋色氨酸、右旋亮氨酸、右旋酪氨酸和右旋蛋氨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含有维生素K(1 μg/mL)和氯化血红素(5 μg/mL)的TSB培养基培养牙龈卟啉单胞菌W83,培养到对数生长期时1:100倍稀释后放入96孔板中,分别加入右旋色氨酸(5 mmol/L)、右旋亮氨酸(8.5 mmol/L)、右旋酪氨酸(3 μmol/L)和右旋蛋氨酸(2 mmol/L),厌氧培养7 d后结晶紫染色,双蒸水冲洗,干燥后乙醇脱色,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结果 加入右旋色氨酸、右旋亮氨酸、右旋酪氨酸和右旋蛋氨酸及空白对照组的吸收值分别为3.70 ± 0.06, 2.74 ± 0.18, 0.71 ± 0.04,3.42 ± 0.02,和3.65 ± 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加入右旋亮氨酸组吸收值小,并有统计学差异(P < 0.01)。 结论 右旋亮氨酸能够减少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   
77.
王雪  尚健  刘静波 《吉林医学》2009,30(20):2465-2466
CCU是近年来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医疗新领域,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治疗的场所。当一个人生病住进CCU病房,无论对患者或其家属来说都是一个重大压力事件,整个家庭都会受到影响。80%的护患纠纷都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引起的。在CCU开展护士和家属的沟通,对促进患者康复及提高抢救成功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患者:男、36岁,农民,因发热、咳嗽、咳痰三个月;体温波动在38.5~39.5℃间,偶见痰带铁锈色,曾在当地医院就诊为“肺炎”。以青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于1984年6月20日入院。体检:T38.4℃,体质瘦弱,呈慢性病容、右下肺呼吸音低,右外踝部可见1.0×1.0cm 及0.5×1.0cm 大小之溃疡各两个有暗红色脓性分泌物少许,且奇臭;探及溃疡瘘  相似文献   
79.
<正> 目前,T淋巴细胞的测定已广泛应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中。为了解我地区小儿各年龄组的T淋巴细胞正常值,我院于1979年2月至7月对长春市城区健康小儿进行了T淋巴细胞的测定,以便为临床、预防提供衡量小儿细胞免疫功能的正常标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0.
豆角是大多数人爱吃的蔬菜,国内研究证明所含毒质为皂苷,红细胞凝集素,亚硝酸盐,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气候变冷可使所含的有毒物质增加。中毒主要与烹调不当,炒煮不透,未能充分去毒有关。上述有毒物质不仅能引起胃肠反应,还能损伤内脏,有的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甚至休克。因食入量各异,临床表现也不同。我科于2003年7月8日共收治集体食物中毒患者22例,患者于中午共食未煮熟的豆角后先后出现中毒症状,送来我院就诊,现将其急救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