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4篇 |
内科学 | 10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35篇 |
预防医学 | 78篇 |
药学 | 2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非融合表达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β-半乳糖苷酶,为构建能高效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食品级益生菌株奠定基础。方法选择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1.1480和wch9901)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起始密码ATG上游-18bp到ATG下游1bp的一段包含SD位点和ATGA位点的序列为上游引物,PCR扩增lacZ,插入表达质粒pMG36e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并测定转化菌β-半乳糖苷酶活性。结果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合格;其中插入的外源片段序列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Z标准序列符合率达99%以上;携带重组质粒pMG36e-lacZ1.1480的大肠杆菌DH5α酶活性为3.074U/mL,酶比活性为6.939U/mgpro;携带重组质粒pMG36e-lacZwch9901的大肠杆菌DH5α酶活性为4.755U/mL,酶比活性为8.537U/mgpro。结论成功在大肠杆菌中非融合表达了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β-半乳糖苷酶;本研究选择的SD位点和ATGA位点能在大肠杆菌中有效地引导蛋白的非融合表达。 相似文献
82.
目的 通过扩增得到保加利亚乳杆菌编码高效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并探讨影响扩增的因素。方法 采用溶菌酶加冻融法提取细菌DNA;选取不同的模板浓度、退火温度分别进行扩增。结果 模板浓度60ng/μl、退火温度66℃是保加利亚乳杆菌β-乳糖苷酶基因的较优扩增条件。结论 优化了扩增保加利亚乳杆菌β-半乳糖苷酶所需的退火温度、模板浓度等条件,提高了扩增产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83.
摘要:目的 检测EMA-RTQ-PCR快速鉴别沙门菌死活细胞方法的应用效果,评价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EMA-RTQ-PCR以及国标GB4789.4-2010对人工模拟样品及实际样品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对于人工模拟死菌样品,EMA-RTQ-PCR与国标法检测结果一致,均为阴性;对于人工模拟死活菌混合样品,EMA-RTQ-PCR直接检测结果与国标法存在差异,EMA-RTQ-PCR为阴性,国标法为阳性;人工模拟死活菌混合样品增菌后用EMA-RTQ-PCR进行检测,结果与国标法一致,均为阳性;增菌后的实际样品用EMA-RTQ-PCR进行检测的结果与国标检测结果一致,均为阴性。结论 通过对样品进行前增菌,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该方法能够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沙门菌活细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4.
85.
86.
目的:探究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影响因素,分析其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7例PDD患儿作为PDD组.按照1:1病例对照研究要求,随机从本市幼儿园、小学中选取87例同年龄且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和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评分.采用Logisti... 相似文献
87.
余倩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14)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联合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疗与清宫术联合治疗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观察组行介入治疗5 d内行清宫术,对照组患者行介入治疗5 d后行清宫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大出血发生率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大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联合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间隔时间越短,患者的临床疗效越佳,患者出血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88.
目的 了解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和乳酸杆菌在胃肠道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分布差异与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以及在上消化道感染的程度的关系,为后续进一步筛选具有良好抑制或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乳酸杆菌提供参考.方法 从胃肠道中常规分离幽门螺杆菌和乳酸杆菌.结果 从470份胃肠道标本中检出178株乳酸杆菌,37株幽门螺杆菌,.粪便标本乳酸杆菌榆出率最高,达79.2%,为胃液标本,为26.9%,为胃粘膜标本,为18.8%.门螺杆菌均在胃粘膜标本中检出,检出率为26.8%.350份临床标本同时检出两菌阳性的仅4份.结论 初步了解幽门螺杆菌与乳酸杆菌在胃病患者消化道中的分布情况,胃内乳酸杆菌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89.
目的了解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方肌群结构和神经血管组织的解剖关系。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3具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 通过3种方式进行解剖, 观察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壁的相关肌群结构和神经血管束(NVB), 即(1)1个半盆标本, 模拟直肠癌手术进行分离和观察;(2)1个半盆标本, 从横断面, 用莱卡刀片进行连续横断切(层厚约1 cm)观察;(3)1个半盆标本, 选择正中矢状面进行观察和组织学研究。对典型层面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 对肌群类型、神经和血管进行鉴别。结果 (1)分离半盆尸体标本, 于尿道膜部区域, 约平肛提肌裂孔水平, 见直肠纵肌向尾侧腹侧移行, 其向腹侧移行肌束形成直肠尿道肌, 向腹侧附着于尿道膜部。头侧毗邻前列腺尖, 见会阴深横肌断面。在直肠尿道肌后缘与直肠纵肌之间见两侧NVB的交通血管。直肠尿道肌将直肠前壁向腹侧牵拉, 参与形成肛直角。(2)由尾侧向头侧进行连续横断面观察, 在肛门外括约肌层面, 直肠纵肌向尾侧移行, 于肛门外括约肌上缘分成2个肌束:一束向尾侧背侧移行, 插入肛门外括约肌与肛门内括约肌构成的括约肌间隙中, 形成联合纵肌;另... 相似文献
90.
目的优化沙门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PCR(ERIC-PCR)分子分型方法,分析沙门菌标准菌株及流行分离株基因组DNA ERIC-PCR指纹图谱。方法提取鼠伤寒沙门菌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根据ERIC核心片段设计引物,运用ERIC-PCR技术扩增沙门菌基因组中的靶序列,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凝胶成像分析仪对图谱进行观察分析。反应体系中模板量、Mg2+浓度、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的优化实验则采用对优化项目设置梯度、其它条件不变的方法进行。以优化好的ERIC-PCR方法对16株沙门菌及1株大肠杆菌进行分析。结果在总体积为25μl的反应体系中,选择DNA模板量为100ng/25μl,Mg2+浓度为2.0mmol/L,引物ERIC1R、ERIC2浓度分别为0.4μmol/L,退火温度为52℃时,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条带最清晰完整。不同血清群、型和来源的沙门菌株间基因组DNA ERIC-PCR指纹图谱带型差异较大,可在250~5000bp范围内出现3~13条条带,并在250bp处出现一条特征条带。结论优化了沙门菌ERIC-PCR的重要反应条件。ERIC-PCR法能区分不同来源的沙门菌,可用于沙门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同源性追踪,弥补传统分型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