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63篇 |
免费 | 2018篇 |
国内免费 | 79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8篇 |
儿科学 | 220篇 |
妇产科学 | 179篇 |
基础医学 | 1279篇 |
口腔科学 | 224篇 |
临床医学 | 2416篇 |
内科学 | 1579篇 |
皮肤病学 | 263篇 |
神经病学 | 423篇 |
特种医学 | 61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556篇 |
综合类 | 4603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预防医学 | 1866篇 |
眼科学 | 237篇 |
药学 | 2260篇 |
42篇 | |
中国医学 | 1693篇 |
肿瘤学 | 8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281篇 |
2022年 | 769篇 |
2021年 | 980篇 |
2020年 | 762篇 |
2019年 | 481篇 |
2018年 | 517篇 |
2017年 | 616篇 |
2016年 | 472篇 |
2015年 | 901篇 |
2014年 | 1078篇 |
2013年 | 1174篇 |
2012年 | 1470篇 |
2011年 | 1656篇 |
2010年 | 1331篇 |
2009年 | 1175篇 |
2008年 | 1192篇 |
2007年 | 1183篇 |
2006年 | 1082篇 |
2005年 | 835篇 |
2004年 | 567篇 |
2003年 | 459篇 |
2002年 | 377篇 |
2001年 | 333篇 |
2000年 | 269篇 |
1999年 | 134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介入治疗在颌面部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颌面部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对44例良、恶性肿瘤和出血病变进行造影和治疗,43例常规进行双侧颈外动脉造影,必要时进行颈内动脉或椎动脉造影。41例进行了治疗,1例因主动脉纡曲而在弓下灌药,2例因其他原因未予栓塞。结果治疗后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彻底治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栓塞后手术的患者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介入治疗对颌面部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局部浸润肿胀麻醉在隆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0.75%盐酸罗哌卡因250mg+0.1%肾上腺素0.5ml,配制成总量为400ml的局部麻醉液,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为96例受术者行隆乳手术,根据胸部神经、肌肉的解剖特点,行合理的分布药量和准确有效的注射。结果96例隆乳术者,局部浸润麻醉方法均有效,且麻醉效果良好,无一例受术者因分离腔穴时产生疼痛而影响手术操作或停止手术。结论局部麻醉效果理想可靠,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任何术式的隆乳术。而在分离腔穴时产生的疼痛主要是因注射层次不当和药量分布不均所致,与麻醉方法无关;其麻醉效果与假体置入层次或乳腺胸大肌是否发达无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和微血管密度(UVD)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6例病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检测bFGF、TSP-1和MVD。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bFGF、TSP-1阳性率分别为60.9%(28/46)和37.0%(17146),MVD定量(56.59±28.97)/mm^2。T3期肿瘤组织bF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T2期者。bFGF阳性表达的肿瘤组织MVD明显少于bFGF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49.51±24.73)/mm^2对(67.61±32.23)/mm^2,P〈0.05)],T3期、TNMⅢ期肿瘤组织TSP-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T2期及TNMⅡ期者。肿瘤细胞分化Ⅲ级者MVD明显高于Ⅰ、Ⅱ级者[(85.38±37.88)/mm^2对(41.35±20.32)/mm^2,P〈0.01;(85.38±37.88)/mm^2对(54.28±23.43)/mm^2,P〈0.01],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组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5.38±32.33)/mm^2对(47.00±21.66)/mm^2,P〈0.05]。结论bFGF、TSP-1表达以及MVD计数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的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bFGF是调节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在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Ⅰ期联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27例,手术均在颅骨牵引下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先采用俯卧位,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后,植入棒,运用“弓弦原理”,采用CD旋棒技术恢复颈椎的序列,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置仰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27个月,平均11.6个月。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除5例A级、2例B级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分级无变化外,其余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8级,其中5例患者达到E级。[结论]颈椎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完全恢复颈椎序列,复位良好,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为一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5.
106.
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行根治或姑息性切除术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20例黏液腺癌和487例非黏液腺癌)及术前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0例黏液腺癌和38例非黏液腺癌的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厚度、大体分型及强化方式)。结果:通过术前电镜活检,仅25.0%(5/20)的胃黏液腺癌得到确诊。20例黏液腺癌均为进展期胃癌,487例非黏液腺癌中早期胃癌占16.8%(82/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非黏液腺癌相比,黏液腺癌肿瘤较大[(6.9±4.0)cm比(4.4±2.3)cm,P=0.01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85.0%比60.6%,P=0.028),且Ⅱ~Ⅳ期病例较多(95.0%比72.3%,P=0.025);二者在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P=0.008)、厚度(P=0.001)、大体分型(P=0.037)和强化方式(P=0.000)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黏液与非黏液腺癌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远处转移和根治性切除率间均无差异。结论:胃黏液腺癌病例数少且多属进展期,通过内镜活检判断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低,而多层螺旋CT则有助于鉴别黏液和非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GSB中药血清对大鼠MSCs定向诱导分化成骨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rMSCs分为对照组(C组)[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和100μg/ml链霉素的完全培养液]、诱导组(O组)[完全培养液,加诱导培养液(0.1μmol/L地塞米松、10mmol/Lβ-甘油磷酸钠及50μg/ml维生素C),加20%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诱导组(G组)[完全培养液加诱导培养液诱导培养液中加入20%含药血清)。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生化法测定上清中Ca^2+浓度,Gomori改良钙钴法进行ALP染色,Von Kossa法进行矿化结节染色,RT-PCR法测定Ⅰ型胶原(COLL1)和脂蛋白脂酶(LPL)的表达,放免法测定上清中骨钙素含量。结果O组和G组在加入诱导培养液3-4天后梭形细胞比例减少,细胞变形成多角形、乃至方形,部分区域细胞成多层生长;改良Gomori钙钻法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Von Kassa染色发现钙盐沉积;培养9d后细胞Ca^2+浓度开始升高,并随时间持续显著增长,且G组明显高于O组。自第15d后,O组和G组细胞ALP活性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增高,且G组显著高于O组;培养的第14d,G组骨钙素分泌量明显高于O组。成骨诱导剂作用MSCs12d后,COLLⅠ mRNA表达阳性,LPL mRNA表达阴性,且G组比O组COLLⅠ mRNA表达更强。结论补肾填精中药GSB促进骨钙素分泌、增强ALP活性、促钙盐沉积,具有增强成骨诱导剂诱导r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促进成骨细胞成熟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肝脏祖细胞标志物c-kit在人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30例肝硬化、40例肝细胞肝癌标本及3例正常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以及c-kit、CD45免疫组化染色,对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肝硬化组织门静脉炎症程度进行分型和评分,分析c-kit表达与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结果正常肝脏中c-kit染色阴性。20/30例肝硬化中发现c-kit(+)细胞,位于门脉周围区域和纤维间隔内,个别阳性细胞整合到成熟胆管,肝硬化结节中没有发现c-kit(+)细胞。19/40例HCC组织中存在c-kit (+)肿瘤细胞,在肿瘤细胞之间或肿瘤结节周围分散分布。HBsAg及Anti-HBc在c-kit(+)与c-kit (-)HCC之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χ^2=5.063,P〈0.05;χ^2=6.667,P〈0.05)。c-kit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紧密相关(χ^2=10.384,P〈0.05),分化程度越低,c-kit表达越高。结论骨髓来源的肝脏祖细胞参与了部分肝硬化病变过程中的肝再生及HCC的形成和发展,c-kit表达情况对于判断HCC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9.
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评估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临床优劣性。方法将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7例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腹腔镜组),另37例常规开腹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开腹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目和腹部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起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转移率及卫生经济学情况。结果腹腔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10例手术时间比开腹组长(P〈0.01);腹部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1).但前10例较开腹组多(P〈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床活动时间腹腔镜组早于开腹组(P〈0.01);住院时间长短两组无差异,但腹腔镜会阴闭合较开腹组早:腹腔镜组腹部创口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开腹组(P〈O.05);两组的清除淋巴结枚数、局部复发及远处早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费用腹腔镜组明显高于开腹组,但医疗总费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不仅创口小、术中出血少、与腹部创口相关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其手术时间、医疗总费用和肿瘤根治性与开腹手术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0.
对同理心的定义、组成部分、核心、主要内涵进行阐述,并分析产科的风险及护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护理人员掌握同理心第五层次的表达、主动倾听、真诚相处、表达同理反应,可提高护患沟通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