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21篇 |
免费 | 2834篇 |
国内免费 | 181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3篇 |
儿科学 | 479篇 |
妇产科学 | 135篇 |
基础医学 | 1627篇 |
口腔科学 | 448篇 |
临床医学 | 3428篇 |
内科学 | 2598篇 |
皮肤病学 | 321篇 |
神经病学 | 586篇 |
特种医学 | 1230篇 |
外科学 | 2734篇 |
综合类 | 7970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预防医学 | 3321篇 |
眼科学 | 339篇 |
药学 | 3208篇 |
38篇 | |
中国医学 | 2671篇 |
肿瘤学 | 13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4篇 |
2023年 | 381篇 |
2022年 | 920篇 |
2021年 | 1138篇 |
2020年 | 1048篇 |
2019年 | 533篇 |
2018年 | 537篇 |
2017年 | 835篇 |
2016年 | 590篇 |
2015年 | 1087篇 |
2014年 | 1398篇 |
2013年 | 1833篇 |
2012年 | 2616篇 |
2011年 | 2785篇 |
2010年 | 2490篇 |
2009年 | 2277篇 |
2008年 | 2267篇 |
2007年 | 2239篇 |
2006年 | 1905篇 |
2005年 | 1574篇 |
2004年 | 1114篇 |
2003年 | 888篇 |
2002年 | 704篇 |
2001年 | 643篇 |
2000年 | 417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建立独活Angelicae Pubescentis Radix挥发油的高效提取方法,并预测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 Marker)。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team distillation,SD)、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microwave 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MASD)和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辅助微波水蒸气蒸馏法(DESs assisted microwave steam distillation,DES-A-MSD)提取独活挥发油,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预测独活挥发油的Q-Marker。结果 通过对不同体系DESs和提取方法的比较,发现氯化胆碱与乳酸物质的量比为1∶2的DESs体系更有利于提取独活挥发油。通过对SD法和MASD法的比较,发现DES-A-MSD法的挥发油得率最高,约为SD法的2倍。采用单因素法对其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氯化胆碱与乳酸物质的量比1∶2,微波功率500 W,含水量10%。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将β-瑟林烯、α-蛇床烯、红没药醇、蛇床子素和2-羟基环十五酮5种主要成分作为Q-Marker候选物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搭建了组分-靶点网络、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组分-靶点-通路网络和靶点组织分布网络,从而预测挥发油的Q-Marker可能是红没药醇和α-蛇床烯。经过分子对接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预测的Q-Marker的生物活性。结论 建立的DES-A-MSD法能够提高独活挥发油的得率,预测的Q-Marker能够用于独活挥发油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研究川西合耳菊Synotis solidagine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C18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川西合耳菊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R,4S,5R,8R,10S)-2-angeloyloxy-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1)、(1R,4S,5S, 6S,8R,10S)-1,10-epoxy-6,8-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2)、(4S,5R,8S,10S)-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 8,12-olide(3)、(4S,5R,8R,10S)-10-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4)、橐吾内酯(5)、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异绿原酸C(7)、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异绿原酸A(9)、1,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0)、绿原酸(11)、咖啡酰苹果酸(12)、咖啡酸甲酯(13)、反式咖啡酸(14)、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紫云英苷(16)、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桦褐孔菌二糖(18)。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为川西合耳菊内酯A;化合物2、4、5、10、12、13、15、17、18为首次从合耳菊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非离子型造影剂对脑血管介入术中、术后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80例接受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血尿素氮(BUN)水平降低,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术后血肌酐(Scr)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活化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携带exportin 1(XPO1)基因突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22年3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且检测出XPO1基因突变的CLL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初诊未治(treatment native,TN)和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R/R)XPO1突变患者的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在 543 例 CLL 患者中,15 例(2.8%)患者 XPO1 基因突变检测阳性,TN 组(368 例)、R/R 组(175 例)中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 9 例(2.4%)及 6 例(3.4%),存在热点突变(E571K)。患者疾病分期多为 Rai Ⅲ/ Ⅳ期,Binet B/C组,且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immunoglobulin heavy-chain variable region,IGHV)无突变。XPO1基因突变与NOTCH1、SF3B1、KMT2D、TP53等基因可同时出现,且与疾病状态无关,而TP53与XPO1基因突变同时发生多见于R/R组 (TN:11.1%;R/R:50.0%)。XPO1突变患者的中位至首次治疗时间(time to first treatment,TTFT)为1.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9.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40.0个月;XPO1无突变组患者TTFT为8.1 个月,PFS为32.5个月,OS为49.8个月。结论:XPO1突变在CLL中为低频突变且常伴随其他基因突变同时发生。R/R患者携带XPO1突变多于TN患者,且肿瘤负荷更高。XPO1突变组患者的TTFT、PFS较XPO1无突变组患者趋向于更短。 相似文献
995.
996.
目的: 分析DRG改革对北京市三级公立医院例均住院总费用及其增速、内部结构的短期效应与长期影响。方法: 基于2009-2018年北京市三级公立医院住院费用的年度报表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分析2011年的DRG改革对例均住院总费用及各项费用占比的影响。结果: 与未试点的医院相比,短期内试点医院的例均住院总费用有所降低,药占比下降显著,耗材费用占比增速下降明显,手术、治疗、护理费用占比有所下降,检查、化验费用占比略有上升。长期看,试点医院例均住院总费用与增速超过非试点医院,药占比、手术、治疗、护理费用占比低于非试点医院,耗材费用占比大幅提高,检查、化验费用占比呈现较强的个体差异性。结论: DRG改革短期内对控制费用增长具有积极作用,长期效果有待改善,费用结构有待优化;未来应从发挥“双中心”的多元作用、与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合、提高体现医生技术劳动价值的收入等方面完善DRG改革。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了解脑胶质瘤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科住院治疗的162名脑胶质瘤患者主要照顾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预期性悲伤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照顾者负担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脑胶质瘤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得分为(77.85±10.52)分,得分率为57.67%.线性回归分... 相似文献
998.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两种术式的疗效。方法:将资料完整的34例腺样体肥大患者分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18例(切除术组),常规腺样体刮除术16例(刮除术组);采用声反射鼻测量等参数观察手术疗效,随访6~12个月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切除术组平均手术时间5.25(1.25~15.75)min,刮除术组8.5(1.5~35.0)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除术组平均出血量50(10~125)ml,刮除术组平均出血量75(5~175)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术组术后出血1例,刮除术组术后脱水1例。声反射鼻测量计检查鼻咽部最小横截面积,切除术组术前(0.75±0.58)cm2,术后3个月为(1.94±0.63)cm2,术后12个月为(1.99±0.44)cm2;刮除术组术前(0.80±0.51)cm2,术后3个月为(1.83±0.81)cm2,术后12个月(1.89±0.37)cm2。两组手术前后最小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后两组间最小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具有切除快、出血少等优点。声反射鼻测量计是评估腺样体切除术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