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970篇 |
免费 | 14179篇 |
国内免费 | 912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24篇 |
儿科学 | 2110篇 |
妇产科学 | 1224篇 |
基础医学 | 11995篇 |
口腔科学 | 2403篇 |
临床医学 | 18633篇 |
内科学 | 15583篇 |
皮肤病学 | 1308篇 |
神经病学 | 4664篇 |
特种医学 | 437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2篇 |
外科学 | 9244篇 |
综合类 | 29984篇 |
现状与发展 | 46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12745篇 |
眼科学 | 3625篇 |
药学 | 16102篇 |
226篇 | |
中国医学 | 11364篇 |
肿瘤学 | 85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3篇 |
2023年 | 2275篇 |
2022年 | 5735篇 |
2021年 | 7184篇 |
2020年 | 5983篇 |
2019年 | 4279篇 |
2018年 | 4292篇 |
2017年 | 4860篇 |
2016年 | 3964篇 |
2015年 | 6533篇 |
2014年 | 8154篇 |
2013年 | 8482篇 |
2012年 | 12154篇 |
2011年 | 12867篇 |
2010年 | 9383篇 |
2009年 | 7730篇 |
2008年 | 8521篇 |
2007年 | 8068篇 |
2006年 | 7395篇 |
2005年 | 5913篇 |
2004年 | 4031篇 |
2003年 | 3689篇 |
2002年 | 2872篇 |
2001年 | 2343篇 |
2000年 | 1854篇 |
1999年 | 1453篇 |
1998年 | 787篇 |
1997年 | 767篇 |
1996年 | 570篇 |
1995年 | 529篇 |
1994年 | 445篇 |
1993年 | 234篇 |
1992年 | 213篇 |
1991年 | 219篇 |
1990年 | 188篇 |
1989年 | 138篇 |
1988年 | 124篇 |
1987年 | 94篇 |
1986年 | 65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4篇 |
1977年 | 5篇 |
1970年 | 7篇 |
1967年 | 3篇 |
196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Gelin Xu Xinfeng Liu Wusheng Zhu Qin Yin Renliang Zhang Xiaobing Fan 《Blood coagulation & fibrinolysis》2007,18(2):193-197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batroxobin in treating hyperfibrinogenemia for 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were measured for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Selected participants had concomitant hyperfibrinogenemia (plasma fibrinogen > or = 3.0 g/l). Patients enrolled between 1 July 2003 and 31 December 2004 were treated with batroxobin; patients enrolled between 1 January 2002 and 30 June 2003 were treated without batroxobin. Batroxobin was administered intermittently via intravenous injection at 3-monthly intervals.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followed for 1 year. Any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nd suspected adverse events were recorded. In total, 112 ischemic stroke/TIA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hyperfibrinogenemia were enrolled, 52 being treated with batroxobin and 60 without batroxobin. Six patients (11.5%) with batroxobin and 16 patients (26.7%) without batroxobin had recurrent cerebral ischemic events during follow-up. Stroke/TIA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out batroxobi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batroxobin (P < 0.05). Two patients with batroxobin and two patients without batroxobin developed hemorrhagic stroke during follow-up. There were five deaths (9.6%) in the batroxobin group, and seven deaths (11.7%) in the nonbatroxobin group during follow-up (P > 0.05). Intermittent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batroxobin can efficiently reduce the risk for stroke/TIA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hyperfibrinogenemia. 相似文献
12.
灵芝菌合剂中灵芝多糖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灵芝菌合剂中灵芝多糖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以无水葡萄糖为对照品,检测波长为490nm。结果:此方法在0~1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灵芝多糖的平均回收率为99.09%。RSB为1.14%。结论:本法简便快捷,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本制剂的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科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将护理程序应用能力作为基础护理技能纳入临床护理教学计划中,提高了实习质量。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采用SD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阻断致局限性脑缺血模型。脑缺血后迅速断头置于液氮中,HPLC外标定量法测定各磷脂组分。观察脑缺血1、5、15、60、360min时脑细胞膜磷脂含量变化。结果显示,PI在缺血早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5);PE、PC早期仅呈下降趋势,PE在缺血60min组、PC缺血360min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5)。PS在缺血全过程中变化轻微(P>0.05)。提示磷脂降解与脑缺血存在一定关系,缺血早期首先出现脑细胞膜功能磷脂降解,膜结构磷脂则在缺血后期出现显著变化,且PE较PC优先降解。 相似文献
15.
在蟾蜍离体坐骨神经-缝匠肌制备的肌细胞终板进行细胞内记录,研究了雌酮对神经-肌接头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酮加于浸浴液能增加10μg筒箭毒处理组和10mmol/L MgCl2处理组制备的终板电位振幅,但前者的增加更显著;雌酮加入浸浴液30分钟后引起小终板电位的振幅和频率明显增加,但波形不改变,静息膜电位也不改变。这些结果提示,雌酮能增加神经-肌接头传递,且主要通过突触前机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SD大鼠慢性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气-液色谱法测定高血压组(n=8)、对照组(n=9)脑细胞膜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单组分水平。结果显示高血压组脑细胞膜FFA组份中C20:4、C22: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提示继发性高血压大鼠存在脑细胞膜FFA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了解猪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含量的变化 ,及其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②方法 建立猪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模型。供心在移植前低温保存 (Thomas液 ,4℃ ) 4h ,移植成功心脏复搏后 2h取材。应用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NO、NOS的含量 ,应用核酸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测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作为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指标。以正常心肌及单纯缺血心肌组织作为对照。③结果 移植后心肌组织NO、NOS的含量较缺血组与正常组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F =2 7.2 2 9、16 .2 0 3,q =5 .716~ 6 .4 12 ,P <0 .0 1)。移植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正常组及缺血组比较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F =16 3.884 ,q =7.4 82、6 .975 ,P <0 .0 1)。心肌组织NO、NOS含量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r =- 0 .886、- 0 .795 ,P <0 .0 1)。④结论 猪心脏移植后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细胞死亡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凋亡 ;再灌注期间内源性NO、NOS的减少参与了心脏移植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跟痛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断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跟痛症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对于其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断鉴别方法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结合周福贻教授的理论与临床经验从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辅助检查等方面对跟痛症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观测无隆突钩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Ppeak)以及肺顺应性环形状改变的关系,探讨用Ppeak和顺应性环的变化评估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右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32例,静脉诱导后插入左Mallinckrodt DLT,吸入氧化亚氮和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S1),管端位置正确的双肺通气;第二阶段(S2),管端位置正确的左侧单肺通气;第三阶段(S3),管端插入左下支气管(置管过深)的左侧单肺通气;第四阶段(S。),管端处在左支气管开口(置管偏浅)的左侧单肺通气。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min。结果 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与FOB检查符合者占71.9%。S2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50.8%,肺顺应性(Cdyn)值减少36.2%;S3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87.4%,Cdyn值减少56.8%。PV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环体显著延长。结论 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在无FOB定位的条件时,联合应用听诊法、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V环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超过双肺通气时的1.65倍,且气道峰压超过25cm H2O.应高度怀疑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WGLY-801型电脑肝病治疗仪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4例,分为治疗组6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病治疗仪;对照组7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三疗程共45天(每疗程15天),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的动态变化,并对最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较前均有好转,但治疗组起效快,疗程明显缩短,疗效好,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病治疗仪,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