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目的探讨5-脂氧合酶(5-lipoxvgenase,5-LO)及其产物白三烯B4(LeukotrieneB4,LTB4)在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中的变化及其在肝脏炎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0只成年雄性Wistar品系大鼠分为实验对照组(6只)和肝衰竭模型组(24只)。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及脂多糖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动态观察4、8、16、24h各时间点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测量肝组织5-LOmRNA变化.免疫组化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5-LO蛋白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肝组织LTB4含量。结果联合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月旨多糖后,血清中ALT、AST及T-BIL逐渐升高,24h时达高峰.ALT(3992.6±290.7)U/L、AST(10114.7±l014.2)U/L,T—BIL(32.9±2.0)μ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肝索解离,小叶及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5-LOmRNA表达于造模后升高,8h表达最高;与对照组比较,肝衰竭4、8、16h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肝组织5-LO表达呈持续升高,24h表达最高。LTB4含量与5-L0变化趋势相同,于造模后24h浓度最高,为(355.4±22.2)pg/ml。结论5-LO及其产物LTB4参与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应用抗病毒药物与小剂量强的松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强的松治疗;观察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发热消退时间、疼痛消退时间、肿胀消退时间、血沉下降以及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患者15例,复发率为30%,观察组复发患者3例,复发率为6%,且观察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发热消退时间、疼痛消退时间、肿胀消退时间、血沉下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抗病毒药物与小剂量强的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显著,且患者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3.
颊癌及转移淋巴结角蛋白谱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口腔颊黏膜鳞状细胞癌及转移淋巴结角蛋白谱的特点。方法颊部鳞状细胞癌活检标本及转移淋巴结活检标本,提取角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和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杂交方法研究转移角蛋白谱的表达。结果颊黏膜化鳞状细胞癌中出现了单层角蛋白上皮如CK18、19,而CK10表达缺失;淋巴结转移鳞状细胞癌中出现了单层角蛋白上皮如19等,并且出现了大量角蛋白片段。结论颊黏膜鳞状细胞癌变异性表达CK18、19,不表达CK 10。转移淋巴结和原发鳞状细胞癌的角蛋白谱是不同的,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角蛋白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通过对人肝癌细胞系和人正常肝细胞系的研究,探讨肝细胞是否具有合成5-HT的功能。方法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人肝细胞系7702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5-HT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表达5-HT合成的关键酶及5-HT受体。结果两种细胞系细胞上清液均可检测到5-HT;均可表达多种类型的5-HT受体,均表达合成5-HT的关键酶色氨酸羟化酶(TPH)及运载体(SERT)。结论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人肝细胞系7702均表达合成5-HT的关键酶和受体,说明肝细胞具有5-HT自分泌系统,5-HT可能以自分泌或者旁分泌的形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5-羟色胺2A受体阻断剂酮色林对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了解5-羟色胺及其受体在肝脏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肝大部分切除术建立肝再生模型,术后16 h分别给予腹腔内注射酮色林(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技术动态观察并比较两组大鼠术后24、36、48、72 h肝脏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24、36 h肝脏表达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最为活跃,而后表达逐渐下降。实验组大鼠肝脏表达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5-羟色胺2A受体阻断剂酮色林显著抑制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的肝脏再生,说明5-羟色胺具有一定的促进肝再生的作用,2A受体是其重要的信号传导受体之一。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LR2、TLR3和TLR9的mRNA表达,为慢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慢性重型肝炎患者PBMC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LR2、TLR3和TLR9表达,并以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PBMC中TLR2和TLR9的mRNA表达较肝硬化患者明显增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TLR2和TLR9表达分别为肝硬化患者的2.73和2.52倍,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TLR3的mRNA表达较肝硬化患者减少,慢性重型肝炎患者TLR3表达为肝硬化患者的88%。结论 TLR2、TLR9上调和TLR3下调可能参与了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过程;动态观察患者体内TLRs表达可能更有助于揭示TLRs在慢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获得重组HBx蛋白,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Bx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克隆HBVX基因构建PET32a-HBX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和纯化HBx蛋白,用该重组蛋白建立检测抗-HBx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采用该ELISA分别检测正常人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患者血清中的抗-HBx抗体。结果 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HBx融合蛋白;ELISA检测表明,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的抗-HBx抗体的水平均高于急性肝炎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在这三组之间,慢性肝炎组高于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肝硬化组和肝细胞癌组的抗-HBx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BV患者血清中抗-HBX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种特异性抗体,是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之一,可以反映乙型肝炎肝炎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时肝细胞解毒代谢功能的影响,并比较NAC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疗效.方法:体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plasma,CSHP)培养C3A细胞,并同时分别加入大、中、小三个剂量NAC及对应剂量的GSH,以正常血浆(normal human plasma,NHP)及培养基(100 mL/L FBS-MEM)为对照,分别于24、48、72h 3个时间点检测细胞内GSH及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并检测安定代谢量的变化.结果:24、48、72h 3个时间点.培养基组、正常血浆组、各剂量NAC治疗组和GSH治疗组C3A细胞中GSH含量与安定代谢量均分别高于慢性重型肝炎血浆组(GSH:F=246.116,235.489,201.536,均P<0.01;安定代谢量:F=306.812,476.722,502.061,均P<0.01),而慢性重型肝炎血浆组C3A细胞中MDA含量均分别高于上述各组(F=332.48,662.349,492.983,均P<0.01).慢性重型肝炎血浆+NAC组与慢性重型肝炎血浆+GSH组比较,前者细胞内的GSH含量和对安定的代谢量,大、中、小剂量组均分别高于后者对应剂量组(P<0.01),而前者细胞内的MDA含量,大、中、小剂量组均分别低于后者对应剂量组(P<0.01).结论:NAC可以显著改善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时肝细胞解毒代谢功能,GSH也有相似功效,且相同摩尔剂量的NAC效果要优于GSH.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超微结构,以了解肝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给予雌性Wistar大鼠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腹腔注射,计算其死亡率及生存时间,动态观察给药后4、8、12小时肝功能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以TUNEL法检测和电镜观察原位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组80%大鼠死于急性肝衰竭,平均生存时间为15.6±1.8小时。给药后4小时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胞浆包含体形成,部分细胞核呈早期凋亡表现,细胞内凋亡小体形成;8小时时,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并呈不同阶段表现,凋亡肝细胞内线粒体病变程度不一;TUNEL检测给药后8小时肝细胞,凋亡指数达高峰,与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肝细胞凋亡为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主要病理形态学表现,这可能为该类型肝衰竭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