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906篇 |
免费 | 10578篇 |
国内免费 | 77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44篇 |
儿科学 | 1153篇 |
妇产科学 | 863篇 |
基础医学 | 10343篇 |
口腔科学 | 2005篇 |
临床医学 | 13125篇 |
内科学 | 13661篇 |
皮肤病学 | 853篇 |
神经病学 | 4919篇 |
特种医学 | 404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6篇 |
外科学 | 10699篇 |
综合类 | 21931篇 |
现状与发展 | 26篇 |
一般理论 | 22篇 |
预防医学 | 8634篇 |
眼科学 | 2184篇 |
药学 | 12100篇 |
136篇 | |
中国医学 | 7793篇 |
肿瘤学 | 78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6篇 |
2023年 | 1686篇 |
2022年 | 4432篇 |
2021年 | 5513篇 |
2020年 | 4407篇 |
2019年 | 3311篇 |
2018年 | 3491篇 |
2017年 | 3498篇 |
2016年 | 3130篇 |
2015年 | 4980篇 |
2014年 | 6160篇 |
2013年 | 6258篇 |
2012年 | 8977篇 |
2011年 | 9919篇 |
2010年 | 6975篇 |
2009年 | 5843篇 |
2008年 | 6437篇 |
2007年 | 6243篇 |
2006年 | 5786篇 |
2005年 | 5127篇 |
2004年 | 3680篇 |
2003年 | 3244篇 |
2002年 | 2828篇 |
2001年 | 2078篇 |
2000年 | 1763篇 |
1999年 | 1396篇 |
1998年 | 929篇 |
1997年 | 855篇 |
1996年 | 653篇 |
1995年 | 605篇 |
1994年 | 471篇 |
1993年 | 343篇 |
1992年 | 283篇 |
1991年 | 226篇 |
1990年 | 220篇 |
1989年 | 198篇 |
1988年 | 154篇 |
1987年 | 148篇 |
1986年 | 114篇 |
1985年 | 113篇 |
1984年 | 58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31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7篇 |
1976年 | 5篇 |
1973年 | 5篇 |
1972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肌腱缝合方法 M-Tang法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本研究采用36根猪后足屈肌腱作为实验材料,在相当于Ⅱ区水平造成切割伤后,18根用Tang法、18根用M-Tang法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肌腱分别进行直线和90°成角状态下的拉伸,用Instron力学测定仪测定2 mm间隙形成负荷及断裂负荷。M-Tang法用于临床修复Ⅱ区屈肌腱65例共96指,术后均采用保护性主、被动活动相结合的锻炼计划。采用Strickland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直线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46.2±5.2)N,断裂负荷为(61.9±6.0)N,与Tang法相近;在90°成角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35.9±3.6)N,与Tang法相近,断裂负荷为(57.0±4.5)N,高于Tang法。6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临床运用M-Tang法修复的Ⅱ区屈肌腱无1例发生断裂,根据Strickland TAM标准,其中优78指,良10指,可8指,优良率91.6%。结论 M-Tang法具备Tang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操作简便,使用缝线和外露线结少,能满足肌腱早期保护性主动活动的需要,是Ⅱ区屈肌腱修复的优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侵袭的影响和可能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胃癌组织中SIR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ES-1人胃黏膜细胞株及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中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的表达;采用siRNA小干扰技术特异性干扰SGC7901细胞株中SIRT1基因的表达后,检测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侵袭实验检测不同处理后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均呈高表达(P<0.050)。SIRT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P=0.001),SIRT1及VEGF-A蛋白均呈阳性表达者的生存情况较差(P=0.006),但VEGF-A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无关(P=0.091)。SGC7901细胞中SIRT1蛋白(P=0.010) 和VEGF-A蛋白(P=0.020) 的表达较GES-1细胞上调。构建SIRT1-siRNA特异性抑制SIRT1基因的表达后(siRNA阳性组),SIRT1蛋白和VGEF-A蛋白的表达均下调(P=0.010),且SGC7901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P=0.000)。结论 SIRT1基因可能通过促进VEGF-A蛋白的表达而促进胃癌的侵袭,其可能是抑制胃癌侵袭的一个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术前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作用。 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研究伊马替尼术前治疗GIST的文献加以综述。 结果 伊马替尼术前治疗是进展期GIST的有效治疗手段,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延长总体生存时间。 结论 术前伊马替尼治疗转移性或局部进展期GIST疗效较好,应参考GIST基因分型结果个体化术前给药,值得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评价改进型Tri lock骨保留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分析这种改进型假体的稳定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本组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36例(37髋),男5例,女31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4岁.新鲜股骨颈骨折5例、5髋.股骨头坏死Ⅲ期6例、6髋,Ⅳ期7例、7髋.DDH CroweⅠ型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6髋),Ⅱ型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2例(2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11例(11髋).髋臼假体全部采用生物型假体,内衬采用陶瓷内衬的27髋,采用金属内衬的10髋,股骨头全部采用陶瓷头.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对患者手术前后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36例患者(37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范围15~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 24.8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20.33±10.4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3.96±4.45)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7,P〈0.01).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改善显著,总分由术前(77.41± 13.07)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53±4.56)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P〈0.01).随访期间未发现假体松动,脱位及感染.结论 由于假体本身设计特点,更加符合身高较矮、骨骼较小的亚洲人,其次可以保留更多的骨量,假体初始稳定性好,陶瓷-陶瓷界面或陶瓷-金属界面磨损率低,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易于二次翻修.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两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间对9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分为DHS组45例与PFNA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等数据。结果 PFNA组和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有显著差异,而在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DHS组。结论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系统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膀胱组织的炎症分级与神经纤维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关系,明确“炎症-神经”相互作用在IC致病中的作用。方法51例IC患者(男9例,女42例)均完成VAS疼痛评分、尿频评分、尿急评分。膀胱活检标本切片后行HE染色检测炎症分级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GP9.5阳性神经纤维的表达情况。结果IC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的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45±1.53)/cm^2、(5.07±1.74)/cm^2、(5.63±1.82)/cm^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31,P重/中=0.033);炎症分级越高,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就越高(r=45,P〈0.001)。三组患者的尿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32,P重/中=0.028),尿频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r=0.34,P=0.012);三组患者的尿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13,P重/中=0.035),尿急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t=0.38,P=0.005);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08,P重/中=0.003),疼痛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r=0.44,P=0.001)。结论IC患者膀胱组织中炎症分级越高,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就越高;而且IC患者的尿频、尿急、疼痛等症状的评分与膀胱组织的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这些结果提示“炎症-神经”相互作用可能是IC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影响,寻找影响早期切口疼痛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且在术毕接受罗哌卡因浸润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4、8、12、24、48 h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寻找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721例患者进入研究,患者术后4、8、12、24、48 h VAS评分分别为(2.52±1.47)分、(2.80±1.54)分、(1.72±0.89)分、(1.33±1.01)分、(0.46±0.25)分。WHO疼痛分级>Ⅰ级患者比例分别为11.8%(85/721)、15.9%(115/721)、8.5%(61/721)、5.1%(36/721)、1.2%(9/721)。116例(16.1%)患者需要额外口服NSAIDs类止疼药,9例(1.2%)需要弱阿片类药物。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及BMI是术后早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罗哌卡因能使疝日间手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患者年龄及BMI指数与术后早期疼痛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比较不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方式在高龄(≥70岁)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日间手术的25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疝环填充式修补组(157例)及腹膜前间隙修补组(96例)。比较二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率、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及疝复发率。结果 腹膜前间隙修补组手术时间较疝环填充式修补组略长,但均未超过50min。二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1,P=0.032),术后镇痛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22,P=0.000)。疝环填充式修补组与腹膜前间隙修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4,P=0.878),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术后切口区域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老年患者经日间手术行腹股沟疝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或腹膜前间隙修补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9.
为探讨自拟痔舒汤口服在痔术后的应用价值,将70例行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术后予自拟痔舒汤加减口服,对照组术后予革薜渗湿汤加减口服,两组均每日1剂,分2次口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肛门疼痛、创缘水肿、排尿障碍、腹胀、肛门坠胀感、排便障碍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自拟痔舒汤加减口服可减轻痔术后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