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028篇 |
免费 | 10345篇 |
国内免费 | 711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36篇 |
儿科学 | 1323篇 |
妇产科学 | 1434篇 |
基础医学 | 12343篇 |
口腔科学 | 2268篇 |
临床医学 | 13603篇 |
内科学 | 15967篇 |
皮肤病学 | 1095篇 |
神经病学 | 5569篇 |
特种医学 | 385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1篇 |
外科学 | 10334篇 |
综合类 | 19066篇 |
现状与发展 | 20篇 |
一般理论 | 13篇 |
预防医学 | 8280篇 |
眼科学 | 2690篇 |
药学 | 11616篇 |
124篇 | |
中国医学 | 6289篇 |
肿瘤学 | 87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8篇 |
2023年 | 1700篇 |
2022年 | 4287篇 |
2021年 | 5459篇 |
2020年 | 4148篇 |
2019年 | 3370篇 |
2018年 | 3617篇 |
2017年 | 3423篇 |
2016年 | 3106篇 |
2015年 | 4821篇 |
2014年 | 5939篇 |
2013年 | 5690篇 |
2012年 | 8784篇 |
2011年 | 9233篇 |
2010年 | 6300篇 |
2009年 | 4955篇 |
2008年 | 6371篇 |
2007年 | 5967篇 |
2006年 | 5391篇 |
2005年 | 5187篇 |
2004年 | 3748篇 |
2003年 | 3348篇 |
2002年 | 2912篇 |
2001年 | 2344篇 |
2000年 | 2311篇 |
1999年 | 2296篇 |
1998年 | 1449篇 |
1997年 | 1397篇 |
1996年 | 1115篇 |
1995年 | 1083篇 |
1994年 | 899篇 |
1993年 | 555篇 |
1992年 | 632篇 |
1991年 | 578篇 |
1990年 | 483篇 |
1989年 | 416篇 |
1988年 | 324篇 |
1987年 | 329篇 |
1986年 | 247篇 |
1985年 | 199篇 |
1984年 | 127篇 |
1983年 | 88篇 |
1982年 | 65篇 |
1981年 | 47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46篇 |
1978年 | 18篇 |
1974年 | 17篇 |
1973年 | 20篇 |
1966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二磷酸盐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磷酸盐类药物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07年12月)、Embase(1966年至2007年1月)、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四期)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1979年至2007年12月),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并采用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二磷酸盐类药物可以减轻疼痛,减少止痛剂的使用,降低了骨骼事件的发生率,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病死率.恶心在二磷酸盐类药物组发生率较高,而其他各种副作用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二磷酸盐类药物在减轻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疼痛及骨并发症上有一定作用.除恶心外,其他的副作用没有明显增加.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提高这些结论 的证据级别.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的旁置输尿管导管持续顺行灌流技术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应用改良的旁置输尿管导管持续顺行灌流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技术治疗30例输尿管结石。改良方法为术中输尿管镜抵达结石下方后,先将一根5F输尿管导管越过结石向上插入10cm,必要时可插入肾盂。保留导管退镜,再从管旁进镜抵达结石。助手经导管持续推注生理盐水,术者在输尿管内形成的向下水流冲刷所致的清晰视野下安全连续碎石。结果本组3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单次手术结石粉碎率100%(30/30),平均结石排净时间2d.平均手术时间32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d。术中及术后无输尿管穿孔、高热、脓肾等并发症。结论旁置输尿管导管持续顺行灌流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可在清晰视野下连续碎石,结石不易上移。碎石易冲出,疗效确切,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建立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人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瘤的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鼠小肠黏膜层内,当裸鼠体内形成肺转移瘤后重复筛选4次,再将肺转移瘤植入另一只裸鼠小肠黏膜行鼠问连续传代.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 建成的人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裸鼠肺转移模型命名为HSIM-0601,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及黑色素复合体,S-100、HMB-45呈阳性表达.染色体数57~59条;流式细胞DNA指数值1.49,均为异倍体.HSIM-0601已传至26代,共移植裸鼠173只,成瘤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肺转移率为100%(173/173),淋巴结转移率为61.3%(106/173).结论 首次成功地建立了人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裸鼠原位移植肺转移模型HSIM-0601.完整地模拟了人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为研究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RNA干扰树突细胞(Dc)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MHC-1)表达后获得的CD8+CD28-抑制性T细胞(Ts)对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的影响。方法通过siRNA干扰DC MHC—I表达后,诱导获得CD8^+CD28^-Ts。建立由Wistar大鼠移植到SD大鼠的小肠移植模型36例,随机分为A组(转染实验组)、B组(未转染组,注射普通T细胞)和C组(移植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4d,每组各随机挑选6例,取移植大鼠小肠和血液标本行移植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移植大鼠血清TGF-β、IFN-γ水平及回肠黏膜Na^+-K^+-ATP酶活性,观察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结果术后第14天,A组移植大鼠血清中TGF—β和IFN-γ表达水平高于B、C组(P〈0.05)。A组大鼠肠黏膜Na^+-K^+-ATP酶活性为(6.3±1.0)kU/g,明显高于B组的(3.6±0.9)kU/g和C组的(2.9±1.3)kU/g(P〈0.05)。A组移植小肠病理Parks评分分级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B和C组移植后大鼠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2.0、17.5和21.0d,A组存活时间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将RNA干扰DCMHC—I表达所获得的CD8^+CD28^-Ts过继小肠移植大鼠.可以减轻移植大鼠的损伤程度.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95.
GUO Chuan-jun WANG Yan-chun ZHAO Yang LIU Ning LIU Yong-jun DONG Tao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2009,12(5):302-304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consciousness and speech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special types of cerebral injuries.Methods: Atotal of 96 patients with injury in the language center and in coma were treated with operative and correlated conventional therapies. Then their recovery status of consciousness and speech was observed.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recovered to consciousness. Sixty-nine patients with aphasia were cured completely, but 7 patients were complicated with incomplete ataxic aphasia, 15 with incomplete sensory aphasia,and 5 with incomplete mixed aphasia.Conclusions: For the patients with injury in the language center, evaluation of the conscious state with GCS scoring system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and conscious behaviours are advantageous evidences to evaluate the consciousness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The patients with conscious disturbance and injury in the language center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have aphasia.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分析甲胎蛋白-IgM免疫复合物(AFP-IgM)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含量,探讨AFP-IgM对诊断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对103名正常人、74例肝癌、43例肝硬化和58例脂肪肝病人血清AFP-IgM与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应用ROC曲线确定AFP-IgM和AFP的最佳切割值分别为300 Au/ml和10μg/L作为诊断学意义的临界值.在此切割值下,肝癌组AFP-IgM和AFP血清水平均高于脂肪肝组和健康体检组(P<0.05).对早期(Ⅰ与Ⅱ期)肝癌诊断时,AFP-IgM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FP(0.91 vs 0.82);当肿瘤直径≤3 cm时,AFP-IgM为(1090.4±571.8)Au/ml,而当直径>3 cm时,AFP-IgM为(604.9±749.9)Au/ml,两者比较P<0.05.且AFP-IgM在诊断小肝癌时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FP(0.92 vs 0.78);AFP-IgM对性别、年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肿瘤数量、包膜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块大小和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AFP-IgM对早期(Ⅰ与Ⅱ期)肝癌和小肝癌(≤3 cm)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且对判断肝癌的肿瘤大小与分期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不良反应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晚期肾癌患者51例,有可测病灶,其中T1Nx,0,1M1 26例、T2Nx,0 M112例、T3NxM1 8例、T4NxM1 5例,46例T1~T3患者原发灶已手术切除,5例T4NxM1患者原发灶未切除.51例患者均采用索拉非尼治疗,400 mg每日2次口服,不间断治疗.每2个月复查CT评效,根据疗效及不良反应调整索拉非尼用量.2例患者由于不良反应减量为200 mg每日2次,16例患者病情进展后予以增量治疗,其中12例患者增至600 mg每日2次,4例增至800 mg每日2次.详细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3.0版进行分级,实体瘤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客观反应率及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 结果 51例患者发生手足皮肤反应35例(68.6%),腹泻20例(39.2%),皮疹13例(25.5%),黏膜炎12例(23.5 0A),高血压9例(17.6%),骨髓抑制7例(13.7%);发生3~4级不良反应患者的有效率33.3%(12/36),无3~4级不良反应患者12.0%(3/25).患者手足皮肤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不良反应(P<0.01),黏膜炎及皮疹发生与疗效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48及0.045),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疗效具有相关性(P=0.008).中位PFS为15.0个月(95%CI 5.64~24.37个月),PFS与不良反应无相关性. 结论 晚期肾癌患者接受索拉非尼治疗后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可作为疗效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98.
钝性脾损伤非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钝性脾损伤非手术治疗的监测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9月至2008年4月连续收治的95例钝性脾损伤患者中行非手术治疗的82例(86.3%)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5例应用经皮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监测腹腔出血,38例行非术中自体血回输.全部病例随访3周~8个月.结果 82例非手术治疗全部成功,其中Ⅲ~Ⅳ级钝性脾损伤34例、55岁以上者6例、损伤严重度评分≥16分者14例.37例腹腔出血量500 ml,引流腹腔血量30~2400 ml.38例回输自体血量共23 300 ml,平均613 ml.随访除脾介入术后并发脾假性囊肿1例外,无延迟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大多数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钝性脾损伤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运用经皮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回收并监测腹腔出血及非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可明显提高钝性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9.
围手术期联合营养支持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联合营养支持对克罗恩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165例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克罗恩病患者的资料.按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肠内营养支持组、全肠外营养支持组、联合营养支持组,每组各55例,各组入院后除营养支持外其余治疗措施无明显差异,比较联合营养支持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结果 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组相比,联合营养支持组围手术期热卡供应较充足,短期内营养状况的改善较明显,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联合营养支持组疾病缓解率为80.0%,高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组的76.4%和74.5%;联合营养支持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9%,明显低于全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支持组的25.4%和18.2%;联合营养支持组住院时间相对缩短,住院费用较少.结论 对于围手术期克罗恩病患者,联合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全肠内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000.
小肠移植中应用Campath 1H诱导和低剂量他克莫司维持抗排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告Campath 1H诱导和单用低剂量他克莫司维持的免疫抑制方案在2例小肠移植应用的经验.方法 小肠移植术中给予Campath 1H 30 mg及甲泼尼龙2 g.移植肠血管开放后给予他克莫司,术后早期从静脉途径给药,逐渐过渡至通过移植肠给予他克莫司.术后前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维持在10~15μg/L,术后第4个月开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减低至5μg/L左右.结果 2例患者生存期均已超过1年,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第13个月时行移植肠末端造口关闭、还纳手术.2例患者各发生一次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不确定(IND级)至轻度(1级)排斥反应,给予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后排斥反应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发生一次轻至中度排斥,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病理证实排斥反应消失.Campath 1H应用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其后缓慢回升.无明显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征象发生.移植肠功能良好,分别于术后第21天和第14天摆脱静脉营养,依赖口服饮食维持营养状态.结论 小肠移植中应用Campath 1H诱导,单用低剂量他克莫司、无激素维持方案,能有效地控制排斥反应,不增加感染发生的机会,未发生GVHD.患者移植肠功能良好,能尽早摆脱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