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06篇 |
免费 | 1281篇 |
国内免费 | 9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0篇 |
儿科学 | 161篇 |
妇产科学 | 125篇 |
基础医学 | 1569篇 |
口腔科学 | 159篇 |
临床医学 | 1641篇 |
内科学 | 1847篇 |
皮肤病学 | 149篇 |
神经病学 | 635篇 |
特种医学 | 43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1360篇 |
综合类 | 2646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922篇 |
眼科学 | 243篇 |
药学 | 1486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854篇 |
肿瘤学 | 10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94篇 |
2022年 | 500篇 |
2021年 | 609篇 |
2020年 | 477篇 |
2019年 | 482篇 |
2018年 | 476篇 |
2017年 | 415篇 |
2016年 | 383篇 |
2015年 | 543篇 |
2014年 | 709篇 |
2013年 | 680篇 |
2012年 | 865篇 |
2011年 | 983篇 |
2010年 | 690篇 |
2009年 | 496篇 |
2008年 | 544篇 |
2007年 | 630篇 |
2006年 | 625篇 |
2005年 | 558篇 |
2004年 | 522篇 |
2003年 | 700篇 |
2002年 | 648篇 |
2001年 | 536篇 |
2000年 | 395篇 |
1999年 | 360篇 |
1998年 | 181篇 |
1997年 | 185篇 |
1996年 | 131篇 |
1995年 | 129篇 |
1994年 | 113篇 |
1993年 | 87篇 |
1992年 | 85篇 |
1991年 | 86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 了解成人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及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利用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病人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成人急性肝炎中以乙型肝炎所占比例最大,占37.16%;其次甲型肝炎占18.92%,另有18.24%为非甲~庚型肝炎。结论 庚型肝炎病毒存在明显的重叠感染,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对某医院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rhG?CSF)注射液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与点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月应用 rhG?CSF注射液的住院病人病历 1 203份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其相关用药信息,并对其临床应用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在抽取的 1 203份病历中,不合理病例有 438份,占总病例数的 36.4%,其中主要集中在适应证、用药时机、用药剂量及疗程等方面。结论该医院 rhG?CSF注射液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临床药师要与临床医师共同促进 rhG?CSF注射液的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993.
摘 要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福尔可定原料中的吗啡、可待因及相关未知杂质。 方法: 采用Waters XSelect CSH Phenyl Hexyl色谱柱(75 mm×4.6 mm,3.5 μm),流动相为50 ml四氢呋喃与75 ml乙腈加入1 000 ml的0.02 mol·L-1磷酸缓冲液(0.2 mol·L-1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7.9),柱温:4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8 nm,进样量:20 μl。 结果: 该方法能较好的分离福尔可定及吗啡与可待因两个已知杂质,与其他未知杂质也能达到较好的分离;福尔可定在0.534 5~5.345 μg·ml-1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吗啡在0.29~5.85μg·ml-1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 0),方法的回收率为99.7%,RSD=0.45%(n=9);可待因在0.50~5.05 μg·ml-1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方法的回收率为100.1%,RSD=0.45%(n=9);可待因的校正因子为0.97,吗啡的校正因子为0.62;可待因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78 7 ng和1.262 5 ng,吗啡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34 ng与1.170 ng。 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度高,可用于福尔可定杂质的控制研究以及质量标准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4.
腹膜透析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先心病术后ARF行PD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调查。结果:全组经PD治疗后的病死率为30.6%,其中单纯ARF的病死率12.5%,显著低于合并其他系统器官衰竭组的45%(P〈0.05)。PD3~30d内肾功能恢复,其中1~2d内血K^+恢复正常,2~5d内血碳酸氢根(HCO3^-)恢复正常,4~6d内血尿素氮下降49.2%,血肌酐下降42.6%。结论:对小儿先心病术后ARF及早进行PD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获取有重要生物功能的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受体5(human monocyte chemotactic receptor 5,huCCR5)。方法:从人PBMC中提取总RNA和poly(A)^+RNA,而后经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再以PCR扩增出huCCR5 cDNA并插入融合表达载体pcDNA3.0的BamHⅠ和HindⅢ位点,转化大肠杆菌TG-1,挑取克隆,酶切鉴定,序列分析。结果:克隆出长度为1056bp,编码352个氨基酸的huCCR5 cDNA。并分析证明与该基因超家族氨基酸有80%同源性,与国外发表资料比较有3个碱基突变。结论:克隆出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5受体,为今后基础研究提供了较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996.
不同致伤条件撞击对兔钝性胸部创伤伤情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探讨不同致伤参数对兔钝性胸部创伤后胸部筘器官伤情的影响。方法采用兔钝性胸部创伤型,设置不同的致伤参数,观察其对胸部各器 伤情影响及其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驱动压力越大,胸部各器官伤情越重;撞击面积越大,对胸壁和肺的损伤较重,但心脏伤情并不随之加重;收缩末期撞击对心脏的损伤较重,舒张末期撞击大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大,死亡率与驱动压力、撞击面积成正;舒张末期撞击死亡率上升。结论致伤参数不同,对钝化胸部创伤后 相似文献
997.
一种新的胸腺素α原cD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克隆了有中国人特征的胸腺素α原全长cDNA,并进行测度分析。方法从健康中心人PBMCPoly(A)^+RNA中采用RT-PCR法克隆huPTMAαcDNA,酶切鉴定,序列分析,结果经测序后发现该基因是一个国外的高加索人种胸腺素α原有86.4%,同源性的新基因。结论从中国人中新发现了一个huPTMAα基因,并于日前被美国NCBI(NationalCenter of bIOTECHNOLOGYiN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揭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在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转染人正义和反义MnSOD基因的PC12细胞,用50 mmol H2O2攻击已转染的细胞系,并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 Hoechst染色方法研究H2O2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转染正义MnSOD的细胞比原细胞的MnSOD酶活性提高1.3倍,而转染反义MnSOD细胞的酶活性降低67%。结论 H2O2对PC12细胞毒作用是通过诱发PC12细胞凋亡作用来实现的;MnSOD具有抑制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作用,涉及线粒体的损伤,导致氧化还原失衡继而诱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红要子烧伤酊的毒理作用,评价其临床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烧伤面积1%~20%Ⅱ度伤为主的烧伤患者40例,外用烧伤酊与磺胺嘧啶银(SD-Ag)作对照,观察用药反应,愈合时间.同时选择豚鼠及家兔分别进行烧伤酊的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皮肤长期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及皮肤过敏试验.结果:烧伤酊组与SD-Ag组治疗Ⅱ度烧伤有效率均达100%.在创面反应、愈合时间上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毒理实验结果表明烧伤酊对皮肤仅有轻微的刺激反应及过敏反应.结论:红要子烧伤酊是一种副作用小、使用安全可靠的中药类烧伤创面外用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硝酸酯类与钙拮抗剂预防高压氧诱发脑血栓形成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硝酸酯类及钙拮抗剂对高压氧诱发脑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以年龄≥60岁、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原有脑梗死(或脑出血)、高粘血症和糖尿病为危险因子,将192例行高压氧(HBO)治疗的病人分为3组:①硝酸酯类组34例;②钙拮抗剂组49例;③未特殊用药组109例,在不同危险因子簇集水平上分析药物的预防作用.结果:簇集3个及3个以下危险因子者无一例发生脑血栓形成,在簇集4个及4个以上危险因子的水平上,硝酸酯类药物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而钙拮抗剂组中有33.3%发病,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有显著的预防作用,而钙拮抗剂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