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对上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第一前磨牙拔除后对第三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探讨影响第三磨牙萌出的客观因素。方法:选择56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患者进行方丝弓正畸治疗,按照第一前磨牙拔除与否分为拔牙组(30例)和非拔牙组(26例),利用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以及下颌长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拔牙组术前术后各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非拔牙组中下颌萌出间隙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术前术后变化量进行组间比较,上颌萌出间隙(U-ES)拔牙组比非拔牙组平均增大1.35 mm(P<0.05),下颌萌出间隙L-ES(R)和L-ES(X i)分别增大了2.72 mm(P<0.05)和3.16 mm(P<0.01),下颌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减小0.31 mm(P<0.05),下颌骨长度增加1.68 mm(P<0.05);上颌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变化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一前磨牙可增大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有利于第三磨牙的萌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替牙期儿童上颌发育不足而致前牙反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3例(年龄8~11.5岁,平均9.6岁)替牙列期骨性反患者,下颌制作垫解除前牙锁结关系,上颌应用唇弓腭托改良式前方牵引装置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治疗3~6个月,所有患者均解除反关系,上颌牵引继续维持2~3个月,上下颌后牙建立咬合关系,前牙达正常覆盖,患者侧貌得到良好的改善。头影测量分析SNA平均增大2.46°、SNB减小1.27°、ANB增大3.73°、Wits值增大3.43mm,变化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L1-MP、NLA、ULP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P-SN、U1-SN、LLP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唇弓腭托改良式前方牵引装置能有效地促进替牙期患者上颌骨的发育,是前牙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头影测量技术是正畸术前临床诊断与矫治计划设计的重要手段,精确的头影测量可为矫治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三维CT重建技术可重建出清晰、立体、真实的颅颌面解剖形态。 目的:综述CT三维重建后的头影测量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并与传统的X射线头影测量对比。 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10-09进行检索,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CNKI数据库(http://dlib3.cnki.net/KNS50/)1996-01/2010-09有关正畸头影测量的文献,英文以“three-dimensional cephalometry,cephalometric measurements”为检索词,中文以“三维测量,头影测量”为检索词,排除重复研究或内容较陈旧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步检索文献共114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后选择中英文文献共27篇进一步分析。三维CT重建头影测量技术作为一种理想的头影测量方法,以其高效、准确、快捷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软硬组织的三维立体重建与测量分析系统以其强大的优势,终将取代现有的二维头影测量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RGDS)对人牙周膜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RGDS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于牙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固相结合分析等方法,观察RGDS对牙周膜细胞的黏附、伸展以及增殖、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结果:RGDS可促进牙周膜细胞的黏附、伸展,在浓度为25-100mg/L时作用显著(P〈0.01),在浓度为50-100mg/L时可明显促进PDL细胞增殖(P〈0.05),浓度为25-100mg/L时显著提高PDL细胞的ALP活性(P〈0.05)。结论:RGDS对牙周膜细胞的黏附、伸展、增殖及ALP活性均有促进作用,且其促黏附、伸展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安氏Ⅰ类错第一磨牙缺失的病人矫治前后面部高度变化,了解第一磨牙缺失后对面部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Ⅰ类错第一磨牙缺失的病人为实验组,采用拔除未缺牙侧的第一前磨牙,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近移第二磨牙;对照组为未缺失第一磨牙的安氏Ⅰ类错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15例病人,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头影测量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矫治后面部高度两组均呈显著性增加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Ⅰ类错第一磨牙缺失与否经正畸拔牙矫治后对面部高度均增加且无明显差异。在正畸治疗中不但要增强磨牙的前后向支抗,还要重视垂直向支抗。  相似文献   
16.
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第三磨牙倾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和非拔牙矫治对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倾角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青少年正畸患者,按拔牙与否分为拔牙组(30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6例),通过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来测量患者上下颌第三磨牙长轴和平面的交角,第二磨牙与平面的交角以及第二、第三磨牙长轴的交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牙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倾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上下颌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交角的变化量更大,2组间年平均变化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矫治前后上下颌第二、第三磨牙长轴交角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但其年平均变化量在2组间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上颌第二磨牙与平面交角的年平均变化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颌第二磨牙与平面交角的年平均变化量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除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有利于第三磨牙倾角的改善,对第三磨牙萌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Jasper Jumper矫治器矫治骨性下颌后缩病例,观察随着颌胎关系的改变,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30例骨性下颌后缩病例,用Jasper Jumper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观察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改变以及舌骨位置的变化。结果:Jasper Jumper矫治器治疗前后口腔功能间隙面积平均增加14.62mm^2,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口腔功能间隙面积平均增加了1.07mm^2,无显著性差异;Jasper Jumper矫治器治疗前后,舌骨距FH平面的水平距平均减小4.92mm(P〈0.05),舌骨距FH平面的垂直距平均增大5.79mm(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Jasper Jumper矫治器矫治骨性下颌后缩可使口腔功能间隙明显增大,有利于上下颌骨、齿槽骨的发育及口颌系统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19.
正畸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青少年第三磨牙位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39例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青少年患者,将其分为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组(17例)和非拔牙组(22例),通过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拔牙与非拔牙组术前术后第三磨牙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增大,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的交角变化量大。结论拔除第二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能增大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使第三磨牙更加直立,有利于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臭氧水消毒机的消毒效果,探索最优消毒方案。方法使用臭氧水消毒机生成约2mg/L浓度的臭氧水对14台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进行冲洗消毒,分别采集消毒前及消毒1、3、5、10min后手机出水口水样,经37℃、48h培养后观察计菌落数,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污染严重,消毒前手机出水水样菌落数达(2336±837)CFU/ml;各消毒组水样菌落数与消毒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细菌灭活率在冲洗消毒1min后达到92.98%,并随冲洗时间延长而提高,冲洗5min后各消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冲洗10min后对细菌灭活率达99.57%。结论臭氧水消毒高效可靠,可代替常用的次氯酸钠消毒剂冲洗消毒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2mg/L浓度的臭氧水作用3~5min可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