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1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38篇
内科学   143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95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7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5篇
  1958年   14篇
  1955年   4篇
  1951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53.
多波长系数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生红 《药学学报》1991,26(5):395-398
在多组分光度分析的方法中,最小二乘法、Kalman滤波、因子分析等虽已能成功的消除组分间的相互干扰,不经分离直接定量,但均需有微机配套进行矩阵运算。而双波长、三波长法,虽然简单,但对于吸收光谱重叠严重的混合组分,则难以选出满足要求的波长;  相似文献   
54.
壳聚糖的纳米化及其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分析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及其生物学效应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8-01/2006-12有关壳聚糖纳米化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hitosan;nanoparticles”,同时计算机检索超星数字图书库2000-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壳聚糖”。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选择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选择近期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59篇相关文献,其中34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2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34篇文献中,26篇涉及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8篇涉及纳米化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资料综合:壳聚糖作为一类带正电的多糖,其性质不活泼,不与体液和体内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目前壳聚糖纳米化主要采用离子交联法、沉淀法、共价交联法、乳化溶剂扩散挥发法、自组装法等方法。纳米化后具有增加药物的吸收作用、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和降低药物副作用、增强药物的缓释作用及提高药物稳定性的生物学效应。结论: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纳米化后的壳聚糖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途,但其溶解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活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脑死亡状态下巴马小型猪肾脏结构、功能与核转录因子κB mRNA其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提高脑死亡供肾的肾移植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2在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及河南省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及方法:将15只巴马小型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5),即脑死亡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及对照组。脑死亡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均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脑死亡组不行药物干预;N-乙酰半胱氨酸组分别于初次确认脑死亡后1h,12h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动物麻醉后仅行开颅与开关腹手术。②实验评估:分别于首次判定脑死亡后3,6,12,18和24h检测动物血清中尿素氮、肌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于脑死亡后3,6,12及24h开腹取相同部位肾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肾组织结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 mRNA动态变化。结果:15只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自首次判定脑死亡后12h开始,脑死亡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尿素氮和肌酐水平逐渐升高(P〈0.05),相同时间点比较N-乙酰半胱氨酸组显著低于脑死亡组(P〈0.05)。②自首次判定脑死亡3h开始,脑死亡组及N-乙酰半胱氨酸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逐渐升高(P〈0.05),相同时间点比较N-乙酰半胱氨酸组显著低于脑死亡组(P〈0.05)。③自脑死亡后3h开始,脑死亡组及N-乙酰半胱氨酸组肾组织NF-κB mRNA其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相同时间点比较N-乙酰半胱氨酸组显著低于脑死亡组(P〈0.05)。④N-乙酰半胱氨酸组和脑死亡组动物脑死亡后12h可见肾脏结构变化,N-乙酰半胱氨酸组变化程度明显轻于脑死亡组。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可能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 mRNA其蛋白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保护脑死亡状态下肾脏的功能及结构,提高脑死亡供肾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56.
目的:严重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都有其局限性。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并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11/2006-12本院1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一期前后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联合手术。其中男9例,女性3例,年龄49~75岁;3节段受累9例,4节段受累3例(突出节段分布:C3~66例,C4~73例,C3~73例)。全部病例进行临床随访,患者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采用m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术前颈椎侧位片测量,以D值(C4椎体后下缘到齿突后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评价颈椎(C2~7)弧度;根据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相交所成的夹角之和评价颈椎(C2~7)活动范围。主要以电话随访和问卷填写的方式,分别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弧度、活动范围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①1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6±6)个月。②所有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疗效结果中优4例(33.3%);良6例(50%);无效2例(16.7%);颈椎D值术前(3.9±1.4)mm,术后即刻(8.5±1.7)mm,随访时(8.1±2.5)mm。术前与术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与随访时差异无显著性(P=0.251);颈椎活动范围术前(36.3±4.0)°,随访时(10.6±2.7)°,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③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为感觉及运动混合型,8个月随访时,感觉功能恢复,肩关节外展肌力从术后Ⅱ级恢复至Ⅳ级;1例术后6个月出现"S"畸形而再次压迫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停滞,目前处于随访中。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并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减压充分、彻底,而且前路手术能重建颈椎稳定性,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和椎间高度,并且后路减压术又能预防相邻颈椎退变引起的脊髓继发的压迫。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观察胶体磷酸铬32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大鼠佐剂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7/09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6~8周龄清洁级SD雌性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左足跖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mL免疫法制备佐剂型关节炎模型。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于造模后10d左踝关节腔内注射37GBq/L胶体磷酸铬32P0.02mL,即0.74MBq,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左踝关节腔内注射。①每2周观察1次大鼠左踝关节左右径宽度。②关节炎指数评定采用关节炎评分法(0~4分),分数越高,症状越重。③于用药后2,4,6周采用99Tcm-MDP显像感兴趣区分析法计算大鼠左踝关节区和右胫腓骨的放射性计数比。④于用药后4,6周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⑤于用药后4,6周观察大鼠滑膜组织和软骨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纳入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用药后2周模型组大鼠左踝关节左右径宽度大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82±0.36),(5.89±0.35)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16,P<0.001),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大鼠左踝关节左右径宽度大于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后6周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大鼠左踝关节左右径宽度小于模型组[分别为(6.87±0.27),(7.25±0.26)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7,P<0.05)。②用药后2周和4周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大鼠关节炎指数高于模型组,用药后6周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大鼠关节炎指数低于模型组,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用药后2周模型组大鼠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比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5±0.20,1.46±0.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46,P<0.001)。用药后6周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大鼠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比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52±0.18,1.78±0.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P<0.05)。④用药后4,6周模型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用药后4周分别为(2.039±0.344),(1.115±0.192)μg/L;(0.305±0.034),(0.192±0.041)μg/L,t=7.42,6.71,P<0.001。用药后6周分别为(1.694±0.305),(1.126±0.256)μg/L;(0.259±0.027),(0.191±0.019)μg/L,t=4.03,5.83,P<0.01,0.001]。用药后4,6周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用药后4周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和模型组滑膜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均较明显;用药后6周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有滑膜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组织增生程度明显减轻,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稍轻。用药后6周胶体磷酸铬32P治疗组大鼠左踝关节的软骨组织未见有异常改变。结论:胶体磷酸铬32P关节腔注射可减轻完全弗氏佐剂免疫大鼠受注射关节的滑膜增生程度,改善关节肿胀症状,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9.
脂肪干细胞在体外特定培养液中向软骨细胞表型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诱导脂肪干细胞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卫实验室完成。①取大鼠腹股沟处脂肪,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体外传代培养。②取第3代细胞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③诱导后14d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进行阿辛蓝染色检测软骨基质的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Ⅱ型胶原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前后成软骨相关的Sox9,蛋白聚糖与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①细胞接种的最初几日,细胞呈圆形,1周后贴壁细胞呈长梭形,体积增大;14d后贴壁生长细胞基本长满单层,中心细胞排列紧密,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诱导培养后,细胞形态逐渐由梭型向多角形、多边形转变。诱导14d后多数细胞呈平坦的多边角形状细胞;其夹杂多角突起状或多角纺锤状细胞。②诱导后阿辛蓝染色示糖胺聚糖均匀分布于基质中。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基质中Ⅱ型胶原表达阳性。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软骨相关的Sox9、蛋白聚糖、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⑤Western-blot印迹检测细胞诱导后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阳性。结论:脂肪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液的诱导下可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并能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癌痛克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及凋亡的作用,以及在相应状态下细胞内Rb基因表达量的改变,探讨中药癌痛克抗肝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广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使细胞静止于G0/G1期。随机分为癌痛克2,10,50mg/L组和对照组,癌痛克2,10,50mg/L组分别加入对应浓度癌痛克(购自河南省肿瘤研究所,由金蝎、土元、九香虫、大黄、人参、灵芝、黄芪等纯中药组成的粉状制剂,功能:消癌肿、消癌痛、消积水、升白排毒),对照组不加药物,每组设4个复孔。MTT法检测各组细胞24,48,72h增殖率,细胞增殖率=[(A570癌痛克组-A570对照组)/A570对照组]×100%;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24,48,72h凋亡率;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24,48,72h细胞内Rb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①2~50mg/L癌痛克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癌痛克2,10,50mg/L组在24,48,72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各时点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组各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2~50mg/L癌痛克组可诱导HepG2细胞凋亡,相同作用时间癌痛克2,10,50mg/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同一时点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组不同作用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2~50mg/L癌痛克可上调Rb基因的表达,各浓度组在各时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4,48,72h癌痛克2,10,50mg/L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各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癌痛克可通过抑制HepG2细胞增殖或诱导其凋亡,而发挥抗肝癌作用;且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增加Rb基因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