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40篇
  免费   4659篇
  国内免费   3398篇
耳鼻咽喉   513篇
儿科学   631篇
妇产科学   592篇
基础医学   5761篇
口腔科学   926篇
临床医学   6473篇
内科学   7236篇
皮肤病学   586篇
神经病学   2524篇
特种医学   17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4789篇
综合类   8390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一般理论   12篇
预防医学   3724篇
眼科学   1366篇
药学   5087篇
  42篇
中国医学   3023篇
肿瘤学   3944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772篇
  2022年   1999篇
  2021年   2521篇
  2020年   1928篇
  2019年   1623篇
  2018年   1739篇
  2017年   1640篇
  2016年   1525篇
  2015年   2127篇
  2014年   2642篇
  2013年   2593篇
  2012年   3747篇
  2011年   3966篇
  2010年   2589篇
  2009年   2151篇
  2008年   2800篇
  2007年   2723篇
  2006年   2592篇
  2005年   2419篇
  2004年   1777篇
  2003年   1711篇
  2002年   1480篇
  2001年   1161篇
  2000年   1104篇
  1999年   1011篇
  1998年   652篇
  1997年   577篇
  1996年   438篇
  1995年   472篇
  1994年   389篇
  1993年   256篇
  1992年   330篇
  1991年   297篇
  1990年   220篇
  1989年   210篇
  1988年   207篇
  1987年   168篇
  1986年   132篇
  1985年   105篇
  1984年   64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46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24篇
  1976年   16篇
  1973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  比较大鼠原位和异位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模效果。方法  采用F344(RT11vr)大鼠作为供体, Lewis (RT11)大鼠作为受体, 构建异系异位和原位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各8只), 术后0~14 d给予皮下注射环孢素。观察术后受体的体质量变化及存活时间。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 酒精苏木素染色后观察肠组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变化。计算两组受体大鼠的成模率。结果  异位和原位小肠移植大鼠均能长期存活, 大部分超过90 d。原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第3日恢复正常饮食, 于术后14 d左右体质量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之后缓慢增长, 但大部分原位小肠移植大鼠在术后150 d出现持续的体质量下降, 且不能被环孢素逆转。异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第1日恢复进食, 于术后25~30 d才能恢复至术前的体质量水平, 术后30~90 d期间, 体质量逐渐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原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90 d的小肠组织未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且未见明显纤维化, 术后163 d和术后200 d的小肠组织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 且出现移植小肠系膜纤维化。异位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90 d和术后200 d的小肠组织均出现典型的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改变和移植小肠系膜纤维化。异位小肠移植组全部出现特征性病理改变, 成模率为100%, 与原位小肠移植组成模率75%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F344→Lewis大鼠组合建立原位和异位小肠移植模型, 术后给予小剂量环孢素, 均可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出现慢性排斥反应。与原位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相比, 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建模操作简单, 慢性排斥反应成模时间较短, 病理改变程度相对一致, 更适合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72.
目的  通过长期病理随访探讨青年受体接受高龄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的安全性。方法  根据供体年龄不同,将28例青年受体分为观察组(14例,高龄供体)和对照组(14例,中青年供体)。分别比较两组移植肾术后7年的存活情况及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清肌酐(Scr)水平;比较两组在零时、术后6个月、术后7年移植肾活组织检查(活检)的慢性病理损伤评分;比较两组受体术后6个月、术后7年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相关指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层黏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及细胞衰老相关指标细胞间连接蛋白(Cx)43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量。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移植肾术后7年存活率分别为78.5%和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7 d Scr水平分别为190、160 μmol/L,术后1个月Scr水平分别为170、125 μmol/L,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的S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观察组移植肾组织零时活检的慢性病理损伤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但两组术后7年的慢性病理损伤总评分无明显差异(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术后7年活检的慢性病理损伤总评分均高于零时活检及术后6个月活检的慢性病理损伤总评分(均为P > 0.05)。两组术后7年移植肾组织中CTGF、TGF-β、LN、FN、mTOR、Cx43表达量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长期随访结果显示青年受体接受高龄供肾与接受中青年供肾的病理学改变相似,从病理学角度考虑青年受体接受高龄供肾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73.
常用激光技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现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医用激光技术足应用于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简要评价了Nd:YAG激光、Ho:YAG激光和KTP激光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实际效果,对激光技术的优、缺点做出了初步分析,以供临床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74.
常见的边缘供肝主要包括脂肪变性供肝、高龄供肝、小体积供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等。边缘供肝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肝数量严重短缺的问题,但边缘供肝面临着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难题,且IRI程度相比正常供肝更加严重,是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其中氧化应激反应又是引起边缘供肝IRI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及解决边缘供肝IRI的难题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活性氧簇(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贯穿IRI整个过程,本文就氧化应激反应在边缘供肝肝移植IRI中的作用及以ROS为靶点的防治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5.
目的 比较顺铂单周或三周治疗方案同步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血液学、黏膜不良反应及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148例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周期诱导化疗后行调强放疗联合顺铂单药治疗模式,其中75例患者接受顺铂单周治疗方案,73例患者接受顺铂三周治疗方案。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黏膜不良反应、肿瘤缓解率和预后的差异。两组间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法计算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顺铂单周组及顺铂三周组化疗的平均治疗周期数为3.64个(20%达5个周期)和1.86个(86%达2个周期)。顺铂单周组对比顺铂三周组的Ⅰ、Ⅱ度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1% vs.51%、35% vs.19%,χ2=6.150、4.500,均P < 0.05);其他血液学不良反应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黏膜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934)。放疗结束后6个月顺铂单周与顺铂三周组肿瘤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8.7%和98.6%,单周组和三周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和79.9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P=0.059);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96%和69.10%(χ2=1.25,P=0.27),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76%和86.96%(χ2=0.43,P=0.56),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49%和90.84%(χ2=0.18,P=0.67),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7.86%和78.90%(χ2=0.31,P=0.56),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晚期鼻咽癌在接受2周期诱导化疗后,顺铂三周联合放疗方案在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优于顺铂单周治疗方案,两组在黏膜相关不良反应以及疗效上未见显著差异,顺铂三周组较顺铂单周组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976.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多巴胺-β-羟化酶(DBH)基因内含子5 Taq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是否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17例汉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及186名正常人群的DBH基因Taq Ⅰ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与正常对照组Taq Ⅰ位点的3种基因型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35,P=0.006),等位基因之间比较,差异也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60,P=0.001).A1的OR95%CI为0.24~0.70,A2的OR95%CI为1.43~4.17.注意缺陷为主型Taq Ⅰ位点的3种基因型比较(χ2=7.58,P=0.023),等位基因比较(χ2=7.30,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BH内含子5 Taq Ⅰ A2/A2基因型和A2等位基因,可能有增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趋势,是危险因子;A1可能有减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趋势,是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977.
978.
This study aim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Runyan Mixture in treating pharyngitis using a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approach. The active components of the Runyan Mixture were obtain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evaluated using Lipinski’s rules. The SwissTargetPrediction database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action targets of the Runyan Mixture, and a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STRING database. Moreover,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Runyan Mixture was validated in vitro using the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ed inflammation in macrophages. The Runyan Mixture was the liquid preparation from 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total of 89 types of active components, 53 core targets, and 98 signaling pathways (P < .001)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Runyan Mixture. The main action targets were EGFR, MAPK1, AKT1, PIK3CA, NFKB1, SRC, TNF, MAPK8, MET, and PTGS2. Among the identified signaling pathways, 20 were associated with microbial infection and 24 were related to the immune-inflammatory respons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vitro showed that Runyan Mixture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 interleukin-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P < .05) in macrophages by lipopolysaccharide stimul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in vitro, the efficiency of the Runyan Mixture in pharyngitis treatmen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inhibi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相似文献   
979.
9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