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 CBCT)引导下微创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提供经验参考。 方法收集CBCT定位下使用种植机微创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的病例,分析多生牙的上、下颌分布情况、位置特点、手术时间及拔牙术后反应等情况。 结果前磨牙区多生牙中下颌占 70.13%,埋伏位置偏舌(腭)侧者占 89.61%,手术平均时间上颌(26.96±7.60) min,下颌(27.70±7.35) min,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术后1 d[上颌(2.48±0.90)分,下颌(2.54±0.98)分],术后7 d[上颌(0.57±0.51)分,下颌(0.59±0.53)分]。 结论前磨牙区多生牙以偏舌腭侧最为常见(89.61%);CBCT引导下使用种植机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时间较短,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和泼尼松龙对间接性颞下颌关节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36只,分为3个实验组:透明质酸治疗组、泼尼松龙治疗组、损伤对照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切除标本通过光镜,扫描电镜,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果损伤后3天泼尼松龙组显示对损伤反应明显的抑制作用,7天、30天、90天时,HA组促进损伤修复的作用显著,髁突前斜面增殖带PCNA阳性细胞计数较泼尼松龙组多(P<0.01)。结论HA在TMJ损伤早期对损伤的抑制作用小于泼尼松龙。HA对促进TMJ间接性损伤后的修复作用优于泼尼松龙。  相似文献   
23.
透明质酸外敷膜对伤口局部透明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外敷膜对大鼠伤口局部透明质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纯系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采用背部两侧切口,左侧外敷透明质酸膜,右侧外敷生理盐水纱条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1~14天留取皮肤标本,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测定伤口局部透明质酸含量。结果术后3、5天时,治疗组局部透明质酸含量高于对照组(P <0 .0 5 ) ;治疗组局部透明质酸含量在术后1、3天明显高于术后5、7、9、14天(P <0 .0 5 ) ;对照组伤口局部透明质酸含量在术后1天时明显高于术后3、5、7、9、14天(P <0 .0 5 )。结论透明质酸外敷膜在创愈合早期,可有效地提高伤口局部透明质酸含量。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观察补肾方剂对骨质疏松大鼠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选用纯种8月龄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卵巢切除组,C组:卵巢切除加中药治疗组。术后3个月,在三组大鼠胫骨近中干骺端分别植入纯钛光滑柱状种植体。C组大鼠用补肾方荆灌胃。组织学观察种植体愈合情况。结果C组结合骨板厚,松质区骨小梁密集,成骨细胞较多,破骨细胞少见。C组的愈合情况明显好于B组。结论补肾方荆可以使骨质疏松大鼠的种植体周围的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促进骨改建,提高骨结合的质量,有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选取6月龄纯种雌性SD大鼠46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组)10只,去势牙周炎组(OVX-PD组)12只,去势牙周炎戊酸雌二醇治疗组(ERT组)12只,去势牙周炎左归丸治疗组(ZGT组)12只。建立骨质疏松牙周炎动物模型并按分组用药,3个月后处死动物,检测牙周组织中的骨保护因子(OPG)、破骨细胞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ZGT组、ERT组可见牙周袋变浅,牙槽骨可见新骨生成;ZGT组及ERT组牙周组织中OPG含量明显高于OVX-PD组(P<0.01),RANKL含量明显低于OVX-PD组(P<0.01)。  相似文献   
26.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临床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使学生平稳地度过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夯实口腔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口腔医师。  相似文献   
27.
背景:目前牵引器的发展趋势为由外置式向内置式,由手动加力向自动化加力,由一维向多维发展.目的:研制、开发一种具有口内型及口外型下颌骨延长器优点的组合式下颌骨延长器,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骨延长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组合式下颌骨延长器的研发于2004-10/2005-12由河北医科大学厚朴口腔种植中心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共同完成.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6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动物实验场完成.材料:自行设计研制的组合式单侧下颌骨延长器由固位臂、固位臂连接杆、导向杆及调节螺杆组成;组合式双侧下颌骨延长器由中心镙杆,导向杆,水平杆和固位臂组成,最大延长量35 mm.方法:12只健康生长期山羊按牵张后稳固时间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固定1周组,固定2周组,固定3周组和固定4周组,每组3只.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术,以自制延长器固定.经7 d延迟期,以0.5 mm/次的速度牵张,2次/d,连续10 d.分别于固定期第1,2,3,4周处死4组动物(处死前6,12 d给予四环素口服),摄双侧下颌骨俯位片,留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动物术后牵引器稳定情况;上、下颌咬牙合关系,两侧颞下颌关节及新生骨区域各层软组织愈合情况;光镜观察不同时期新生骨组织组织学特点;四环素荧光染色观察新骨生成的速度;扫描电镜观察固定4周组动物髁状突软骨表面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研制了具有口内、口外下颌骨牵引器优点的组合式下颌骨延长器.动物实验观察下颌骨延长量为(8.90±0.52)mm;新骨由骨断端向牵张中央区域生长,颊舌侧隆起,色泽稍暗,表面稍粗糙,中央部位稍软.下颌骨侧位X射线平片显示,牵引间隙影像密度随固定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术后4周,牵引间隙中心可见小块锯齿状透射区.组织学观察:固定期1周时,牵引间隙内为大量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截骨线两端边缘处可见少量针状新生骨小梁;随固定时间延长,骨小梁增粗、钙化;至固定期4周时,牵引间隙内可见较完整的编织骨,新生骨小梁改建活跃,排列与牵引方向一致.四环素荧光染色观察:随固定时间延长,荧光带连续性增强,亮度增高.髁状突表面被覆光滑纤维软骨组织,扫描电镜可见髁状突软骨表面有浅波纹状结构,凝胶状物覆盖完好,表面可见细小点线状结构.结论:组合式下颌骨延长器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可成功延长下颌骨,成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8.
背景:伤口处细胞外基质中高含量的透明质酸对瘢痕形成有抑制作用,胚胎皮肤切口呈现无瘢痕愈合,但对于胎儿皮肤中透明质酸的含量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胎儿颌面部皮肤中透明质酸含量及其变化趋势,并比较与其他部位的差异.方法:取32例3~8月龄引产胎儿的颌面部、背部、腹部及大腿内侧四处皮肤,按取后液氮速冻,按部位分为不同月龄组.标本称质量后剪碎,加生理盐水制成组织匀浆,取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中透明质酸含量.结果与结论:3~8月龄胎儿颌面部皮肤中的透明质酸平均质量分数为(303.85±80.28)μ/g,腹部皮肤为(308.09±61.17)μ/g,背部皮肤为(276.38±58.52)μ/g,腿部皮肤为(304.27±60.51)μ/g.胎儿颌面部及背部皮肤中透明质酸含量3,4,5月龄高于6,7,8月龄(P<0.05),腹部皮肤4,5月龄高于6,7,8月龄(P<0.05),腿部皮肤3~6月龄高于7,8月龄(P<0.05).胎儿颌面部皮肤及其他部位皮肤透明质酸含量均高于成人;各部位皮肤均呈现孕中、后期透明质酸含量下降,但下降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29.
牙槽间隔减阻术后快速移动尖牙的临床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牙槽间隔减阻术后快速移动尖牙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牙齿移动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1例减数正畸患者,共20颗尖牙,在拔除第一前磨牙的同时行尖牙远中牙槽间隔减阻术,将螺旋扩大器改为牵张器,术后即刻粘固.术后第3天加力,每日3次,每次0.1 mm快速远中移动尖牙.牵张前、牵张结束时取模型,拍摄曲面断层X线片和尖牙根尖片,牵张前、牵张结束时和牵张结束后3个月检测尖牙牙髓电活力.结果 20颗尖牙于(25.6±4.7)d内向远中移动(5.56±1.32)mm(3.53±8.29mm),并有12.20°的远中倾斜和18.53°的旋转.支抗牙前移(0.76±0.75)mm.中切牙近中接触点舌向移动(0.67±0.55)mm.尖牙的快速移动未造成明显的牙根吸收和牙髓活力变化.结论 牙槽间隔减阻术后牵张牙周膜是一种快速移动牙齿的方式.  相似文献   
30.
背景:针对目前临床常用的常规扩张法与快速扩张法的不足,提出了反复快速皮肤扩张法。目的:观察反复快速皮肤扩张对皮瓣表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反复快速扩张组、快速扩张组、常规扩张组。结果与结论:扩张维持第2,3周,反复快速扩张组皮瓣表皮生长因子表达显著高于快速扩张组、常规扩张组(P〈0.05)。除扩张维持第3周外,其余各时间段,反复快速扩张组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扩张维持第4周,反复快速扩张组表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提示反复快速皮肤扩张可能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合成与分泌皮瓣表皮生长因子,促进了扩张皮肤中成纤维细胞及表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