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6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及其正常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了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及其对36例正常人颅内脑底动脉血流参数的测定结果。血流信号以快速傅里叶转换的实时频谱显示。血流参数包括峰速、平均包络线速度、S/D和PI。通过颈动脉压迫试验、血流方向及取样深度确定被测血管。比较左右两侧脑底动脉平均速度的差异。分析大脑中动脉在不同取样深度血流速度的变化和年龄对血流速度的影响。简单介绍这些血流参数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12.
目的探索颅底骨折伴发面神经损伤的治疗方式.方法分析27例颅底骨折伴发面瘫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中颅底硬膜外围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管减压术,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出现.术后3个月,14例面瘫恢复至House和Brackmann分级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8例未见恢复;术后6个月复查时15例恢复至Ⅰ~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6例未见恢复.结论中颅底硬膜外围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管减压可使大部分外伤性面瘫患者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213.
目的:阐述连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指导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15例患者,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手术,手术中持续监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结果:平均随访半年,手术后9例症状体征消失,4例明显改善,1例无改变.1例髂骨取骨处疼痛,3月后好转.8例患者术中SEP出现显著改变,经采取措施后,在15分钟内恢复正常.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手术结合术中SEP监测,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14.
单侧颈动脉阻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治疗中有时不得已要牺牲一侧颈动脉。由于颈内动脉是大脑主要供血动脉,要阻断颈动脉而又不造成神经功能缺损,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各种颈动脉阻断试验及其检测手段和阻断后大脑生化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15.
视神经胶质瘤罕见 ,大部分视神经胶质瘤发生于 2 0岁内。临床自然发展病程为 :因肿瘤生长引起视力障碍甚或死亡。本文就其病理学特点、生长部位、临床表现、与神经纤维瘤病的关系、治疗方法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16.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在脑瘤术后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并与地塞米松常规治疗作比较。方法:术前首次1.0g静推,术中每4h用1.0g,术后每4-6h1次,剂量为500mg/次,维持2-3d,第3-4天开始减量,约8-10d左右停用。维持剂量可视病情采用80mg每4-6h或40mg每4h静脉推注。结果:甲强龙组对脑水肿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组。甲强龙组30例与地塞米松组24例的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剂量甲强龙疗效好。不良反应与常规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17.
鞍侧腔是位于蝶鞍外侧区骨膜-硬膜间隙内成对的结构,由海绵窦、颅神经、交感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内的胶原纤维网所组成,其结构大部分在胎儿出生前形成。海绵窦是仅由一层内皮构成的静脉管样空腔结构。颅神经由胶原纤维束包裹、走行于鞍侧腔基质中;胎儿期颈内动脉在鞍侧腔中直行向前,并不形成明显的“S”形弯曲。鞍侧腔结构复杂,从胚胎发育角度研究鞍侧腔的组织学特点及其内诸结构解剖关系,是介入此区疾病外科入路的基础。  相似文献   
218.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们对脑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讨 ,本文就脑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策略、基因转移载体、转移途径、基因靶向及其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