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473篇 |
免费 | 13453篇 |
国内免费 | 71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50篇 |
儿科学 | 2054篇 |
妇产科学 | 683篇 |
基础医学 | 8294篇 |
口腔科学 | 2602篇 |
临床医学 | 15346篇 |
内科学 | 11155篇 |
皮肤病学 | 1359篇 |
神经病学 | 3160篇 |
特种医学 | 501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2254篇 |
综合类 | 33809篇 |
现状与发展 | 29篇 |
预防医学 | 14340篇 |
眼科学 | 1582篇 |
药学 | 14283篇 |
182篇 | |
中国医学 | 12492篇 |
肿瘤学 | 627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1744篇 |
2023年 | 2052篇 |
2022年 | 4211篇 |
2021年 | 5170篇 |
2020年 | 4428篇 |
2019年 | 2798篇 |
2018年 | 2637篇 |
2017年 | 3541篇 |
2016年 | 2857篇 |
2015年 | 4908篇 |
2014年 | 6467篇 |
2013年 | 7887篇 |
2012年 | 11253篇 |
2011年 | 12020篇 |
2010年 | 10737篇 |
2009年 | 9681篇 |
2008年 | 10015篇 |
2007年 | 9419篇 |
2006年 | 8401篇 |
2005年 | 6749篇 |
2004年 | 4842篇 |
2003年 | 3996篇 |
2002年 | 2994篇 |
2001年 | 2680篇 |
2000年 | 2166篇 |
1999年 | 876篇 |
1998年 | 236篇 |
1997年 | 247篇 |
1996年 | 227篇 |
1995年 | 190篇 |
1994年 | 166篇 |
1993年 | 78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72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检测并分析苯丙芘诱导的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寻找在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方法:使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一株永生化细胞系,以及经过苯丙芘诱导而逐步产生的具有成瘤性的肿瘤细胞系【首代成瘤细胞(HB-56P)及典型鳞状细胞癌细胞(HB-94P)】,通过Affymetrix U133 plus 2.0基因芯片。检测在永生化细胞(HIOEC)向成瘤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使用GenSpring7.0进行标准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Venn图分析差异基因在癌变不同阶段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GO术语进行注释。对部分基因使用实时定量PCR在细胞系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在HIOEC向HB-94P转化过程中,共有883条差异基因,大部分集中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大分子代谢、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具有过渡金属离子结合能力、腺核苷酸结合能力及激酶活性。其蛋白产物主要是膜结合蛋白,位于核内或细胞骨架。IGFBP3、S100A8、MAP2K、KRT6B、GDF15和MET的表达基本符合芯片结果。结论:本研究检测了苯丙芘相关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为苯丙芘相关的口腔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Rely X ARC粘接系统粘接Ⅱ类洞嵌体一年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Rely X ARC粘接系统对Ⅱ类洞嵌体的粘接效果。方法30个后牙Ⅱ类洞使用同种金合金嵌体及Rely X ARC粘接系统修复后,通过改良的USPHS标准评估嵌体粘接后2周、6个月、1年的临床指标。结果所有嵌体6个月和1年的各项指标得分均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结论Rely X粘接系统对于金合金嵌体修复后牙Ⅱ类洞有比较可靠的短期效果,长期效果有待继续验证。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从形态学和半定量分析两方面研究Shh(Sonic Hedghog)基因在小鼠牙胚钟状晚期的表达,探讨Shh在牙胚钟状晚期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取出生后1、2、3、5和7d(P1,P2,P3,P5,P7)的Bal b/c纯系小鼠牙胚,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Shh的表达量;原位杂交检测Shh在出生后1d和3d天乳鼠牙胚中的表达部位与强度。结果 钟状晚期Shh特异表达于成釉细胞层,其强度随出生天数增加而减弱;随着成釉细胞发育成熟,44500Shh表达量逐渐降低,P1的吸光光度值为P7的5.5倍,P1,P2与P3可检测出活性Shh-N片段。结论 Shh在钟状晚期特异地表达于成釉细胞层,其表达量与成釉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4.
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模拟口腔内生态环境以探索生物膜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发酵罐与恒流培养室的组合构建简易的体外生物膜模型,通过恒流培养室内液体培养基连续的流动循环,模拟出口腔内液体持续冲刷的生态环境。在羟磷灰石片上定植4种口腔常驻菌,以形成实验性生物膜,并通过每12h定时给以蔗糖底物,模拟致龋环境,观察系统中实验菌CFU计数、pH动态变化等各项反应及不同环境下所形成生物膜的微结构变化。结果:本研究建立的系统能较好的控制各项实验参数,加入蔗糖底物后表现出明显的致龋反应。结论:本组建立的体外模型有着良好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可用于对口腔生物膜的各项体外研究。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一氟磷酸谷酰胺及αD3对去势大鼠下颌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3月龄SD雌性大鼠39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去卵巢不处理组(OVX组),去卵巢单用一氟磷酸谷酰胺组(MFP组),去卵巢一氟磷酸谷酰胺与αD3联合用药组(MFP+αD3组)。在大鼠去势后6周,MFP组将一氟磷酸谷酰胺溶于蒸馏水后灌胃,MFP+αD3组将一氟磷酸谷酰胺和αD3溶于蒸馏水后灌胃。每天1次,每周6次,连续12周。采用HPIAS10000型图像分析系统进行下颌骨组织形态测量,采用双能X线测量股骨和下颌骨的骨密度。结果OVX组与SHAM组、MFP组、MFP+αD3组相比,下颌骨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宽度和松质骨面积明显减少,骨小梁间隔增大,股骨骨密度减小,而SHAM组、MFP组、MFP+αD3组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OVX组、MFP+αD3组的下颌骨骨密度较SHAM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而MFP组与SHAM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氟磷酸谷酰胺及αD3能促进去势大鼠下颌骨骨量的增加,下颌骨骨密度的改变与四肢骨不一致。 相似文献
26.
恶性肿瘤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的浸润及远处转移。因此,对肿瘤侵袭能力和转移机制的研究将为预防肿瘤侵袭转移提供新的思路。肿瘤的浸润、转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多步骤过程,主要包括细胞黏附、基质分解及远处侵袭三个环节。Rho全称Ras相似物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测量义齿修复工作模型重量,计算各模型所含超硬石膏粉的用量,再按其粉用量,对义齿修复工作模型进行统计学分类.以期依据分类指导临床灌注模型,控制超硬石膏粉的用量和标准水粉比例,达到提高模型质量、节约材料的目的.方法:随机选取临床小号、中号、大号3种托盘制取的修复工作模型311例,计算出工作模型所需超硬石膏粉的用量,实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各型号托盘印模所需超硬石膏粉用量的均数值进行分类,并临床试用验证.结果:义齿修复工作模型按其超硬石膏的用量可分为3类,小号模型所需超硬石膏粉≤45g,中号为46~55g,大号为56~65g.验证样本均在超硬石膏粉用量分类范围之内.结论:义齿修复工作模型所需超硬石膏粉用量与托盘大小、牙弓大小基本对应,依此作为工作模型的分类指标和用量标准较为合理,用于临床可以适当计量超硬石膏粉用量和按标准水粉比例灌注工作模型,提高模型质量,节约材料.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否具有促进恒河猴移植牙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以2只生长期恒河猴的15颗恒牙为研究对象。全麻下拔出牙齿,分别放入5ng/ml和10ng/mlEGF、Hank’s液、生理盐水中浸泡0.5小时,拔除对侧同名牙,将实验和对照牙分别移植到对侧同名牙位拔牙窝,钢丝固定。3个月后处死动物,处理标本,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5ng/ml和10ng/mlEGF组的牙周膜内可见粗大的牙周膜纤维,功能排列好,成纤维细胞多见。Hank’s液组牙周膜纤维也较粗大,但未形成功能排列,成纤维细胞多见。生理盐水组牙周膜纤维水肿,功能排列不好,成纤维细胞少见。5ng/ml、10ng/mlEGF组和Hank’s液组都出现龈沟加深和龈沟上皮、结合上皮的增生,生理盐水组牙龈正常。各组均出现牙骨质吸收。5ng/mlEGF组可见牙骨质修复,在牙骨质内有穿通纤维形成。10ng/mlEGF组、Hank’s液组、生理盐水组未发现牙骨质修复。各组均有牙槽骨吸收。5ng/mlEGF组、Hank’s液组、生理盐水组均呵见成骨细胞及成骨,10ng/mlEGF组未见成骨。结论EGF(5ng/ml与10ng/m1)能促进恒河猴移植牙牙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但会引起牙龈增生,EGF促进牙周膜纤维增殖的能力比Hank’s液强,Hank’s液促进牙周膜纤维增殖的能力强于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29.
口腔黏膜病临床治疗Ⅴ.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腔念珠菌病(oral eandidiasis)是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导致内脏、皮肤、黏膜被真菌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3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下颌骨牵张间隙内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痂形成的可行性。方法:选用54只雄性SD大鼠,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所有大鼠行右侧下颌骨牵张;并于术后随机分为试验和对照2组。牵张结束时,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注射自体MSCs;而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期第2、4、8周分3批处死大鼠,进行放射学、组织学观察,并对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表明,2组牵张间隙内均形成了骨痂组织,但实验组新生骨组织显著多于对照组。计量学分析也显示,各时间点实验组新生骨量(NBV1和NBV2)和新生骨小梁宽度(TN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张间隙内行自体骨髓MSCs移植,可有效促进新骨形成,缩短固定期;该方法对众多的颅颌面外科畸形的矫治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