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635篇 |
免费 | 3328篇 |
国内免费 | 239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1篇 |
儿科学 | 500篇 |
妇产科学 | 387篇 |
基础医学 | 3711篇 |
口腔科学 | 719篇 |
临床医学 | 4523篇 |
内科学 | 5202篇 |
皮肤病学 | 325篇 |
神经病学 | 1357篇 |
特种医学 | 115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3654篇 |
综合类 | 6080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一般理论 | 2篇 |
预防医学 | 2496篇 |
眼科学 | 1010篇 |
药学 | 3941篇 |
24篇 | |
中国医学 | 2118篇 |
肿瘤学 | 28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2篇 |
2023年 | 607篇 |
2022年 | 1522篇 |
2021年 | 1916篇 |
2020年 | 1490篇 |
2019年 | 1203篇 |
2018年 | 1255篇 |
2017年 | 1221篇 |
2016年 | 1105篇 |
2015年 | 1688篇 |
2014年 | 2106篇 |
2013年 | 1963篇 |
2012年 | 2747篇 |
2011年 | 2884篇 |
2010年 | 1994篇 |
2009年 | 1610篇 |
2008年 | 1957篇 |
2007年 | 1832篇 |
2006年 | 1758篇 |
2005年 | 1410篇 |
2004年 | 1108篇 |
2003年 | 943篇 |
2002年 | 822篇 |
2001年 | 671篇 |
2000年 | 649篇 |
1999年 | 640篇 |
1998年 | 424篇 |
1997年 | 403篇 |
1996年 | 354篇 |
1995年 | 335篇 |
1994年 | 301篇 |
1993年 | 173篇 |
1992年 | 210篇 |
1991年 | 160篇 |
1990年 | 124篇 |
1989年 | 108篇 |
1988年 | 116篇 |
1987年 | 114篇 |
1986年 | 95篇 |
1985年 | 70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淫羊藿对家兔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淫羊藿对家兔骨折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制作家兔桡骨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淫羊藿煎液口服,对照组给自来水,通过X光片及组织形态学观察两组骨折愈合的差异,并作TGF-β1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淫羊藿实验组的骨痂生长、骨质重建、髓腔再通均早于对照组;骨折后24天TGF-β1及VEGF免疫组化显色实验组均明显深于对照组,骨折后34天TGF-β1实验组显色更深,而VEGF两组显色无明显差异,骨折后42天,TGF—β1及VEGF免疫组化显色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淫羊藿通过促进VEGF、及TGF—β1的表达,而促进血管的再生、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提高破骨细胞的数量与活性,从而最终促进了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92.
李亚明叶锋刘江涛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4,1(5):50-52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9例患者经MRI检查确诊,全部采取手术摘除治疗.结果随访9例,时间8月~5年,平均2.8年,手术摘除治疗骶管内囊肿的疗效满意,随访中未发现囊肿复发和神经损伤再加重.结论骶管内囊肿是相对常见的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与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相似处,易误诊;本病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行腰骶椎MRI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囊肿壁为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3.
“鼓式”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小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我院自2000.6至2002.6收治5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均行手术切开复位,"鼓式"内固定术,即用钛合金指骨(或掌骨)螺钉环行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1~24月,平均18个月,术后10~12周5例骨折均完全愈合,螺钉位置良好,功能恢复均良好,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 "鼓式"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是一种比较实用却预后较好的手术方法,但正确掌握手术适应征和手术技巧更重要.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脊肌萎缩症(SMA)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基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的两个同源拷贝碱基上的差异,应用PCR-酶切分析法对10例临床和病理诊断为Ⅰ、Ⅱ、Ⅲ型SMA的患者及其直系亲属16人、25例正常对照进行SMN基因检测.结果 10例SMA患者中9例患者缺失SMN第7、8号外显子,1例患者仅缺失第7号外显子;正常对照组及患者亲属均未发现外显子缺失.结论 PCR-酶切检测SMN基因第7号、8号外显子缺失是诊断儿童型脊肌萎缩症可靠的基因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95.
我国猪群中H9N2亚型毒株HA和NA基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我国内地从猪中分离到H9N2亚型毒株HA和NA基因来源及它们使猪致病的原因。方法 用PCR扩增目的基因,与P^GEM-T Easy Vector4℃过夜连接,重组质粒转化DH-10β细菌,筛选阳性菌落,酶切鉴定,测序。然后,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 两株猪H9N2毒株HA蛋白分子上第226位上氨基酸为L,这与从人和猪所分离出的H9N2毒株相同,其连接肽属对禽致病的毒株,但它们的序列为R-L-S-R,而不是R-S-S-R;其NA蛋白茎区第62~64位存在掉失,这与A/Shaoguarn/408/98,A/Swine/Hong Kong/9/98及A/Duck/Hong Kong/y280/97(H9N2)毒株相同;HA与NA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两株猪H9N2毒株的HA基因接近于A/Chicken/Hong Kong/G23/97和A/Chicken/Hong Kong/G9/97.而NA基因接近于A/Shaoguan/408/98毒株。结论 两株猪H9N2亚型毒株的HA和NA基因可能性最大来自禽H9N2毒株。由于其HA蛋白分子上连接肽氨基酸序列发生替换,可能造成了它们对猪具有致病性。禽H9N2毒株NA蛋白茎区氨基酸掉失,造成了它们能直接感染猪。 相似文献
996.
冠心康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清NO及血浆ET-1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中药冠心康预防用药对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 (AS)家兔血清一氧化氮 (NO)及血浆内皮素 1(ET 1)的影响。方法 :采用猪油加胆固醇饲料造模法 ,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组 ) ,模型组 (M组 ) ,冠心康治疗组 (T组 ) ,复方丹参片治疗对照组 (C组 ) ,各组在实验开始 ,第 6周末 ,第 12周末取血标本测定上述参数。结果 :与M组比较 ,T组、C组均可显著提高血清NO含量 ,降低血浆ET 1含量 (P <0 .0 5 ) ,且T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冠心康有维持内源性ET 1和NO的平衡而保护正常内皮功能的作用 ,这可能是其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探讨HSP90特异的功能抑制剂geldanamycin(GA)能否用于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 ,通过检测未分化的和全反式维甲酸 (RA)诱导分化的神经母细胞瘤SH SY5Y细胞在不同浓度GA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 ,发现GA呈剂量依赖性诱导SH SY5Y细胞凋亡 ,但是分化细胞对同样剂量的GA不是很敏感 [细胞存活率依次为 (82 0±6 0 ) %比较 (6 5 0± 3 0 ) % ,P <0 0 2 ;(6 7 9± 3 1) %比较 (4 3 4± 3 9) % ,P <0 0 3;(4 3± 0 8) %比较 (0 4±0 1) % ,P <0 0 5 ]。Western印迹分析和免疫荧光实验显示 ,GA能抑制细胞中c Jun和c Fos的表达 ,并且GA剂量越高 ,其抑制越明显 ;同时GA也诱导了p5 3的核聚集。与未分化细胞相比 ,在相同剂量GA处理后分化细胞中c Jun和c Fos的表达均比未分化细胞略高 ;但是分化细胞中p5 3的核聚集却不如前者明显。提示未分化细胞对同样剂量的GA比分化细胞更敏感 ,可能与分化细胞能抵抗GA引起的c Jun、c Fos的降低以及p5 3的核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998.
Summary A reliable method for obtaining high-resolution R-banded chromosomes from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 is described. The cell cultures are subjected to S-phase synchron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xcess thymidine (300 g/ml) for 17 to 19 hr, followed by BrdU treatment (30 g/ml) for 6.5 hr. Prior to harvest, they are exposed to ethidium bromide (7.5 g/ml) for 1.5 hr and Colcemid (0.02 g/ml) for 30 min. Using this method, high-resolution R-banded chromosomes at the 550–850 band level were obtained with frequencies at high as 70% of all mitotic cells. 相似文献
999.
Regul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by activity-dependent processes has been implicated in learning and memory as well as in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We previously described transient potentiation of excitatory synapses onto layer 2/3 pyramidal neurons in the visual cortex that is induced by coincident presynaptic stimulation and postsynaptic depolarization. In the adult visual cortex, activation of N-methyl-d-aspartate (NMDA) glutamate receptors is necessary to induce this plasticity. These receptors act as coincidence detectors, sensing presynaptic glutamate release and postsynaptic depolarization, and cause an influx of Ca(2+) that is necessary for the potentiation. In the neurons of the neonatal visual cortex, on the other hand, coincident presynaptic stimulation and postsynaptic depolarization induce stable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In addition, reduced but significant LTP can be induced in many neuron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NMDA receptor (NMDAR) antagonist, 2-amino-5-phosphonovaleric acid despite the Ca(2+) requirement. Therefore there must be an alternative postsynaptic Ca(2+) source and coincidence detection mechanism linked to the LTP induction mechanism in the neonatal cortex operating in addition to NMDARs. In this study, we find that in layer 2/3 pyramidal neurons, release of Ca(2+) from inositol trisphosphate (InsP(3)) receptor-mediated intracellular stores and influx through voltage-gated Ca(2+) channels (VGCCs) provide alternative postsynaptic Ca(2+) sources. We hypothesize that InsP(3)Rs are coincidence detectors, sensing presynaptic glutamate release through linkage with group I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mGluRs), and depolarization, through VGCCs. We also find that the downstream protein kinases, PKA and PKC, have a role in potentiation in layer 2/3 pyramidal neurons of the neonatal visual cortex.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桡骨小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我院自2000.6至2002.6收治5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均行手术切开复位,“鼓式”内固定术,即用钛合金指骨(或掌骨)螺钉环行内固定。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1~24月,平均18个月,术后10~12周5例骨折均完全愈合,螺钉位置良好,功能恢复均良好,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 “鼓式”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是一种比较实用却预后较好的手术方法,但正确掌握手术适应征和手术技巧更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