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83篇
  免费   10705篇
  国内免费   8190篇
耳鼻咽喉   1020篇
儿科学   1562篇
妇产科学   2322篇
基础医学   14817篇
口腔科学   2062篇
临床医学   16424篇
内科学   20676篇
皮肤病学   1449篇
神经病学   6875篇
特种医学   4298篇
外国民族医学   70篇
外科学   13095篇
综合类   18919篇
现状与发展   24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7813篇
眼科学   3653篇
药学   12805篇
  115篇
中国医学   6038篇
肿瘤学   11036篇
  2024年   348篇
  2023年   1828篇
  2022年   4669篇
  2021年   5884篇
  2020年   4223篇
  2019年   4074篇
  2018年   4128篇
  2017年   3689篇
  2016年   3460篇
  2015年   5214篇
  2014年   6533篇
  2013年   6092篇
  2012年   8900篇
  2011年   9758篇
  2010年   5947篇
  2009年   4734篇
  2008年   6506篇
  2007年   6508篇
  2006年   6537篇
  2005年   6481篇
  2004年   4459篇
  2003年   4213篇
  2002年   3560篇
  2001年   3225篇
  2000年   3311篇
  1999年   3449篇
  1998年   2246篇
  1997年   2168篇
  1996年   1566篇
  1995年   1458篇
  1994年   1267篇
  1993年   823篇
  1992年   1228篇
  1991年   1076篇
  1990年   933篇
  1989年   824篇
  1988年   715篇
  1987年   668篇
  1986年   508篇
  1985年   463篇
  1984年   249篇
  1983年   178篇
  1982年   118篇
  1981年   116篇
  1980年   76篇
  1979年   120篇
  1978年   59篇
  1976年   52篇
  1975年   55篇
  1974年   6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喉神经肌电位综合指标对声带麻痹预后的估价作用。方法 检测91例甲状腺手术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喉神经电图及肌电位,按病程分成4组;分析各组恢复与未恢复声带运动的患者喉神经肌电位特征,以“95%可信区间”计算神经肌电位预后评估标准。结果 病程2个月内组最大诱发电位幅度明显低于2个月以上的其他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2-4个月与4-6个月组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将病程2-6个月计为一组。2个月内组自然恢复与未恢复患者分别为2、11例,以引出诱发电位且无错向再生电位作为预后良好判断指标,准确率为92%(12/13)。2-6个月组恢复与未恢复患者各为11、48例,恢复者最大诱发电位幅度明显大于未恢复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引出诱发电位且电位幅度大于26.4%作为预后良好的判断标准,准确率90%(53/59);结合无错向再生电位综合判断预后,准确率为93%(55/59)。6个月以上组19例无论神经肌电位检查结果如何,声带运动均无恢复。结论 将神经肌电位进行综合分析,分别判断不同病程的声带麻痹的预后,可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2.
303例下咽癌的外科治疗及组织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下咽癌的外科治疗及术后下咽食管缺损不同组织移植Ⅰ期重建方法在下咽癌治疗中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65~1998年外科治疗下咽癌患者303例,其中130例经不同组织移植重建下咽食管手术治疗(1997年UICC分期:Ⅱ期5例;Ⅲ期16例;Ⅳ期109例),其中梨状窝区94例,咽后壁区18例,环后区18例。游离空肠15例,胃代下咽食管81例,结肠代下咽食管10例,胸大肌肌皮瓣修复20例,其他方法4例。173例下咽癌患者不需要重建(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51例,Ⅳ期103例),其中梨状窝160例,咽后壁8例,环后5例。结果Kaplan-Meire法统计生存率,130例组织移植重建患者3年生存率为43.2%,5年生存率为36.4%;173例不需要组织重建患者3年生存率为59.2%,5年生存率为47.7%。各组吞咽功能良好率均在80%,以上。胃代下咽食管手术死亡率为8.6%(7/81例);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手术死亡率15.0%,(3/209例);游离空肠及结肠代食管下咽无手术死亡。总手术并发症20世纪90年代之前为44.3%(35/79例),90年代手术并发症为13.7%(7/51例),x^2=13.457,P=0.004,差异有显著性;其中90年代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并发症最高为18.2%(2/11例)。结论游离空肠、胃代下咽食管、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在下咽癌的生存率、吞咽功能的恢复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是值得提倡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993.
Wu CC  Tai CL  Shih CH 《The Journal of trauma》2000,48(6):1063-1067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superiority between the newly designed modified AO tension band wiring technique and the traditional modified AO tension band wiring technique in treating an olecranon fracture. METHODS: Eight pairs of fresh cadaveric ulnae were tested biomechanically. After transverse osteotomy of the olecranon, all left ulnae were fixed by the traditional modified AO technique with two Kirschner wires inserted through the anterior ulnar cortex and all right ulnae by the new technique with two Kirschner wires inserted into the marrow cavity from the olecranon to the ulnar styloid process. All specimens were tested by the Material Testing System machine to evaluate fragment displacement and the maximal failure load. A dual linear variable displacement transducer was used to measure relative minimal displacemen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chniques. The maximal failure load by either technique was more than 80 kg. Even at testing failure, no Kirschner wires migrated proximally. CONCLUSION: The new technique may be applied widely to treat all olecranon fractures, because it is a technically easier and safer technique. Less than 5.5-kg loads could be permitted in daily activity postoperatively. A single tolerable loading weight should not exceed 8 kg. Kirschner wires will not migrate proximally, despite increased joint loading. Clinically, this study may confirm indirectly the hypothesis that proximal migration of Kirschner wires was mainly due to triceps traction.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了解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及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 39例 (39只眼 )手术复位成功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于术前及术后 1周、1、3、6月分别进行检影验光 ,A超测量眼轴长度 ,角膜曲率计检查 ,观察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本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 ,近视眼占 82 .0 5 %。 >4 .0 D者占 6 9.2 3% ,眼轴长度>2 6 mm者占 6 9.2 3%。 3例环扎术后 ,全部眼轴加长 ,近视度加深。术后 1周及 1月时 ,散光值 >2 .0者为 12 .82 % ,术后 3个月逐渐减少。放射状加压术后散光值更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 6个月内能恢复原状。结论 术前眼轴越长 ,近视度越高 ,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机会越多。环扎术后 ,眼轴变长 ,近视度加深 ,且半年内无明显改善。环形加压术或放射状加压术后早期 ,近视度数降低 ,向远视方向改变 ,从 +0 .5 D~ +5 .0 D不等 ,1月时最为明显。放射状加压术更易引起角膜曲率改变 ,散光值更大。但这种屈光改变是暂时性的 ,术后 6个月逐渐恢复原状 ,并趋于稳定。临床上适宜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 6个月重新验光配镜。  相似文献   
995.
转内皮抑制素基因治疗大鼠角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转染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基因对酸烧伤引起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基因治疗。方法: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及用NCBIBLAST软件与基因库序列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扩增,用质粒纯化试剂盒抽提纯化;用750g/L硝酸银和250g/L硝酸钾混合烧灼液制作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用结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质粒pBlast- hEndostatin来进行体内基因治疗。结果:实验证实质粒pBlast-hEndostatin含有人endostatin基因。结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质粒Tel押029-82245172Email押IJO.2000@163.compBlast-hEndostatin对酸烧伤引起的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有明显抑制作用,术后6,10,15d对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的抑制率分别为37%,40%,43%;对角膜新生血管密度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40%。对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角膜炎症细胞没有明显抑制作用。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与角膜水肿、角膜混浊呈正相关。结论:用结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内皮抑制素基因可以部分抑制酸烧伤引起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其作用机制是转基因产生的内皮抑制素蛋白直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而不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高度近视眼163例(294眼),其中PRK组84例(139眼),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8.68±2.08D,LASIK组79例(155眼),平均等效球镜-9.17±2.92D。按术前屈光度分2组,Ⅰ组-6.25~-10.00D,Ⅱ组≥-10.00D,随访2a。结果:2a时,裸眼视力≥0.5者,Ⅰ组中PRK占89.5%,LASIK占96.8%;Ⅱ组中PRK占35.3%,LASIK占83.9%。裸眼视力≥1.0者,Ⅰ组中PRK为51.4%,LASIK为80.6%;Ⅱ组中PRK为2.9%,LASIK为46.8%。术后屈光度在预期矫正屈光度±1.00D范围以内者:Ⅰ组中PRK为62.8%,LASIK为88.2%;Ⅱ组中PRK为17.6%,LASIK为61.3%。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发生率,PRK组0级53.2%,0.5级25.3%,1级13.0%,2级8.6%。其中Ⅰ组发生率为39.0%,Ⅱ组发生率为70.5%。LASIK组均无上皮下或层间混浊发生。术后2a的等效球镜屈光度(Y)PRK组与术前等效球镜(X1雪,角膜屈光力(X 2)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为Y =-8.645 0.444X1 0.265X 2(P <0.001)。LASIK组与术前等效球镜(X 1)、术中角膜切削深度(X 3)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 =-0.703 0.52X 1 0.0437X 3(P <0.001)。结论:准分子激光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LASIK术式较PRK术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最佳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将连续治疗的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54例(77眼),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3组,单纯角膜溃疡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组21眼,角膜溃疡及邻近球结膜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组19眼,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联合应用地塞米松、环孢霉素A组37眼,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角膜溃疡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组一次性手术治愈率为48%,复发率为33%。角膜溃疡联合临近球结膜切除板层角膜移植术组一次性手术治愈率为68%,复发率为26%。板层角膜移植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组一次性治愈率为76%,复发率为24%。结论:角膜溃疡及邻近球结膜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应用地塞米松及环孢霉素A眼液是目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最佳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总结94眼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行改良额肌瓣悬吊术。结果94眼中85眼满意(90%),94眼基本满意(100%)。结论该术式简单,效果好,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25例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患者控制眼压后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及眼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后囊完整,术后视力恢复好,眼压得到控制。所有患者无明显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00.
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效果。方法 对6例(9眼)外旋斜患者(其中双眼外旋斜和单眼外旋斜各3例)行此术式,在术前、术中、术后1周分别行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的主观旋转斜。分析旋转斜度与手术量的关系及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术前都存在正前方及下方双眼复视症状,第一眼位的外旋斜5~15。,平均10.5。。术毕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为0^o~内旋斜5^o,平均内旋斜3.7^o。术后所有患者正前方及向下看复视症状消失,术后1周为外旋2^o~内旋4^o,平均内旋1.4^o。其中2例患者术后7个月复诊,一例外旋斜3^o;另一例为旋转斜0^o,都未出现明显复视症状。结论 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矫正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手术方式,常需要过矫至内旋5^o左右来代偿术后出现的回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