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9篇
  2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目的:观察糖尿病治疗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炎性细胞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甲钴胺500μg,1次/日,肌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尿病治疗仪对患者的中脘、命门、三焦俞、太溪、复溜、双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进行磁热治疗,2次/日,每次20分钟;2周为一疗程,间隔3个月开展下一疗程治疗,共治疗三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Hs-CRP,Hcy的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T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SS评分、Hs-CRP、Hcy均显著降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加。结论:糖尿病治疗仪联合甲钴胺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更显著降低Hs-CRP及Hcy,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甲钴胺。  相似文献   
212.
背景:微小RNA在生命体生长、衰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微小RNA let-7d家族成员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可以对干细胞移植起促进作用。
  目的:探讨let-7d慢病毒载体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①构建大鼠慢病毒载体并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分为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感染空白慢病毒)、转染上调组(感染let-7d-LV)、转染下调组(感染let-7d-inhibition-LV)。②采用法舒地尔诱导转染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NSE、MAP-2的表达变化;RT-PCR检测MAP-2 mRNA的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结果与结论: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let-7d 慢病毒载体转染成功。法舒地尔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其中转染上调组的诱导效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升高,NSE、MAP-2表达率上升(P<0.05);转染下调组的诱导效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下降,NSE、MAP-2表达率下降(P <0.05)。结果表明let-7d慢病毒载体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通过控制 let-7d 的表达可以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213.
目的探讨TBL教学法联合翻转课堂模式在耳鼻喉科门诊护理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8名护理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TBL教学法联合翻转课堂模式。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实验组学生在学习兴趣、积极性、适应性和对教学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也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TBL教学法联合翻转课堂模式适合在耳鼻喉科门诊护理见习中应用。  相似文献   
214.
何霞  云径平等 《中国防痨杂志》2002,24(5):269-269,278,T002
  相似文献   
215.
目的研究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与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4月-2014年2月体检的310例颈动脉IMT增厚者(IMT增厚组)和280例颈动脉IMT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两组ALDH2基因多态性。结果 IMT增厚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颈动脉IMT增厚组ALDH2基因AA/AG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7.4%、37.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ALDH2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IMT增厚相关[OR=2.381,95%CI(1.356,4.213),P=0.004]。结论 ALDH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四川汉族人群颈动脉IMT增厚相关,ALDH2基因多态性可能在颈动脉IMT增厚遗传易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16.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的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性与耐药基因MDR1、CDR1、CDR2和PDR1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菌株取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经菌种鉴定取白假丝酵母菌213株(RVVC 76株,VVC 137株)后做体外药敏试验;荧光定量PCR对已确定敏感、中敏或耐药的菌株进行耐药基因表达检测。结果:PDR1基因仅在部分菌株中有表达,RVVC组的PDR1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VVC组(P<0.05);两性霉素B的VVC-耐药组高于VVC-中敏组(P<0.05),伊曲康唑的RVVC-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VVC-耐药组和RVVC-敏感组(P<0.05),即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VVC菌株、对伊曲康唑耐药的RVVC菌株PDR1表达均升高;CDR1、CDR2、MDR1在所有白假丝酵母菌中均有表达,仅CDR1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咪康唑VVC-中敏+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P<0.05),氟康唑VVC-中敏组表达高于VVC-敏感组和VVC-耐药组(P<0.05),即对咪康唑耐药的VVC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菌株,对氟康唑中敏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和耐药组。结论:RVVC的治疗可优选制霉菌素。致RVVC菌株对伊曲康唑明显耐药,且与PDR1基因高表达有关。致VVC菌株对咪康唑、氟康唑产生耐药可能与CDR1高表达有关。PDR1和CDR1可能同时参与RVVC的耐药机制,而与CDR2和MDR1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17.
目的:探讨烟雾病(MMD)患者血清let‐7c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实验组选择MMD患者29例,对照组选择正常健康人群29例,脑出血15例,大面积脑梗死20例,非大面积脑梗死18例,神经免疫性疾病31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血清let‐7c表达水平。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MMD患者血清let‐7c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非大面积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烟雾病患者中血清let‐7c表达上调,为其诊断提供潜在的新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218.
目的分析安图全自动磁微粒化学发光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安图TB-IGRA试验)对临床结核病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探讨该方法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住院收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210例,分析患者的常规相关检测结果、临床病理特征、TB-IGRA试验结果资料,并随访3个月。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临床确诊的103例患者作为结核组,非结核组107例,将2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安图TB-IGRA产品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同时将结核组按结核类型的标准分为3个亚组,即肺内结核组、肺外结核组、肺内合并肺外结核组,并对其诊断的灵敏度进行结果比较。结果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临床结核诊断的灵敏度为89.32%,特异度为85.98%,准确度为87.62%,阳性预测值为85.98%,阴性预测值为89.32%。检测肺内合并肺外结核组的灵敏度为90.63%,肺内结核组的灵敏度为89.66%,肺外结核组的灵敏度为84.62%。结论安图TB-IGRA产品融合IGRA的免疫学方法与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孵育刺激后直接上机检测,避免了较多人为操作造成的结果误差,其兼具了放射免疫的高灵敏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易于自动化操作。且该方法对结核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可用于活动性或潜伏性结核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19.
目的探讨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3组,各12只,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不予以特殊处理(不处理组);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30min予以腹腔注射EPO治疗(EPO组);在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予以10μL Ngb修饰的BMSCs悬液局部注射,造模术后30min予以腹腔注射EPO(BMSCs悬液局部注射组)。统计分析造模后3、7d的脊髓损伤行为学评分、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率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介素(IL)-6、脊髓组织丙二醛(MDA)水平。结果BMSCs悬液局部注射组造模后3、7d的脊髓损伤行为学评分(BBB)[(5.33±0.77)分、(6.72±0.81)分]显著高于EPO组与不处理组[(5.18±0.80)分、(5.87±0.82)分和(4.09±0.77)分、(5.47±0.89)分,P<0.05],EPO组造模后7d的BBB评分显著高于不处理组(P<0.05)。BMSCs悬液局部注射组造模后3、7d的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EPO组与不处理组(P<0.05),造模后7d EPO组与不处理组对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组与BMSCs悬液局部注射组造模后3、7d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脊髓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低于不处理组(P<0.05),BMSCs悬液局部注射组造模后7d的MD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EPO组(P<0.05)。结论Ngb修饰的BMSCs在EPO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能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与脂质过氧化,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2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检测结果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诊治的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检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成员血清内维生素B12并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重型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轻型与中型患者,中型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轻型患者。结论血清维生素B12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患者病变程度越重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越低,因此应对成年人膳食结构予以适当调整,加强维生素B12摄入,从而促使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