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7篇
  免费   553篇
  国内免费   190篇
耳鼻咽喉   71篇
儿科学   195篇
妇产科学   87篇
基础医学   530篇
口腔科学   90篇
临床医学   664篇
内科学   654篇
皮肤病学   74篇
神经病学   242篇
特种医学   190篇
外科学   485篇
综合类   129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730篇
眼科学   158篇
药学   647篇
  3篇
中国医学   386篇
肿瘤学   28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469篇
  2011年   496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451篇
  2007年   459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3篇
  1975年   16篇
  1973年   16篇
  1970年   12篇
  1969年   14篇
  1966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05年广东省临床分离猪链球菌的MLST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5年四川发生猪链球菌人间感染疫情期间.广东省也加强了监测,并发现了5个散发感染病例.从这5个住院临床病例中,分别分离了5个致病性SS2.通过测定猪链球菌基因组上的7个看家基因dpr、thrA、cpn60、recA、gki、aroA和mutS的部分片段.对这5个猪链球菌进行了多佗点测序分型.通过对上述测序片段进行比对分析发现,5个菌株的dpr、cpn60、recA、gki、aroA和mutS等6个基因片段完全相同;而thrA基凶片段存在两个等位基因型即thrA-c和thrA-h,在该等位基因片段的360位的亮氨酸码子第三位发生了一个中性突变(TTA→TTG).MLST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的临床猪链球菌分离株L-SS002、L-SS003和L-SS005菌株.与四川疫情株相同,属于ST7型;而L-SS004和L-SS006,与香港地区发现的猪链球菌相同,属于ST1克隆;但这5个菌株亲缘关系极近,都属于ST1克隆复合物;这一点与四川省暴发的人间猪链疫情明显不同,后者仅由单一的ST7猪链球菌克隆引起.属于ST7的克隆菌株很可能来源于四川;而其余两个ST1克隆系菌株的来源尚待鉴定.  相似文献   
102.
建立局部性家兔肠系膜静脉血栓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军  索质君  何江云  柯琦  张志伟 《华西医学》2010,(10):1827-1830
目的探讨建立局部性家兔肠系膜静脉血栓(MVT)模型的方法。方法于2008年1月,将36只家兔随机均分为3组,肠系膜前静脉局部阻断加静脉分支注射凝血酶,A组80U/mL,B组40U/mL,C组注射生理盐水1mL。观测血栓形成时间、范围和周围静脉血D-二聚体(DD)变化。结果 A、B两组均可建立控制范围内稳定MVT模型,血栓形成时间分别为(15.6±2.0)min和(22.3±2.5)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A、B两组DD为(68.4±5.7)ng/mL、(72.7±6.4)ng/mL,血栓形成后为(209.0±24.0)ng/mL、(215.4±17.6)ng/mL,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不形成血栓。结论局部静脉阻断加凝血酶注射法可建立稳定和范围可控的MVT模型,建模前后血浆DD值有一定实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3.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均行4—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其中治愈15例,1例6~9个月内复发。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可靠方法,可作为替代传统经尿道电切术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研究B7-1与CD40L共刺激途径在淋巴瘤的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探讨治疗淋巴瘤疫苗有效的作用方式,将A20淋巴瘤细胞株接种在BALB/C小鼠身上以构建荷瘤小鼠模型,将B7-1与CD40L表达载体单独或联合导入肿瘤内,以PBS和空载体作为对照,观察肿瘤生长的情况;应用肿瘤病理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荷瘤小鼠脾CTL杀伤效应。结果显示,瘤内注射B7-1或CD40L表达载体可导致肿瘤生长延缓或体积缩小,两者联合注射较对照组和单独注射组的肿瘤消退效应明显增强。肿瘤形态学观察表明,治疗小鼠肿瘤局部有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大面积的坏死,肿瘤局限化;CCK8试剂盒检测显示小鼠脾CTL杀伤能力增强。结论:B7-1与CD40L疫苗对淋巴瘤具有治疗效应,两者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治疗。质粒载体瘤内注射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肿瘤疫苗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进行输卵管部分炎症性梗阻吻合的具体方法。方法利用电视腹腔镜5mm器械、三切口的微创腹腔镜方法,对3例输卵管妊娠手术后患侧阻塞患者以及4例继发性不孕患者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显示伴有一侧或双侧输卵管病变患者行双层6/0尼龙线内缝吻合输卵管,其手术平均时间为63.6min。结果7例患者手术后通水均示通畅,5例患侧进行修复的输卵管经输卵管子宫碘油造影术显示均通畅,并且获得宫内妊娠3例,足月分娩1例。结论电视腹腔镜下采用显微吻合手术对输卵管局部炎症梗阻进行治疗,有助获得妊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消化道颗粒细胞瘤(GCT)临床特点及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治疗的21例消化道GC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治疗效果。结果:21例消化道GCT位于食管15例、胃3例、回肠1例、结肠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21例术前胃镜、19例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均观察到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灶直径均<2 cm。1例术前行活检,病理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1例经内镜活检后烧灼清除;余20例均行内镜下切除,包括圈套切除10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例,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0.0~48.1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切除是治疗消化道GCT的安全、有效手段,能够实现对病灶的完全切除,短期观察术后无复发,可作为消化道GCT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7.
c-Met与整合素都属于肿瘤细胞表面重要的跨膜受体,可独立介导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关的信号转导。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Met与整合素信号系统在肿瘤细胞表面,下游信号以及两者表达水平上存在精密的相互调控。对这种交互作用的认识,将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认识,更利于寻找有效的针对整合素与c-Met信号介导的肿瘤侵袭和转移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对国内外护士主导的高血压管理相关研究进行范围审查,为完善护士主导的高血压防治措施提供循证建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CINAHL、Cochrane和Embase等数据库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20日相关研究,提取相关信息。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主导护士类别包括社区护士、医院护士、专科护士,管理团队以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为主,管理形式以面对面会议、电话随访、电子邮件等形式为主,管理内容涉及评估、设定健康目标、个性化指导、与多学科团队沟通、转介、评价与反馈等,评价指标以患者血压变化/血压控制达标率、治疗/服药依从性为主,仅1项以社区护士为主导的研究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血压未明显下降。结论护士主导的高血压管理措施对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具有较好效果。建议基于区域医联体,建立医院—社区—家庭高血压管理模式;完善我国社区护士认证与培养体系;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护士处方权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适当给予护士一定范围内处方权;发展“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期中枢几个重要脑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阳性免疫物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以颈动脉引流法行全脑缺血再灌注造模,术后分6h、24h、72h三个时间段取脑,脑组织恒冷箱连续冠状切片,免疫细胞化学ABC反应,图像分析系统行顶皮质1区、下丘脑室旁核、丘脑室旁核、海马CAl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阳性免疫面积、平均吸光度检测。结果镜下观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阳性免疫物呈深棕色,深染胞核广泛分布于中枢皮质、海马、丘脑及下丘脑等各脑区,核仁清晰可辩。在丘脑及下丘脑区域散在分布有“串珠”状阳性纤维。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两组阳性免疫面积和平均吸光度值呈同步变化。从术后6h开始,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两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术后24h达高峰(P<0.05),然后逐渐回落。在三个不同时间段,三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6h及24h脑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术后72h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段,中枢神经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阳性免疫物表达呈现明显的时间规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在神经元功能调控、中枢内环境控制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