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10篇
  免费   7364篇
  国内免费   3826篇
耳鼻咽喉   503篇
儿科学   1358篇
妇产科学   373篇
基础医学   4182篇
口腔科学   1317篇
临床医学   9188篇
内科学   5815篇
皮肤病学   797篇
神经病学   1142篇
特种医学   2779篇
外科学   6296篇
综合类   20866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预防医学   9469篇
眼科学   610篇
药学   9077篇
  84篇
中国医学   7466篇
肿瘤学   3063篇
  2024年   420篇
  2023年   933篇
  2022年   2388篇
  2021年   3039篇
  2020年   2490篇
  2019年   1412篇
  2018年   1513篇
  2017年   2014篇
  2016年   1530篇
  2015年   2983篇
  2014年   3814篇
  2013年   4711篇
  2012年   6831篇
  2011年   7059篇
  2010年   6686篇
  2009年   5891篇
  2008年   6041篇
  2007年   5585篇
  2006年   4941篇
  2005年   3966篇
  2004年   2761篇
  2003年   2146篇
  2002年   1637篇
  2001年   1542篇
  2000年   1122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介入和髓芯减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介入和髓芯减压、坏死区域掏空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对57例患者采用介入和髓芯减压、坏死区域掏空植骨。结果57例经1~4·5年(平均2·9年)随访,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损伤小,操作简便,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2.
CT对腹部钝伤的诊断价值与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腹部钝伤的诊断价值与限度。方法:应用CT扫描对42例胳部钝伤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CT扫描发现肾外伤19例,肝外伤5例,脾外伤19例,肠系膜血肿2例,肠穿孔2例,其中有5例为复合伤。CT扫描能清楚地显示脏器损伤及胳腔出血的程度和范围。结论:CT能迅速、准确地检出腹腔脏器损伤,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二次脑损伤后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mGluR5)mRNA的变化及I类mGluR5拮抗剂α-甲基-4-羟基苯丙氨酸(MCPG)的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原位杂交组(60只)和MCPG作用组(30只),每组又分为不同的亚组。在Marmarou大鼠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采用血造成低血压。在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原位杂交和病理学研究。结果 单纯脑损伤后脑皮层mGR5mRNA于伤后1d开始降低,7d最低(P<0.05);而脑损伤合并二次脑损伤后脑皮层mGluR5mRNA水平在伤后变化更明显。I类mGluRs拮抗剂MCPG可减少二次脑损伤后的损伤神经元的数目。结论 脑损伤可以抑制mGluR5的表达和生成,其作用可能与mGluR1、mGluR1α不同,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4.
肝内胆管脓肿的CT特征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肝内胆管脓肿(intrahepatic bile duct abscess,IBDA)的CT表现特点及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研究1989年10月至1999年2月经手术及临床抗炎治疗后复查证实的IBDA连续性病例31例的C T资料,病因包括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和胆道逆行感染。所有病例分别从肝脓肿征象、胆源性征象及反映两者间相关性的征象进行观察。结果 31例中均可见肝脓肿CT表现特征(31/31,100%)。胆源性CT表现包括各种梗阻病因的特征性 CT表现和其他胆道异常表现,包括胆管扩张(29/31,93.5%)、扩张的胆管与脓肿相通(5/31,16.1%)或相紧邻(8/31,25.8%)及胆道积气(10/31,32.2%)等。前两者间相关的CT表现,包括肝脓肿上与梗阻点及其近侧扩张胆管相一致(15/31,48.4%),肝脓肿发生于无(7/31,22.6%)或有(4/31,12.9%)肝内胆管积气的肝叶、肝段等。结论 IBDA的CT表现包括肝脓肿征象、胆源性征象,并能反映两者间相关的具有一定特征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995.
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脂肪肝的CT表现,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28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脂肪肝病例作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CT值,观察肝内血管相对密度的变化.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分级标准,分别进行定量诊断.结果 28例中轻度脂肪肝17例,肝脏平均CT值46 HU(32~65 HU);16例表现为肝血管湮没,1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中度脂肪肝7例,肝脏平均CT值28 HU(15~38 HU);6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重度脂肪肝4例,肝脏平均CT值0.2 HU (-7~11 HU);均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显示.用CT值阈值定量诊断的正确率是65.9%;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定量诊断正确率为93.1%,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153, P<0.01).结论用CT值阈值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较差,而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996.
丘脑和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丘脑和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MR影像特征。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丘脑和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17例,全为男性,年龄7~18岁,平均12.05岁。全部作了平扫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17例中,12例位于基底节区,2例位于丘脑,3例同时累及丘脑和基底节区,横断面上最大径65mm,最小径30mm,平均46.43mm,16例增强不均匀,11例无瘤旁水肿,5例水肿较轻,4例出现同侧大脑半球萎缩。结论丘脑和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发病性别、年龄和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在多数情况下可作出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高原低氧地区正常居民及高原病患者之间肺动脉径线的差异及价值。方法将资料分为病理组与对照组,分别测量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的长径及宽径,并对其年龄及其各径线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病理组及对照组藏、汉族之间各指标平均值均相近(Ρ>0.05),病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右肺动脉长径具有显著性差别(Ρ<0.05),其余各项指标平均值相近(Ρ>0.05)。结论高原低氧地区环境是引起藏、汉族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因素,而汉族高原病的发生率高于藏族患者。  相似文献   
998.
肺磨玻璃密度高分辨率C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目的 通过对34例在高分辨率CT(HRCT)上表现有磨玻璃密度的肺部疾病病例作回顾分析,以探讨该征象HRC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对34例肺部疾病病的HRCT表现作回顾分析,观察磨玻璃密度阴影的分布范围、边界和伴随的其他征象。34例中经肺穿刺活检确诊7例,经气管镜和实验室检查确诊7例,其余病例经临床确诊。结果 34例中,以间质病变为主的疾病20例,磨玻璃密度阴影以外周分布为主,边界多模糊,均伴有间质病变征象。以实质病变为主的疾病8例,磨玻璃密度阴影多为限局性分布,其边界也常常是清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磨玻璃密度阴影可呈外周或中央性分布,一般都有马赛克样分布和病灶区小血管增粗的表现。结论 虽然在HRCT上肺磨玻璃密度影是一种非和持异性征象,可见于间质性和实质性病变以及通气-血流障碍性疾病,但通过对其形态学特点的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缩小拟诊范围,并对确定磨玻璃密度影的性质有所提示。  相似文献   
999.
小剂量电离辐射可消灭部分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剂量电离辐射能减少肿瘤的转化、发生及生长,并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染色体损伤及增加损伤细胞的清除等机制有关。小剂量电离辐射可消灭部分肿瘤的发现,为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1995—2000年烧伤病原菌和细菌耐药性变迁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及时掌握烧伤感染病原菌和细菌耐药性变迁的特点。方法:在1995年8月-1997年6月调查的基础上,对照1997年7月-2000年7月期间的烧伤病人血培养和创面培养细菌检出及药敏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组比较,血培养显示铜绿假单孢菌继续保持第一位,占23.5%,表皮葡萄球菌退居第三位,其中第二组G^-杆菌占58.8%,G^ 球菌占29.4%;创面培养,铜绿假单孢菌上升至第一位,占19.5%,金黄色葡萄球菌退至第6位,其中第二组G^-杆菌占73.5%,G^ 球菌占22.2%。5年内重要菌群G^-杆菌居首位,近3年常用抗菌药物如头孢他啶等耐药性较前较前2年明显增加。结论:G^-杆菌是烧伤病区主要病原菌,而耐药G^-杆菌的增加是近年细菌耐药性变迁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