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10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4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73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265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75篇
  1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Several non‐hepatocellular cancers were link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quantify the potential associations between HBV infection and multiple non‐hepatocellular cancers. Continuous cases, including 5,715 non‐cancer and 40,963 cancer cases diagnosed from 2008 to 2014 in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were analyzed. HBV DNA and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HBcAg) were examed in gastric cancer tissue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sex, year of diagnosis, smoking, drinking and family history of cancer,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serum HBsAg and frequently reported HBV‐related non‐hepatocellular cancers, including non‐Hodgkin's lymphoma, cholangiocarcinoma and pancreatic cancer [adjusted odds ratio (AOR)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89 (1.65–2.16)], as well as total other non‐hepatocellular cancers [AOR and 95% CI: 1.12 (1.03–1.22)]. The median ages at diagnosis, all‐cause death and cancer‐specific death of serum HBsAg positive cancer patient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younger than those with serum HBsAg negative. HBV DNA was detected in 12.4% (34/275) gastric cancer tissues and HBcAg was most commonly detected in lymphocytes. This was the first report that HBV infection had a modest but significant nonspecific association with total non‐hepatocellular cancers. Median age at diagnosis and death was significantly younger in serum HBsAg positive cancer patient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72.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有效且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治疗方式。随着外科技术尤其是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从外科手术中获益。化学药物的发展以及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的应用,使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为可切除,从而使更多患者获得治愈的机会。对于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外科手术联合射频治疗的方法可延长生存期。多学科合作团队诊治模式的广泛应用,使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173.
目的 探讨激光免疫疗法对多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小鼠的抗肿瘤效应。方法 用紫外线持续照射SKH?1无毛小鼠建立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多发性皮肤鳞癌模型后,分成激光免疫组、激光组、咪喹莫特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激光免疫组:联合外用咪喹莫特乳膏及808 nm激光照射;激光组:仅予808 nm激光照射;咪喹莫特组:仅予咪喹莫特乳膏外用;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治疗后记录小鼠瘤体体积、生存情况和肿瘤形态学变化。第27、60天用t检验和Mantel?Cox logrank检验两两比较4组小鼠背部瘤体体积和生存率。另取12只鳞癌小鼠分成4组,每组3只,治疗后第5天,取瘤体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第27天时,对照组和咪喹莫特组瘤体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均P < 0.05),激光组和激光免疫组瘤体无明显增大(均P > 0.05),其中咪喹莫特组瘤体体积略小于对照组(P > 0.05),而激光组和激光免疫组瘤体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 < 0.05)。第60天时激光组瘤体体积增大,体积明显大于激光免疫组(P < 0.05)。对照组小鼠在40 d内全部死亡;咪喹莫特组小鼠在50 d内全部死亡;激光组小鼠在第52、53天分别死亡1只,余存活60 d以上;激光免疫组小鼠在60 d内无死亡。第60天与对照组比较,咪喹莫特小鼠生存时间稍有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激光组和激光免疫组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均P < 0.05),但激光免疫组与激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织病理学显示咪喹莫特外用5 d无细胞死亡,而激光组及激光免疫组细胞大量死亡,瘤周可见多种炎症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尤以激光免疫组更明显。结论 激光免疫疗法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皮肤鳞癌方法,尤其对多发性或转移性皮肤鳞癌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4.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口服药物以及宫腔注射玻璃酸钠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观察施行人工流产终止早期妊娠的患者572例,患者均流产两次及两次以上。按照随机及自愿的方法分为人工周期组、屈螺酮炔雌醇片组、玻璃酸钠组及对照组,比较4组间内膜厚度、月经复潮时间及宫腔粘连的情况。结果:人工周期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P<0.001);屈螺酮炔雌醇片组子宫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P<0.001)。玻璃酸钠组子宫内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人工周期组与屈螺酮炔雌醇片组月经复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玻璃酸钠组月经复潮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3)。3种预防方式均能明显降低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均P<0.01)。结论:人工流产后即刻给予人工周期药物或者屈螺酮炔雌醇片能够有效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减少宫腔粘连的发生。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屈螺酮炔雌醇片可作为人工流产后预防宫腔粘连发生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5.
螺旋CT在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目的:探索三维CT成像和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在骨内埋伏阻生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埋伏阻生牙患者,应用螺旋CT的图像处理功能,采用表现阴影成像法和多层面重建技术,获得单纯牙体表面图像和任意平面、任意曲面的断层像。结果:能清晰的显示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的形态、唇侧或腭侧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和多层面重建技术是一种即能立体展示牙齿表面形态,又能精确判断牙齿位置的影像学技术,可作为骨内埋伏阻生牙外科处理和正畸治疗前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6.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康复效果跟踪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633例2~6岁听力障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听觉康复效果跟踪评估,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及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听障儿童听觉发展的规律性.方法 听觉能力评估方案采用全国聋儿康复系统通用的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评估内容包括声母识别、韵母识别.声调识别、双音节词识别、短句识别及在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等6项.本研究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儿童听觉康复评估结果,自变量为儿童的年龄、性别、康复时间.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觉能力随康复时间延长,听觉能力显著提高(P<0.001),其变异系数越来越小,2岁年龄组康复12个月评估时的CV系数为0.25,其余各年龄段的CV系数均小于0.2.听觉评估时间和儿童的年龄对听觉能力交互效应显著(P<0.001),年龄段越小的儿童进步幅度越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性别对听觉能力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能力随康复训练的时间延长得到快速发展,儿童年龄越小提高幅度越大.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至少要经过12个月,听觉能力才相对稳定,2岁年龄组的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要超过1年.  相似文献   
177.
目的 比较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早期(3个月时)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确诊CML的患者12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7分为尼洛替尼组(18例)和伊马替尼组(111例).两组患者服药3个月后门诊复查骨髓形态学、BCR-ABL融合基因国际标准值(BCR-ABLIS),比较两组患者的BCR-ABLIS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主要指标为BCR-ABLIS≤10%的达标率、BCR-ABLIS≤0.0032%的比例)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血液学毒性;Q-T间期延长,以及肝功能损害、骨骼肌肉疼痛、水肿、皮疹、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尼洛替尼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达到BCR-ABLIS≤10%、BCR-ABLIS≤0.0032%的比例均高于伊马替尼组(94.44%vs 69.37%;55.55%vs 27.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洛替尼治疗CML的早期分子学反应达标率以及患者分子学反应的深度均高于伊马替尼组,两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8.
HPLC法测定苯扎溴铵器械消毒液中苯扎溴铵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苯扎溴铵器械消毒液中苯扎溴铵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苯扎溴铵含量,Agilent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07 mol·l^-1乙酸铵(内含1%三乙胺)-乙腈(30∶70)〔醋酸调pH(3.0±0.1)〕,检测波长为262 nm,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为10μl。结果苯扎溴铵在浓度为600~160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0%,RSD为1.06%。结论 HPLC法简单准确、样品无需处理,可以用于苯扎溴铵器械消毒液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雌二醇水平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6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及60例对照组血清雌二醇的含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再按病情轻重及病程评分的差值分组比较。结果:脑出血组男女性雌二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不同程度脑出血和不同出血量患者雌二醇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雌二醇的含量在病情的轻重及不同出血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好转组血清雌二醇均高于未变组及恶化组(P0.05~P0.01)。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测定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0.
目的比较研磨法和Gentle MACS组织分离器制备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在活细胞率、丝状物及细胞团块方面的优缺点,为淋巴组织细胞培养和流式分析找到一种更为可靠的方法。方法分别用研磨法和Gentle MACS组织分离器制备单细胞悬液,台盼兰染色后计数活细胞、死细胞、细胞团块和丝状物,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腋窝淋巴组织单细胞悬液在细胞存活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丝状物和细胞团块方面,组织分离器法丝状物和细胞团块数量更少(P<0.05)。结论制备淋巴组织单细胞悬液,组织分离器法较研磨法更为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