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182篇 |
免费 | 8920篇 |
国内免费 | 672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10篇 |
儿科学 | 969篇 |
妇产科学 | 897篇 |
基础医学 | 9614篇 |
口腔科学 | 1381篇 |
临床医学 | 12198篇 |
内科学 | 12849篇 |
皮肤病学 | 896篇 |
神经病学 | 4405篇 |
特种医学 | 334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4篇 |
外科学 | 8471篇 |
综合类 | 16962篇 |
现状与发展 | 26篇 |
一般理论 | 11篇 |
预防医学 | 6298篇 |
眼科学 | 2524篇 |
药学 | 9570篇 |
131篇 | |
中国医学 | 6328篇 |
肿瘤学 | 72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3篇 |
2023年 | 1602篇 |
2022年 | 3910篇 |
2021年 | 4976篇 |
2020年 | 3872篇 |
2019年 | 3121篇 |
2018年 | 3168篇 |
2017年 | 2897篇 |
2016年 | 2676篇 |
2015年 | 4094篇 |
2014年 | 5141篇 |
2013年 | 4738篇 |
2012年 | 6655篇 |
2011年 | 7501篇 |
2010年 | 5080篇 |
2009年 | 4133篇 |
2008年 | 5030篇 |
2007年 | 4937篇 |
2006年 | 4632篇 |
2005年 | 4445篇 |
2004年 | 2944篇 |
2003年 | 2736篇 |
2002年 | 2321篇 |
2001年 | 2090篇 |
2000年 | 1926篇 |
1999年 | 1856篇 |
1998年 | 1143篇 |
1997年 | 1224篇 |
1996年 | 890篇 |
1995年 | 837篇 |
1994年 | 728篇 |
1993年 | 448篇 |
1992年 | 511篇 |
1991年 | 421篇 |
1990年 | 374篇 |
1989年 | 332篇 |
1988年 | 296篇 |
1987年 | 269篇 |
1986年 | 193篇 |
1985年 | 145篇 |
1984年 | 61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4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注射液(PegIFN-S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时甲状腺功能异常(TD)或甲状腺自身抗体(TAs)产生情况及对疗效影响。
方法前瞻性观察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本中心接受国产PegIFN-SA联合RBV治疗的CHC病例4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PegIFN-SA皮下注射(1.5 μg/kg、1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皮下注射(派罗欣180 μg、1次/周),两组患者均联合口服利巴韦林(000~1 200 mg/d),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24周,非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均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及停药后6个月监测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HCV RNA水平。
结果试验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36.5 ± 12.0)岁(19~56岁),HCV基因2、3型患者6例,HCV非基因2、3型患者24例。治疗结束停药半年后HCV持续应答率为83.3%(25/30),共13例患者出现TD或TAs,其发生率为43.3%(13/30);9例发生TD患者中4例(44.4%)丙型肝炎复发,高于未出现TD者(1/2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
结论国产PegIFN-S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抗体阳性较为常见,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CHC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关节疼痛与脊柱-骨盆-髋关节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9年12月~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长节段脊柱融合固定手术(融合节段数≥4,下端固定至骶髂骨)、术前无髋部疼痛或髋臼发育不良、临床资料完整、随访2年以上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76例,根据末次随访是否有髋部疼痛分为疼痛组及对照组,其中疼痛组34例,对照组42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是否行第二骶椎骶髂(sacral-2 alar iliac,S2AI)螺钉固定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疼痛组末次随访髋部疼痛VAS评分;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髋臼覆盖率、tonnis角、中心边缘角(CE角),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和记录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Cobb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Person相关性检验等方法进行两组间参数变化的比较及疼痛组髋臼覆盖率、tonnis角、CE角变化量与LL、SS、PI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疼痛组末次随访时髋部疼痛VAS评分3.9±1.4分(2~7分);两组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覆盖率的变化、CE角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tonnis角、LL、SS、PI、CVA、SVA、Cobb角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覆盖率的变化与LL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SS、PI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CE角、tonnis角与LL、SS、PI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部疼痛与髋臼覆盖率及CE角变化相关,且髋臼覆盖率变化与LL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女性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瘦素(leptin,LEP)水平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130例,根据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n=40)、骨量减少组(B组,n=45)和骨质疏松组(C组,n=45),同期选取50名健康绝经后女性作为空白对照组(NC组,n=50)。收集所有受试者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测定血清25(OH)D、LE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TX)、I型胶原N-端前肽(N-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PINP)及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水平。Spearmen相关分析绝经后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T2DM患者合并OP的影响因素。结果①与NC组比较,A、B、C三组中25(OH)D、PINP、BGP水平均明显降低,而LEP、β-CTX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与A组比较,B组、C组中25(OH)D、PINP水平均明显降低,而LEP、β-CTX、BGP水平明显升高(P0.05);③与B组比较,C组中25(OH)D、PINP水平均明显降低,而LEP、β-CTX、BGP水平明显升高(P0.05);Spearme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与PINP呈正相关,与β-CTX呈负相关,与BGP无明显相关性;血清LEP与PINP呈负相关,与β-CTX、BGP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HbA1c、25(OH)D、LEP、PINP与β-CTX均是绝经后T2DM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25(OH)D水平的降低及LEP水平的升高,可能共同参与了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OP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小腿截肢残端软组织缺损,保留小腿长度或膝关节以利于假肢装配.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11月,应用股前外侧肌皮瓣对小腿截肢残端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4例,其中游离肌皮瓣3例,带蒂肌皮瓣1例.患者均为男性,截肢肌创面位于小腿近端,年龄8~48岁,平均20岁,创面面积7.0 cm×6.0 cm^25.0 cm×10.0 cm.一期清创后二期修复,肌皮瓣面积13.0 cm×10.0 cm^28.0 cm×12.0 cm,保留胫骨长度5.2~9.4 cm.结果 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肌皮瓣边缘出现浅表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供区无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2~37(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好、质地柔软、耐磨.皮瓣感觉恢复程度:S22例, S31例,S3+1例. 6 min步行测试:Ⅳ级2例,Ⅲ级2例;Stanmore运动分级:V级2例,Ⅳ级2例.结论 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修复小腿截肢残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997.
骨质疏松症为一种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病症,会导致患者骨折风险增加。双膦酸盐已在许多大型临床试验中被证明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特别是阿仑膦酸钠已广泛成功地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双膦酸盐可抑制骨吸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同时也可引起骨小梁微损伤的积累或胶原纤维的老化。长期使用双膦酸盐会导致股骨非典型性骨折(AFF)风险增高。本文综述了与双膦酸盐相关AFF的发病机制和管理相关的6个主题,包括双膦酸盐作用机理、双膦酸盐相关AFF的发病机制、AFF的危险因素、双膦酸盐相关AFF的预防、双膦酸盐相关AFF的手术治疗、双膦酸盐相关AFF的医疗管理。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经括约肌间切除(ISR)联合结肠肠管拖出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6月11例行腹腔镜下改良ISR联合结肠拖出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1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5(185~3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2(30~250)mL,术后平均住院11.6(9~15)d。无吻合口瘘、骶前感染、肛门狭窄、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单个标本获取淋巴结数12~26枚,平均15枚。11例随访4~16个月,平均10个月,未发现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无局部复发及转移。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腹腔镜下改良ISR联合结肠拖出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式,肛门功能和治疗效果满意,不需要预防性造口,可以完全避免吻合口瘘的发生,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究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对患者实施分组,开腹组27例,给予传统开腹胃癌D2根治术治疗;腹腔镜组33例,给予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采用统计学软件SPPSS18.0进行处理。两组手术相关指标、VAS评分以及总体健康评分选择标准差(
±s)表示,采取独立t检验;两组并发症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占6.1%,显著低于开腹组的25.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创伤小、安全性高,有利于缓解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窄光成像诱导光动力学检查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高清窄光成像膀胱镜系统对28例血尿患者进行膀胱镜检,术中分别对普通光下及窄光下的可疑部位膀胱黏膜组织活检,普通光组取样35处,窄光组取样79处(含普通光35处,普通光镜下疑似者窄光均显示镜下疑似,不重复取样)送病理检查.比较窄光取样组和普通光取样组肿瘤检出敏感性.结果 窄光取样组活检病理报告尿路上皮癌32处(21例),其中原位癌11处,腺性膀胱炎5处(2例),良性病变(炎性病变)3处(2例),正常黏膜4处(3例).普通光取样组尿路上皮癌17处(15例),腺性膀胱炎2处(1例),无原位癌.活检病理阳性32处,窄光组病理阳性32处,肿瘤检出率100%(32/32);普通光组病理阳性17处.肿瘤检出率53%(17/32);膀胱肿瘤及原位癌检出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取样79处,其中窄光组阳性32处,敏感性41%(32/79);普通光组阳性17处,敏感性22%(17/79),2组肿瘤取样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窄光成像膀胱镜能提高对膀胱肿瘤特别是原位癌的诊断敏感性,降低术中残存率,减少膀胱肿瘤复发危险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