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808篇 |
免费 | 15937篇 |
国内免费 | 100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27篇 |
儿科学 | 2354篇 |
妇产科学 | 1094篇 |
基础医学 | 11607篇 |
口腔科学 | 3280篇 |
临床医学 | 19606篇 |
内科学 | 15404篇 |
皮肤病学 | 1989篇 |
神经病学 | 4220篇 |
特种医学 | 598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15108篇 |
综合类 | 39388篇 |
现状与发展 | 45篇 |
一般理论 | 6篇 |
预防医学 | 16805篇 |
眼科学 | 2421篇 |
药学 | 18173篇 |
244篇 | |
中国医学 | 14227篇 |
肿瘤学 | 84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8篇 |
2023年 | 2269篇 |
2022年 | 5763篇 |
2021年 | 7217篇 |
2020年 | 6161篇 |
2019年 | 3891篇 |
2018年 | 3944篇 |
2017年 | 4831篇 |
2016年 | 3921篇 |
2015年 | 6784篇 |
2014年 | 8617篇 |
2013年 | 9765篇 |
2012年 | 14591篇 |
2011年 | 15182篇 |
2010年 | 12873篇 |
2009年 | 11191篇 |
2008年 | 11947篇 |
2007年 | 11418篇 |
2006年 | 9933篇 |
2005年 | 7919篇 |
2004年 | 5465篇 |
2003年 | 4549篇 |
2002年 | 3457篇 |
2001年 | 3136篇 |
2000年 | 2502篇 |
1999年 | 1138篇 |
1998年 | 437篇 |
1997年 | 374篇 |
1996年 | 325篇 |
1995年 | 257篇 |
1994年 | 228篇 |
1993年 | 168篇 |
1992年 | 137篇 |
1991年 | 103篇 |
1990年 | 118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74篇 |
1986年 | 56篇 |
1985年 | 56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种类、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儿童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受者术后住院期间的细菌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时间、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和分布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41例肝移植受者中,有33例受者发生细菌感染69次,细菌感染发生率为80.5%(33/41).主要的感染部位依次是下呼吸道32例次(占46.6%)、腹腔16例次(占23.3%)及胆道11例次(占15.9%).共检出致病菌10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菌)占73.3%(74/10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出率为81.1% (60/74);革兰阳性菌(G+菌)占26.7%(27/10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59.3%(16/27),氨基糖苷类高耐药肠球菌(HLAR)检出率为11.1%(3/27).术后2周内检出致病菌72株(71.3%).常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和头孢类的耐药率超过60%,主要的产ESBL的G-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耐药率<10%;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能对质粒介导的ESBL、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均具有高度稳定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儿科常用抗生素均高度耐药,仅对喹诺酮类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丁高度敏感.结论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发生率高,耐药菌株检出率高,且具有多重耐药特点.有效地预防感染,术后早期确诊和合理选用抗生素是控制细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研究在活体肝移植中利用受者胆囊管完成供肝多支胆管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利用受者胆囊管与供肝多支胆管中的一支进行吻合的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余供肝胆管与受者肝总管或右肝管相吻合,从而完成供肝多支胆道的重建.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所有受者均于术后2周和术后3个月时接受胆道造影检查.结果 术后2周时,5例受者的胆道造影均显示肝内、外胆道无明显狭窄及外漏.3例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肝功能异常,术后3个月时接受胆道造影检查见肝内外胆道良好,无明显狭窄及外漏,胆道排空良好.1例受者术后肝功能持续正常,因未满3个月,尚未接受第2次胆道造影检查.1例受者术后早期恢复顺利,术后3个月时胆道造影检查见右前支胆管见胆囊管迂曲,吻合口狭窄,因肝功能正常,给予拔除T管;术后9个月时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胆红素及转氨酶的轻度升高,行胆道磁共振水成像检查发现胆总管中段管腔略窄,较前无明显变化,副右肝管近端较前扩张,将免疫抑制剂由他克莫司更换为西罗莫司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在活体肝移植中,如果供肝具有多支胆管开口,利用受者胆囊管进行吻合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丧失(PGD)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1年6月间108例肺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后监测所有受者的血液气体分析及胸部X线表现,连续监测有创动脉压、肺动脉压和(或)中心静脉压.术后3d保持受者液体负平衡,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或)血氧饱和度控制吸入氧浓度(FiO2),根据血液气体分析结果及生命体征调节呼吸机通气参数,以预防PGD的发生.术后早期一旦出现PaO2、FiO2急剧下降(低于200),且胸部X线片显示移植肺中下肺野密度增高,在排除超急性排斥反应、静脉吻合口梗阻、心源性肺水肿及肺部感染后,根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制定的标准将PGD分级为3级的患者明确诊断为PGD.对于PGD级别的不同,分别给予受者加强通气支持、液体负平衡、延长呼吸机治疗时间、使用肺血管扩张药如前列地尔及使用ECMO等治疗措施.结果 术后共有10例受者发生PGD,发生率为9.3%(10/108).10例患者中,6例常规使用呼吸机支持治疗,持续时间为(285.8±238.6)h,其中2例逆转,4例死于PGD后呼吸衰竭;4例使用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其中2例在发生PGD后24 h内应用了ECMO,成功逆转后长期存活,另2例由于应用时间较晚(24 h后),病情恶化,分别在应用ECMO后第8和第11天死于PGD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肺移植后PGD的发生率高,应在围手术期加强管理,进行积极预防;一旦受者发生PGD,应尽快给予相应治疗,如达到使用EC MO的指征,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 观察国产颅内动脉机械装置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临时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并注入凝血酶制作60只适合机械取栓的兔急性血管栓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治疗组、3h溶栓组、3、6、8、12h取栓组,取栓组应用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取栓,3h溶栓组应用尿激酶溶栓,取、溶栓前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再通,行经颅多普勒(TCD)记录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CA)变化,行磁共振弥散成像(MR-DWI)描述不同时段取栓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结果 3h取栓、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是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M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12 h取栓组ADC值逐渐降低,而3、6、8h取栓组ADC值逐渐上升;栓塞后24 h与非治疗组和12h取栓组比较,3、6、8h取栓组ADC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取栓有效地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再通率,迅速恢复血流,适当延长了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环瓜氨酸肽(CCP)抗体、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的意义.方法 54名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诊断标准的患者为实验组,20名正常体检健康人员做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检测血清CCP抗体,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RA组患者均行双手和双足X线检查评价骨关节侵蚀情况.结果 RA组CCP抗体的阳性率为66.7%,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RA组及对照组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分别为(3.41±1.83)%、(4.23±2.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分别为(3.17±1.57)%、(3.59±1.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关节侵蚀发生率分别为72.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P抗体阳性组骨关节侵蚀率与CD4+ CD25+调节性细胞水平无明显相关(r=-0.126,P>0.05).结论 CCP抗体可以作为RA的重要实验室检测指标;CCP抗体阳性RA患者较阴性患者更易发生骨关节侵蚀,但骨关节侵蚀的发生可能与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降低无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构建微小RNA let-7c重组慢病毒载体,验证转染该载体系统后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构建表达含494bp let-7c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检测let-7c及对照组病毒滴度分别为5.01×10E8 TU/m1、5.15×10E8TU/ml;转染HepG2细胞,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let-7e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验评价let-7c过表达后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构建的let-7c慢病毒载体经质粒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转染HepG2细胞72 h后,let-7c表达上调312倍;CCK-8法检测显示HepG2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 成功构建Iet-7c重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HepG2细胞后高效表达成熟let-7c,抑制了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静脉优先处理在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116例胰、十二指肠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选择性动静脉优先处理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患者术前进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血管重建检查,并精确评估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受累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320(260~4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80(200~600)ml;9例患者联合血管切除。无一例手术死亡,4例(3.45%)出现胰瘘,2例(1.72%)发生消化道大出血,3例(2.59%)发生胃肠排空障碍。结论选择性动静脉优先处理在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作为一种新型手术入路,它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其在长期预后方面的优势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对超低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微转移规律及分布的影响,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大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组织芯片CK20染色方法,研究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组(21例)与直接手术组(23例)行Miles手术后的大体标本。结果新辅助治疗组21例患者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138枚.其中转移淋巴结39枚,微转移12枚:7例为淋巴结癌转移。2例为淋巴结微转移,6例为病理完全缓解。直接手术组23例患者的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415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69枚,微转移59枚:12例为淋巴结癌转移,4例为淋巴结微转移。两组直肠系膜外带与前区的转移淋巴结分别占21.5%(11/51)与29.0%(49/169)、17.6%(9/51)与17.2%(29/169)。坐骨直肠窝转移淋巴结分别占该区总淋巴结的25.0%(3/12)与22.2%(8/36),该区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者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8%(1/21)与13.0%(3/23)。结论新辅助治疗影响超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与分布.新辅助治疗组肛门括约肌累及较直接手术组显著降低。坐骨直肠窝内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Miles手术作为超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标准术式的价值应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