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5-3、CA19-9的测定对腮腺肿物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对42例腮腺良性肿物和21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EA、CA15-3、CA19-9的水平进行检测,评价3项指标对腮腺肿物诊断的价值。结果腮腺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清中CEA、CA15-3、CA19-9的检测值均高于良性肿物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中CEA的阳性率高于良性肿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A15-3、CA19-9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物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中CEA、CA15-3、CA19-9的检测对提高腮腺恶性肿瘤临床诊断率有一定的价值,能在术前确诊近半数的恶性肿瘤,3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腮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不同松质骨和皮质骨厚度下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的情况,探讨骨组织厚度比例及总厚度对种植体可靠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Abaqus软件建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计算,研究侧向力和轴向力作用下不同厚度比例的松质骨和皮质骨对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其中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比值分别为3:1、2:1、1:1、1:2和1:3,两者的总厚度分别取0.5、1.0、2.0、3.0和4.0 mm。结果: 皮质骨、松质骨和种植体表面最大应力随着松质骨和皮质骨总厚度的增大而递减,总厚度在0.5~2.0 mm区间内减小速度较快,在2.0~4.0 mm区间内减小速度较慢。对于不同厚度比例的松质骨和皮质骨,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在总厚度为2.0 mm时取得最小值。当总厚度小于2.0 mm时,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值随着总厚度的减小而快速升高;当总厚度大于2.0 mm时,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值随着总厚度的增大而缓慢升高。结论: 松质骨和皮质骨厚度的比值及总厚度均对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在种植体手术中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总厚度应大于或等于2.0 mm,最佳值为2.0 mm。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杆卡、球帽、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修复1.3年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名无牙颌患者进行覆盖义齿修复,其中杆卡、球帽、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分别为11、18和9例。在义齿完成后0.5、1年及每年复查1次。对各组种植体周围粘膜状况和边缘骨吸收(MBL)进行评估,同时检验患者满意度。结果:杆卡、球帽、locator附着体最近一次随访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为(1.3±1.0)ram、(1.2±0.8)mm、(1.4±1.0)mm,3种方式修复后MBL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有全口义齿比较,患者满意度均有明显提升(P〈0.05)。三种义齿间种植体周围粘膜状况、患者满意度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杆卡、球帽、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均能明显改善无牙颌患者的咀嚼功能。出于经济学考虑,我们建议选用2枚种植体支持的球帽或locator附着体覆盖义齿,临床上角度偏差较大的种植体可以优先考虑locator附着体覆盖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25.
26.
光敏灭菌辅助龈下刮治后不同深度牙周袋的恢复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PERIOWAVETM光敏灭菌法治疗慢性牙周炎后≥4mm牙周袋的恢复效果。方法经伦理委员会同意后,选择45例患者(每位患者口腔内至少有4个以上≥5mm的牙周袋并分布在2个以上口腔区域内),在接受基础检查以及根面平整术(SRP)治疗后,随机分入3组,A组在SRP之后接受1次PERIOWAVETM光敏灭菌治疗,B组在SRP后及6周后各接受1次PERIOWAVETM治疗,而C组仅接受SRP治疗。在基础检查及12周后测量牙周袋深度。结果在基础检查中共有1851个≥5mm牙周袋,经过治疗后,C组有212(36.7%)个牙周袋≤3mm,A组有160(62.5%)个牙周袋≤3mm,而B组有187(84.6%)个牙周袋≤3mm;705个4mm的牙周袋,治疗后PD≤3mm的C组147(66.5%)个,A组160(62.5%)个,B组187(84.6%)个。经两样本二项分布检验,对于基础检查中为测量为4mm及≥5mm牙周袋,B组的恢复均明显好于A组及C组(P<0.0001)。结论在SRP基础上加以2次光敏灭菌治疗牙周炎对于浅(4mm)及深(≥5mm)牙周袋深度的恢复均明显大于单独使用SRP。 相似文献
27.
目的介绍自行研制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引成骨器,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只杂种犬,手术均截去下颌颏部骨组织,制造出25~30mm的下颌骨正中联合部位骨缺损动物模型。在两侧骨断端分别制作一个宽度约10mm的骨输送盘。安装自行研制的内置式牵引成骨器。术后1周开始加力,牵引速率0.5mm/12h,在13~16d两侧输送盘在正中对接后,牵引结束。术后分期拍下颌横断袷片,在牵引完成后固定第12周时处死动物,取材并观察新骨形成情况。结果所有受试动物均耐受实验全过程,牵引器未见断裂、锈蚀。下颌骨缺损被恢复,牵引区内新生骨组织成熟且骨量充足,两输送盘之间可见增厚、粗糙的外骨痂,已达到骨性愈合。结论自行研制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引成骨器为临床修复下颌骨颏部骨缺损提供了新器械。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比较口腔种植手术中,骨移植患者和标准手术患者在种植体稳定值(ISQ)和种植体相邻软硬组织的不同.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种植手术并植骨的12例患者(13枚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种植手术的1 2例患者(15枚种植体)作为对照,检测两组患者近期的种植体稳定值(ISQ),随访72周后测定两组患者的骨吸收量、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结果:24例患者牙龈形态良好,牙槽骨丰满,种植体无松动脱落,义齿修复后形态及功能恢复正常,两组患者的ISQ值和相邻软硬组织情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修复时,把握好适应症,保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和种植体表面足够的软组织覆盖,做好种植术后的卫生维护,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微创环切术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应用,并评价其美学效果。方法:选择牙槽骨骨量充足的30例患者作为微创组,使用微创环切术植入ITI柱状螺纹种植体30枚。并选择同期行单牙位常规翻瓣种植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和修复后的美学效果。结果:微创环切术在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和修复后美学效果等较常规翻瓣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只要严格选择适应症,规范手术操作,微创环切术较常规翻瓣术的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小,,晦床效果和美学效果更佳,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