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83篇 |
免费 | 588篇 |
国内免费 | 16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8篇 |
儿科学 | 40篇 |
妇产科学 | 55篇 |
基础医学 | 387篇 |
口腔科学 | 50篇 |
临床医学 | 625篇 |
内科学 | 416篇 |
皮肤病学 | 48篇 |
神经病学 | 186篇 |
特种医学 | 18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347篇 |
综合类 | 866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预防医学 | 300篇 |
眼科学 | 49篇 |
药学 | 475篇 |
20篇 | |
中国医学 | 370篇 |
肿瘤学 | 4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141篇 |
2022年 | 375篇 |
2021年 | 420篇 |
2020年 | 337篇 |
2019年 | 236篇 |
2018年 | 249篇 |
2017年 | 234篇 |
2016年 | 163篇 |
2015年 | 251篇 |
2014年 | 348篇 |
2013年 | 265篇 |
2012年 | 303篇 |
2011年 | 274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145篇 |
2008年 | 167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59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评价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对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刚果(金)中国二级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维和任务区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明确诊断后即予“蒿甲醚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2~3 d后改为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定期观察患者症状、体温、疟原虫密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按WHO抗疟药物临床疗效分类综合评价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中,单纯恶性疟41例,混合疟1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完全临床原虫治疗成功,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平均退热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28.5±7.6) h,混合疟患者为(26.4±6.5) h;平均疟原虫清除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31.5±8.3) h,混合疟患者为(30.4±6.7) h;平均疟原虫清除半衰期单纯恶性疟为(2.54±0.55) h,混合疟患者为(2.42±0.43) h。两组患者退热时间、疟原虫清除时间及清除半衰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可有效治疗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调查研究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隐翅虫皮炎患者的发病特点、行为因素及临床治疗情况,为科学防控隐翅虫皮炎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4月在刚果(金)维和任务区中国二级医院临床诊断的52例隐翅虫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行为因素及临床特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 刚果(金)任务区的隐翅虫皮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自10月起发病数逐渐增多,次年1—3月为高峰期。患者驻地主要分布在郊区,有50例(96.15%),多见于户外工作者,为48例(92.3%), 其中白天有明确隐翅虫接触史者21例(40.4%),夜间开窗就寝者20例(38.5%),夜间开荧光灯就寝者16例(30.8%),未使用纱窗者18例(34.6%),就寝时四肢裸露者15例(28.9%),所有患者未使用蚊帐、驱蚊剂及防护服。颈部、前臂为最容易发生的部位;皮损主要呈斑片状红斑分布(80.77%),并可见特征性条索状或“吻唇样”改变。患者自觉烧灼痛(88.46%),少数为瘙痒感(11.54%)。常规予以5%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炉甘石洗剂、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软膏是有效治疗手段。对于眶周受累患者,口服强的松,用丁苯羟酸乳膏,获得良好效果。结论 掌握隐翅虫皮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增强二级医院医护人员对隐翅虫皮炎的认识水平,准确识别临床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该病患者的临床诊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8年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指标和预后随访信息,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采用一致性指数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效能。采用绘制森林图的方法对不同分期下肝癌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该研究共收集2018年原发性肝癌患者1 750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婚姻状况、放化疗及手术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分期[T2/T3相对于T1,OR=5.142/3.390,95%CI=(3.654~7.236)/(2.327~4.939),P<0.001]、远处转移(OR=4.810,95%CI=3.384~6.839,P<0.001)、婚姻状况(OR=... 相似文献
55.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前病变,具有发展为胃癌的危险。阳主动,阴主静,文章基于阴阳理论,衷中参西,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结合,以阴阳消长失调和基因调控紊乱的关系为出发点,认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发生时胃黏膜细胞凋亡周期紊乱和细胞异常增殖分化是阴阳消长失衡在细胞基因调控水平上的体现,进而探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过程,为中医药治疗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丰富治疗该病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唾液中人类疱疹病毒(HHV)1~4型即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EB病毒(EBV)的分布情况。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HIV感染者和健康者非刺激性全唾液中HSV-1、HSV-2、VZV和EBV DNA的存在情况进行检测,并采用SPSS 18.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在245例HIV阳性患者唾液中,HSV-1、HSV-2、VZV和EBV检出率分别为29.0%、3.3%、4.1%和82.0%;30例对照组唾液中上述4种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3.3%、0、0和36.7%。两组总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使用后HIV感染者唾液中4种病毒的检出率与未使用HAART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地区HIV感染者HHV有较高的流行率,以EBV最为常见,其次为HSV-1,VZV和HSV-2少见,还存在多种疱疹病毒联合感染。 相似文献
57.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评估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正常表现脑白质微结构变化.方法 对24例RRMS患者(RRMS组)及2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DKI扫描,获得DKI相关参数,测量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白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后肢,包括FA(fractional anisotropy),MD(mean diffusivity),DR(radial diffusivity),MK(mean kurtosis)及KA(axial kurtosis)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RMS患者额叶(0.39±0.06)、顶叶(0.40±0.05)、枕叶(0.43±0.07)、颞叶(0.42±0.06)白质及内囊后肢(0.69±0.04)FA值明显降低(P<0.05),而额叶[(0.97±0.08) μm2/ms]、顶叶[(0.93±0.08) μm2/ms]白质、内囊前肢[(0.95±0.10) μm2/ms]、内囊后肢[(0.91±0.05)μm2/ms] MD值显著升高(P<0.05),内囊前肢(0.89±0.09)、内囊后肢(1.13±0.11)MK值显著降低(P<0.05),额叶[(0.76±0.09)μm2/ms]、顶叶[(0.73±0.07)μm2/ms]、颞叶[(0.77±0.08)μm2/ms]白质、内囊前肢[(0.58±0.06)μm2/ms]、内囊后肢[(0.47±0.05)μm2/ms]DR值及顶叶(0.95±0.07)白质MK值显著升高(P<0.05),额叶(0.74±0.07)、枕叶(0.71±0.06)、颞叶(0.65±0.06)白质及内囊前肢(0.65±0.06)、内囊后肢(0.57±0.06)、胼胝体膝部(0.48±0.05)、胼胝体压部(0.46±0.07) KA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 DKI可评估RRMS正常表现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改构体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aFGF)和野生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视神经夹挫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组,aFGF 0.25、1.0、4.0μg/mL组,MaFGF0.25、1.0、4.0μg/mL组.均制成右眼视神经夹挫伤模型,于伤后1 h及4周分别记录左右眼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分5次向右眼球后注入各组液体0.1 mL.取眼球及部分视神经,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结果 伤后1 h,MaFGF和aFGF各组F-VEP潜伏期均延长,波幅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4周,较生理盐水组F-VEP更接近正常值(P<0.05),RGCs计数均明显增多(P<0.01).结论 MaFGF和aFGF对轴索的退变和RGCs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不依赖于其有丝分裂活性.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