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0篇
  免费   873篇
  国内免费   244篇
耳鼻咽喉   116篇
儿科学   219篇
妇产科学   290篇
基础医学   1659篇
口腔科学   148篇
临床医学   817篇
内科学   2197篇
皮肤病学   255篇
神经病学   832篇
特种医学   212篇
外科学   1036篇
综合类   67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804篇
眼科学   172篇
药学   927篇
  3篇
中国医学   227篇
肿瘤学   75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549篇
  2020年   340篇
  2019年   418篇
  2018年   539篇
  2017年   377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559篇
  2013年   652篇
  2012年   846篇
  2011年   894篇
  2010年   481篇
  2009年   383篇
  2008年   520篇
  2007年   534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420篇
  2004年   422篇
  2003年   462篇
  2002年   441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8篇
  1972年   4篇
  1968年   5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改良Coombs试验对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经典Coombs试验、改良Coombs试验、单抗Coombs分型试验,寻找更灵敏的方法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方法:对45例临床怀疑为AIHA病人依次进行经典Coombs试验、改良Coombs试验、单抗Coombs分型试验。结果:5例经过临床观察及相关检查发现为其它疾病;30例经典Coomb试验( );36例改良Coombs试验IgG( );40例单抗Coombs分型试验( );IgG1( )患最多(27例,为总数,下同),IgG3( )其次(20例),IgG2( )较少(14例),IgG4( )最少(9例),1例未检出任何亚型。还发现经典Coombs试验灵,敏度为75.5%,改良Coombs试验灵敏度为90.0%,单抗Coombs分型试验灵敏2度为97.5%。结论:温抗体IgG4种亚型主要为IgG1,某些病例可见IgG3,IgG2少见,IgG4罕见;单抗Coombs分型试验比经典Coombs试验及改良Coombs试验敏感。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在舌-口底软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5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术后愈合良好,随访1-14年总成功率达81.4%,患者语言,吞咽等功能较满意。结论:前臂游离皮瓣具有血运丰富,解剖恒定,厚度适中,容易折叠,便于操作等优点,是舌一口底软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 (BTXA)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面肌痉挛患者 85例 ,既往均经药物、针灸、理疗、神经干阻滞等治疗无效。使用A型肉毒毒素 ,根据痉挛肌肉 ,于眼轮匝肌及面肌多点注射 ,每一注射点注射 2 .5U ,每次注射总剂量不应超过 5 5U。结果 :完全缓解者 92 .9% (79/ 85 ) ;明显缓解者 7.1% (6 / 85 ) ;总有效率 10 0 %。平均起效时间 (3.1±1.6 )d。平均疗效维持时间 (2 3.4± 2 .6 )周。未见全身副作用 ,局部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闭目力弱 9例 ,眼睑下垂 5例 ,面肌无力 6例 ,均于 1月内自行缓解。结论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 ,为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在治疗快速心率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自1996年10月~2000年11月RFCA治疗快速心率失常185例,其中男80例,女105例,年龄8~77岁.局麻后经皮穿刺颈内静脉、股静脉、股动脉,插入四极电生理电极导管,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心率失常类型,后以大头导管精确定位标测,最后开始RF放电,直至射频消融成功结果腔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房室旁路折返心动过速(AVNRT)70例,房速(AT)3例心房扑动(AF)2例,特发性室速(IVT)2例,平均随访1年,3例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失败2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RFCA是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的有效方法.安全,创伤小,可重复应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钙内流及钙释放对心肌细胞c-myc蛋白定位及半定量表达有何影响。方法 应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10^7mol/L)刺激原代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钙内流、雷尼丁(RY,10^7mol/L)刺激胞内钙释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细胞。myc蛋白定位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c-myc蛋白半定量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RY诱导的心肌细胞c-myc蛋白表达及核转位表达早于Ang Ⅱ。Western bolt显示,Ang Ⅱ及RY刺激2h时,c-myc蛋白明显表达,24h下降,2、3、5d呈逐渐增加趋势,各时相点与24h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0.01)。结论 c-myc蛋白表达与细胞内钙浓度变化有关,与钙的来源无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植物有效成分蜕皮甾酮(ecdysteron,EDS)对心肌梗死有益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致大鼠心肌梗死模型,ip EDS,连续7d。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梗死面积、冠状动脉血清、毛细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量。结果 0.5,5,50mg/kgEDS能剂量能依赖地影响大鼠血清CPK、GOT、LDH活性,以5mg/kg剂量的EDS降低心肌酶谱为最佳。5mg/kgEDS能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毛细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量。结论 EDS能减轻冠状动脉结扎致心肌梗死,机制在于促进VEGF的表达和毛细血管再生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相似文献   
87.
以过硫酸胺为引发剂,在PVA水溶液中原位聚合丙烯酸单体,得到的PVA/PAA混合水溶液在凝固浴硫酸胺饱和水溶液中纺丝制备了物理缠结和氢固定网络形式的PVA/PAA水凝胶纤维。该纤维于NaCl溶液中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具有电流-刺激敏感性,表现为溶胀、收缩、弯曲行为。纤维的弯曲速度和最大弯曲度随电场强度和凝胶网络中PAA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电解质溶液离子强度的变化出现临界最大值。纤维向负极弯曲的过程中,在电场下自由离子和反庆子迁移引起的渗透压主导作用,弯曲过程主要是溶胀弯曲;向正极弯曲过程中,由于电化学反应和电场作用下产生的PH梯度导致凝胶网络构像变化主导作用,弯曲主要是收缩弯曲;弯曲由负极向正极转化过程中,两种机理对弯曲的影响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88.
DNA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 ,TOPO )是一种基本的核酶 ,催化超螺旋结构的双链 DNA中某一条链的断裂和再接反应 ,从而改变 DNA的拓扑学状态 ,参与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TOPO 抑制剂是一类以 TOPO 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 ,肿瘤细胞对 TOPO 抑制剂的耐药机制是复杂多样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 TOPO 基因突变和 TOPO 表达水平下降以及 TOPO 酶活性降低。笔者就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作一文献综述。1  TOPO 及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人的 TOPO 是由 2 0号染色体上单拷贝基因编码的、分子量为 10 0 k Da的蛋白质。TOPO 催化 DN…  相似文献   
89.
Purpose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shaft in children are common. The rates of bone growth and remodeling in children vary according to their ages, which affect their respective management. Methods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ncidence and patterns of pediatric femoral shaft fracture and the current concepts of treatments available.ResultsThe type of fracture—closed or open; stable or unstable—need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Child abuse should be suspected in fractures sustained by infants. For younger children, non-surgical management is preferred, which include Pavlik harness (< 6 months old) and early spica casting (6 months to 6 years old). Older children (> 6 years old) usually benefit from surgical treatments as outcomes of non-surgical alternatives are worse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recovery times. These operative measures for older children that are 6–12 years old include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submuscular plating.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when devising an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include body mass, location of injury, and nature of fracture. For adolescent and skeletally mature teenagers (> 12 years old), rigid antegrade entry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is indicated. In the event of open fractures or polytrauma, external fix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temporary treatment method for initial fracture stabilization.ConclusionAn age-based and evidence-based algorithm has been proposed to guide surgeons in the process of evaluating an appropriat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