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271篇 |
免费 | 14680篇 |
国内免费 | 77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92篇 |
儿科学 | 1912篇 |
妇产科学 | 730篇 |
基础医学 | 7901篇 |
口腔科学 | 2552篇 |
临床医学 | 14805篇 |
内科学 | 10790篇 |
皮肤病学 | 1188篇 |
神经病学 | 3143篇 |
特种医学 | 5704篇 |
外科学 | 10503篇 |
综合类 | 37317篇 |
现状与发展 | 29篇 |
预防医学 | 14837篇 |
眼科学 | 1727篇 |
药学 | 16124篇 |
211篇 | |
中国医学 | 15123篇 |
肿瘤学 | 59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2102篇 |
2023年 | 2290篇 |
2022年 | 4728篇 |
2021年 | 5768篇 |
2020年 | 5042篇 |
2019年 | 2862篇 |
2018年 | 2752篇 |
2017年 | 3735篇 |
2016年 | 2897篇 |
2015年 | 5294篇 |
2014年 | 6638篇 |
2013年 | 8524篇 |
2012年 | 11739篇 |
2011年 | 12682篇 |
2010年 | 11571篇 |
2009年 | 10095篇 |
2008年 | 10279篇 |
2007年 | 9732篇 |
2006年 | 8758篇 |
2005年 | 6746篇 |
2004年 | 4633篇 |
2003年 | 3738篇 |
2002年 | 3008篇 |
2001年 | 2681篇 |
2000年 | 1853篇 |
1999年 | 607篇 |
1998年 | 151篇 |
1997年 | 140篇 |
1996年 | 137篇 |
1995年 | 102篇 |
1994年 | 86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2篇 |
1966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195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 探讨Ivor-Lewis经胸颈部机械吻合术治疗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两家医院收治的303例中段食管癌患者(江苏省如皋市博爱医院107例、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196例)的临床资料,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分为Ivor-Lewis组(151例),施行Ivor-Lewis径路经胸颈部机械吻合术;Sweet组(152例),施行Sweet径路经胸颈部机械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淋巴结清扫和术后随访等情况.采用门诊复查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日.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成组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后死亡风险.结果 Ivor-Lewis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239±21) min和98.68%(149/151),Sweet组分别为(188±30) min和92.76%(141/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x2=6.45,P<0.05).Ivor-Lewis组和Sweet组的食管上切缘阳性率分别为0.67%(1/149)和0.71%(1/14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7% (15/149)和11.35%(16/141),手术死亡率分别为0和0.71%(1/14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or-Lewis组清扫的颈胸交界部、腹上区淋巴结数目以及颈胸交界部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6±1.1)枚、(3.5±1.1)枚和(0.7±1.1)枚,Sweet组分别为(2.3±0.8)枚、(2.4±0.8)枚和(0.3±0.6)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96,9.02,3.26,P<0.05).290例手术切除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273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率为94.14% (273/290),中位随访时间为28.0个月.Ivor-Lewis组患者术后第1、2、3年肿瘤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21%(11/134)、19.64% (22/112)、29.35%(27/92),Sweet组分别为19.05% (24/126)、35.24% (37/105)、44.19% (38/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5,7.33,5.03,P<O.05).其中两组患者术后1、2、3年区域淋巴结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9.68,6.87,P<0.05).Ivor-Lewis组患者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30% (121/134)、80.36% (90/112)、71.74% (66/92),Sweet组分别为80.95% (102/126)、59.05% (62/105)、51.16% (44/8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5,11.73,7.97,P<0.05).结论 Ivor-Lewis经胸颈部机械吻合术治疗中段食管癌,手术切除率高、安全性好,术后患者生存获益明显.该术式可以作为治疗颈部无肿大可疑转移淋巴结的中段食管癌的优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52.
目的:总结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42例及腹腔镜探查33例患者均治愈。开腹手术157例,术中因心跳呼吸停止行心肺复苏术26例,9例复苏失败,17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后痊愈10例,死亡7例;术后二次手术止血7例;并发胆瘘59例、肝周脓肿10例,胆瘘和肝周脓肿经穿刺或放置引流管引流后均痊愈;开腹手术中死亡28例,其中死于术中失血性休克难以逆转11例,死于术后再出血3例,肝叶切除加肝动脉结扎术后因黄疸、腹水、肝功能衰竭死亡3例,右三叶切除术后肝、肾功能衰竭死亡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4例,因创伤性湿肺致呼吸衰竭死亡3例,严重颅脑损伤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需综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准确地进行严重程度分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53.
954.
目的观察肺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OLV)时白细胞介素(IL)-8、IL-10及肺水通道蛋白(AQP)1、AQP4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对其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根治术,且术中OLV2h患者30例,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OLV前10min A、B组分别泵注乌司他丁5 000U/kg及10 000U/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C组泵注生理盐水20ml,10min泵完。于麻醉诱导后给药前1min(T1)、OLV 30min(T2)、60min(T3)、90min(T4)、120min(T5)和恢复双肺通气(TLV)30min(T6)时抽取桡动脉血行IL-8、IL-10浓度测定,以及于开胸OLV时、肺叶离体时取肺组织测定肺AQP1、AQP4表达。结果与T1时比较,三组T4~T6时IL-8浓度、T2~T6时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A、B组T3、T4时IL-8浓度明显降低、T2~T5时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T4、T5时IL-8浓度明显升高、而T3~T5时IL-10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开胸OLV时比较,肺叶离体时A组和C组肺组织AQP1表达和C组AQP4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肺叶离体时B组肺组织AQP1表达和A、B组肺组织AQP4表达明显升高 (P0.05)。与B组比较,肺叶离体时A组肺组织AQP1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降低IL-8浓度,升高IL-10的浓度,促使AQP1、AQP4的表达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从而表明了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所致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55.
BEGO种植系统在前牙区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应用BEGO种植系统进行前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BEGO种植系统对302例部分前牙缺失患者进行即刻或延期种植,共植入482枚种植体,采用金属烤瓷冠桥或氧化锆全瓷冠桥修复。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评估种植体周骨高度丧失情况。结果:观察1~4.5年,3颗种植体于种植后6个月进行二期手术时发现未形成骨结合,松动取出;其余种植体均稳固无松动,完成冠桥修复,成功率达99.4%,患者对临床效果满意。结论:BEGO种植系统应用于前牙区其操作简单可靠,可以取得较理想的前牙区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56.
957.
目的:观察滋肾通络方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下LPS刺激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TGF-β1、MMP-2、MMP-9mRNA的影响,并探讨其在防治糖尿病肾病(DN)中的机制。方法:以高糖环境下LPS刺激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建立模型,分为以下8组:(1)正常组;(2)高糖组;(3)高糖+LPS组;(4)苯那普利组;(5)滋肾通络方小剂量组;(6)滋肾通络方中剂量组;(7)滋肾通络方大剂量组。采用RT-PCR技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检测各组系膜细胞中TGF-β1、MMP-2及MMP-9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高糖+LPS组TGF-β1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MMP-2及MMP-9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滋肾通络方大、中、小剂量组对大鼠肾小球GMCs TGF-β1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MMP-2、MMP-9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滋肾通络方含药血清能够抑制大鼠肾小球GMCs TGF-β1mRNA的表达,增加MMP-2、MMP-9mRNA的表达,从而通过增加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以延缓DN进展。 相似文献
958.
目的 评估骨水泥椎间渗漏与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行PVP手术治疗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椎体再发骨折情况分为再发骨折组与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骨密度、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情况.结果共124例患者(148个椎体)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24例患者(32个椎体)再发椎体压缩骨折.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水泥椎间渗透率为25.0%(6/24)与对照组的21.0%(2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椎间渗漏并不增加PVP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风险,低骨密度是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59.
960.
目的 探讨一期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联合二期输尿管软镜手术(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RIRS)治疗孤立肾复杂性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21例孤立肾鹿角形结石或多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19~76岁,平均45岁.其中先天性孤立肾3例,对侧肾切除孤立肾9例,功能性孤立肾9例.鹿角形结石13例,多发性结石8例.结石最大径3.8 ~6.8 cm,平均4.6 cm.全麻下,行C臂X线定位下PCNL,采用第四代EMS超声碎石系统碎石.术后常规留置6F双J管及肾造瘘管.术后1d复查KUB及CT评估残留结石部位及大小.PCNL术后3~30 d行RIRS.全麻下,先取截石位,拔除双J管,在C臂X线引导下置入斑马导丝及12 ~14 F输尿管软镜鞘.采用Olympus P5纤维软镜或者电子软镜及200μm钬激光光纤(8~20 W)碎石.对于<2 cm残留结石,粉碎后自行排出或套石篮取出.对于>2 cm的残留结石,以钬激光击碎结石后,用套石篮将较大的碎石片转移至肾盂,改俯卧位,行二期PCNL取石,术后均留置双J管.术后1d复查KUB,术后1~2d拔除肾造瘘管,2~3周拔除双J管.术后3个月复查KUB或CT,评估结石清除率.结果 本组21例PCNL中采用单通道18例,双通道2例,3通道1例.手术时间45 ~175 min,平均95 min.残留结石大小1.0~3.5 cm,平均1.9 cm.结石残留在下盏7例、上盏及下盏4例、中盏及下盏6例、上中下盏均残留4例.PCNL术后发热2例,1例迟发性出血患者采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RIRS手术时间35 ~ 95 min,平均72 min.RIRS术后1 d结石清除率为85.7%(18/21).3例残留结石患者中,1例经二期PCNL、2例经ESWL治疗后,结石清除率95.2% (20/21).2例RIRS术后发热和输尿管石街形成,采用输尿管硬镜取石术治愈.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肌酐为88 ~ 230 μmol/L,平均(138.7±38.3) μmol/L,平均下降了(16.8±25.4)μmol/L,肾功能改善15例,稳定5例,恶化1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PCNL联合二期RIRS治疗孤立肾复杂性结石安全有效,出血量少,可有效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