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399篇 |
免费 | 27732篇 |
国内免费 | 1531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08篇 |
儿科学 | 3837篇 |
妇产科学 | 1650篇 |
基础医学 | 18702篇 |
口腔科学 | 4496篇 |
临床医学 | 30902篇 |
内科学 | 25093篇 |
皮肤病学 | 2804篇 |
神经病学 | 7379篇 |
特种医学 | 1005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9篇 |
外科学 | 23797篇 |
综合类 | 66853篇 |
现状与发展 | 50篇 |
一般理论 | 16篇 |
预防医学 | 28252篇 |
眼科学 | 3358篇 |
药学 | 29879篇 |
375篇 | |
中国医学 | 26004篇 |
肿瘤学 | 135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3篇 |
2024年 | 3970篇 |
2023年 | 4569篇 |
2022年 | 9220篇 |
2021年 | 11373篇 |
2020年 | 9915篇 |
2019年 | 6202篇 |
2018年 | 6275篇 |
2017年 | 7564篇 |
2016年 | 6073篇 |
2015年 | 10670篇 |
2014年 | 13523篇 |
2013年 | 15763篇 |
2012年 | 22605篇 |
2011年 | 24084篇 |
2010年 | 20537篇 |
2009年 | 18136篇 |
2008年 | 19459篇 |
2007年 | 18554篇 |
2006年 | 16388篇 |
2005年 | 13292篇 |
2004年 | 9364篇 |
2003年 | 7724篇 |
2002年 | 6049篇 |
2001年 | 5450篇 |
2000年 | 4259篇 |
1999年 | 2123篇 |
1998年 | 973篇 |
1997年 | 937篇 |
1996年 | 762篇 |
1995年 | 657篇 |
1994年 | 543篇 |
1993年 | 381篇 |
1992年 | 307篇 |
1991年 | 265篇 |
1990年 | 244篇 |
1989年 | 220篇 |
1988年 | 156篇 |
1987年 | 167篇 |
1986年 | 134篇 |
1985年 | 124篇 |
1984年 | 71篇 |
1983年 | 49篇 |
1982年 | 39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9篇 |
1965年 | 12篇 |
1964年 | 13篇 |
1958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6 毫秒
61.
Novel identification of a four-base-pair deletion mutation in PITX2 in a Rieger syndrome famil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ieger syndrom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auses of tooth agenesis. Mutations in the PITX2, FOXC1, and PAX6 gen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Rieger syndrome. We have studied a three-generation Chinese family affected with Rieger syndrome and showing prominent dental abnormalities. Mutational scree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PITX2 gene revealed a previously unidentified four-base-pair deletion of nucleotides 717-720 in exon 5 in all affected members. The mutation causes a frame shift after Thr44, the 7th amino acid of the homeo-domain, and introduces a premature stop codon in the gene sequence. This deletion is the first unquestionable loss-of-function mutation, deleting all the functionally important parts of the protein. Our novel discovery indicates that the oligodontia and other phenotypes of Rieger syndrome observed in this family are due to this PITX2 mutation, and these data further support the critical role of PIXT2 in tooth morphogenesis. 相似文献
62.
义齿稳固剂作为辅助活动义齿固位及稳定的有效制剂,在患者中的认知率仍不足.本文就义齿稳固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义齿稳固剂可以增加义齿稳定性和适合性. 相似文献
63.
杨长怡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8,18(12):714-718
随着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增加。口腔颌面部作为全身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联系也日益受到关注。该文就国内外有关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对颌骨、牙槽骨、牙齿的影响,以及其与牙周炎、牙种植和口腔正畸治疗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4.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mRNA expression were studied in the posterior attachment of 40 adult Japanese white rabbits. The right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of 28 rabbits were subjected to surgical disc displacement. Joints were studied by histochemistry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The collagen in the posterior attachment became dense, especially near the posterior band of the disc. Chondrocytes were found not only in the disc but also in the posterior attachment. Sometimes cartilage formation was seen. Type II collagen mRNA expression was first detected in the posterior attachment 4 days postoperatively and became progressively stronger with time. Aggrecan expression in the posterior attachment decreased at first, then increased gradual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chondrocytes appear in the posterior attachment as a result of biomechanical stimuli and the attachment becomes fibrocartilaginous following disc displacement. 相似文献
65.
系统观在龋病病因研究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龋病病因是口腔医学爱们多年来的探索重点之一,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四联因素”学说已被逐步证实,并逐渐得到公认,因为它是在系统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本文就龋病病因学理论中的系统观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66.
米诺环素对人牙周韧带细胞矿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人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米诺环素(0,1,5,20,100,200mg/L)加入体外培养的第4代HPDLCs中,孵育4天后,检测其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将第4代的PDLCs在体外进行长期培养,实验组加入矿化液和米诺环素(20mg/L或100mg/L),对照组只加矿化液。28天后用茜素红与VonKossa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20mg/L和100mg/L的米诺环素能显提高PDLCs的ALP活性.其中20mg/L具有最大的促进效应,对体外矿化结节的形成,亦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结论米诺环素有促进牙周韧带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的趋势,从而有助于牙周新附着的形成。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评价上颌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矫正严重骨性反(牙合)的疗效,为临床矫正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 应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对32例(平均年龄11.8岁)替牙期儿童的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5~8个月(平均6.5个月)的牵引,所有患者矫治效果良好,SNA,ANB,~,IMPA,覆盖改善显著。结论 对于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夜间前方牵引配合白天Ⅲ类颌间牵引,实现了对上颌实施24小时持续前牵,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方法:施加外力使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后,处死大鼠制备第一磨牙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大鼠受正畸力作用后,组织各种生理、病理反应更加明显,压力侧破骨细胞增多,线粒体、溶酶体增多,高尔基体发达,成纤维细胞排列紊乱、变性、萎缩甚至坏死。张力侧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内高尔基体、内质网丰富,分泌功能旺盛。结论:正畸力引起牙周组织细胞功能的旺盛,改建活跃。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不同孔径新型复合材料硅,磷酸钙植入兔下颌骨缺损区的成骨能力。方法:将3种不同孔径硅膦酸钙(大孔型300μm、150μm及致密型)分别植入兔下颌骨缺损区。分别在术后3、6、12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新骨形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3种不同孔径硅,磷酸钙在12周均能与邻近骨组织骨性结合:2种大孔型硅,磷酸钙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大于致密型硅,磷酸钙(P〈0.01)。结论:大孔型硅,磷酸钙骨引导性、成骨活性优于致密型硅,磷酸钙。 相似文献
70.
上颌骨复合体骨缝牵张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颅颌面骨发育不足治疗新方法,采用骨缝牵张成骨技术刺激猴上颌骨诸骨缝再生,延长面中三分之一。方法实验选用猕猴6只,分为A(4岁)、B(4岁)、C(6岁)、D(8岁)4只,对照组E(5岁)、F(5岁)2只。相当于人类年龄的12.6~22.5岁。对应于人类青少年中后期与成熟期早期。于牵张前3月采用自行研制的前牵引支抗种植体行骨融合种植体植入术。部位为前鼻嵴下方牙槽突内及颧牙槽嵴上各植入两枚种植体。待骨融合后,麻醉状态下安放颅骨坚强外固定架。将NiTi—SMA螺簧连接于支抗种植体与固定架面具之间,进行牵张延长面中三分之一。采用力值为A,B猴500g,C猴800g,D猴1.200g。E,F不加力自然生长。牵引方向与牙A平面平行。牵张后4、8、10、12周分别取材。进行头颅标本与大体观察;模型测量;X线检查。结果实验组上颌骨均得到不同程度延长。结论不同年龄组实验动物可以通过骨缝牵张诱导缝区大量新骨形成,各缝因受力大小和方向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反应,牵张力值较大者形成的新骨多,加大牵引力值可使成年动物达到同样效果:前牵引支抗种植体能够承受实验所加力值。颅骨外固定坚强牵引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