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23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172篇
内科学   123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119篇
综合类   129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2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2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4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11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17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11篇
  1970年   16篇
  1969年   7篇
  196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 毫秒
61.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3160-3755区域基因在延边地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突变情况,探讨该区域线粒体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orphism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和直接测序法对延边地区人群108例正常健康体检者、328例T2DM患者(其中2例合并耳聋),进行线粒体DNA3160-3755区域基因突变筛查。结果线粒体DNA3316G-A在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突变率分别为3.7%和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94T→C在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突变率分别为7.3%和1.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线粒体DNA3243A→G、3593T→C和3714A→G突变。结论线粒体DNA3316G→A突变与延边地区T2DM的发生无关;线粒体DNA3,394T→C突变与延边地区T2DM的发生有关;线粒体DNA3423A→G,3593T→C,3714A→G突变在延边地区T2DM中的发生率为0,提示上述位点基因突变率极低。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患者超声心动图变化及全血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等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的关系。方法:我院肾内科符合标准的84例CRS患者,检测入院时的全血BNP、Cys-C水平,并检测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收集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CKD3、4、5期CRS患者之间,全血BNP、Cys-C水平有显著差异,各组之间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E峰、E/A、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NP和LVDd与CKD分期的相关性更加密切。结论:CKD 3~5期CRS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主要表现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增加等,心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舒张功能受累。联合全血BNP、Cys-C水平、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可以作为观察CRS病情的有效指标,有利于预防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3.
目的 了解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受体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巨噬细胞中加入不同的刺激物,分为HMGB1组:加入10 μg/ml的HMGB1;HMGB1+抗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组:先加入RAGE多克隆抗体5μg/ml孵育2 h后,再加入HMGB1;HMGB1+重组鼠(rm)RAGE/Fc组:将10 μg/ml的HMGB1与10μg/ml的rmRAGE/Fc混合作用2 h后,再加入巨噬细胞;对照组:加入磷酸盐缓冲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RAGE的表达强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HMGB1组RAGE阳性细胞率(54±12)%明显高于对照组[(13±5)%,P<0.01],其荧光强度(126±1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34±8,P<0.01).HMGB1+rmRAGE/Fc组、HMGB1+抗RAGE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而HMGB1组晚期凋亡及坏死细胞明显多于其他3组.HMGB1组细胞凋亡率(39.5±2.3)%高于HMGB1+rmRAGE/Fc组[(17.3±3.6)%]、HMGB1+抗RAGE组[(14.8±4.8)%]及对照组[(5.4±2.3)%,P<0.01].结论 HMGB1可诱导RAGE表达上调,RAGE是HMGB1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主要受体之一.  相似文献   
64.
Background Although pemphigus is a rare autoimmune blistering disease, it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physicians of many disciplines.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number of articles on pemphigu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over 15 years in dermatology vs. non‐dermatology medical journals, an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available evidence. Methods PubMed was searched for articles on pemphigus published between 1 January 1993 to 31 December 2007 using the search word pemphigus. 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ublication type and journal type per y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year of publication on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f each type. Results The search yielded 2032 publications on pemphigus during the evaluation period. Sixty‐one per cent were published in dermatology journals. Overall,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time. Most of this increase was accounted for by publications in non‐dermatology journals.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clinical trial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period. The number of certain publications with lower quality of evidence, mainly case reports and letters to the edito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re was no increase in publications with high quality of evidence. Conclusions The increase on data from non‐dermatology disciplines is a welcome contribution. Nevertheless, high‐quality evidence on pemphigus is still lacking. We trust that the current trend towards evidence‐based dermatology will impact future research on this severe disease.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应用谷氨酰胺、精氨酸强化的TPN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照手术方式配对将2005年8月~2006年8月间结直肠癌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自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7天,实验组应用谷氨酰胺(Gln)、精氨酸(Arg)强化的TPN,对照组应用常规TPN,所有病例均于术前及术后第4天、第8天检测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和细胞免疫指标(CDL3、CI)4、CD8、CD4/CD8)。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术后第4天降低,术后第8天均有所恢复。实验组术后第8天IgA、IgG、CD3、CD4、CD4/CD8值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谷氨酰胺和精氨酸强化的TPN能有效促进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对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细胞(FLS)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来自活动性RA患者的FLS用脂多糖(LPS)刺激和青蒿琥酯处理,TNF-α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核因子(NF)-κB活性检测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EMSA)。结果青蒿琥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TNF-α分泌,并且呈剂量依赖性。青蒿琥酯对LPS刺激的NF-κB活化有明显抑制作用,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吡咯烷(PDTC)亦显著抑制LPS刺激的滑膜细胞分泌TNF-α。结论青蒿琥酯通过调节NF-κB活性抑制LPS诱导的RA滑膜细胞分泌TNF-α,提示青蒿琥酯可能具有抑制RA滑膜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在心电图(ECG)正常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ECG正常的ARF患者及正常健康成人各30例,测定其血清心肌酶.比较ARF患者及正常健康人血清心肌酶。结果:ARF组血清CK、LDH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ARF患者当ECG正常时血清心肌酶已经升高,血清心肌酶的测定能早期发现ARF时的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68.
牛大力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牛大力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从牛大力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高丽槐素(Ⅰ)、芒柄花素(Ⅱ)、3,4,2',4'-四羟基查尔酮(Ⅲ)、圆齿火棘酸(pyracrenic acid,Ⅳ)、(-)-丁香脂素(Ⅴ)、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Ⅵ)、5-羟甲基糠醛(Ⅶ)、α-甲氧基-2,5-呋喃二甲醇(Ⅷ)、2,5-二羟基苯甲酸(Ⅸ)、豆甾醇(Ⅹ)、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Ⅺ)、β-谷甾醇(Ⅻ)及胡萝卜苷(ⅩⅢ).结论 化合物Ⅱ~ⅩⅢ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9.
武汉市室内装修后甲醛浓度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了解武汉市新装修居室空气中甲醛的污染情况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构成.方法 于2005年4月,选择武汉市新装修的66户住户,连续6个月监测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同时对室内装饰材料的构成做相关调查.结果 武汉市新装修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在第4次监测(7月)时达到峰值,其平均浓度为0.272 mg/m,超过国家卫生标准(0.1 mg/m3)1.72倍,此后甲醛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6个月后,仍有近30%的住户室内空气甲醛浓度超标.人造板材占家具和门窗、墙面等装修材料构成的81.48%,成为室内空气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结论 新装修居室空气中甲醛浓度的降低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大量使用易挥发甲醛的装饰材料(人造板材)造成新装修居室空气中甲醛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及临床改善。方法选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行血液透析(HD)串联血液灌流(HP)治疗设为HD+HP组,行常规血透设为HD组。分别测定两种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TⅡ)、肾素活性(PRA)水平。观察灌流后患者高血压改善情况。结果1)HD+HP组治疗后PRA升高(P〈0.05);ET、NO均显著下降(P〈0.01);ATⅡ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HD组治疗后PRA、ATⅡ均显著升高(P〈0.01);而NO显著下降(P〈0.01);ET略微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血透可以引起PRA、ATⅡ缩血管物质的水平升高,起扩张血管作用的NO下降,与患者透析后血压升高有一定联系。而行HD+HP治疗可降低ET、ATⅡ水平,且NO下降程度相对小,故能改善透析后高血压情况,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