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75篇 |
免费 | 2057篇 |
国内免费 | 135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6篇 |
儿科学 | 386篇 |
妇产科学 | 82篇 |
基础医学 | 1242篇 |
口腔科学 | 371篇 |
临床医学 | 2355篇 |
内科学 | 1712篇 |
皮肤病学 | 224篇 |
神经病学 | 491篇 |
特种医学 | 903篇 |
外科学 | 1682篇 |
综合类 | 5903篇 |
现状与发展 | 8篇 |
预防医学 | 2412篇 |
眼科学 | 224篇 |
药学 | 2526篇 |
35篇 | |
中国医学 | 2103篇 |
肿瘤学 | 9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39篇 |
2023年 | 363篇 |
2022年 | 720篇 |
2021年 | 860篇 |
2020年 | 759篇 |
2019年 | 407篇 |
2018年 | 404篇 |
2017年 | 505篇 |
2016年 | 442篇 |
2015年 | 721篇 |
2014年 | 903篇 |
2013年 | 1261篇 |
2012年 | 1919篇 |
2011年 | 1956篇 |
2010年 | 1872篇 |
2009年 | 1581篇 |
2008年 | 1650篇 |
2007年 | 1574篇 |
2006年 | 1438篇 |
2005年 | 1075篇 |
2004年 | 761篇 |
2003年 | 651篇 |
2002年 | 441篇 |
2001年 | 483篇 |
2000年 | 375篇 |
1999年 | 122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少量蛋白尿和(或)血尿IgA肾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表现为少量蛋白尿和(或)血尿IgA肾病(IgAN)患者的肾脏病理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9年10月肾活检确诊为IgAN,且表现为少量蛋白尿 (<1 g/24 h)和(或)血尿,Scr<133 μmol/L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理学分级参照Lee分级及Katafuchi半定量积分标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肾脏病理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共316例,男123例,女193例,肾穿时年龄(33.10±10.69)岁。蛋白尿伴血尿占84.5%、单纯血尿占7.6%、单纯蛋白尿占7.9%。16.5%患者伴有高血压。CKD1、2、3期分别占76.9%、20.9%和2.2%。Lee Ⅲ级及以上患者占31.3%。52.8%患者有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20.3%伴新月体形成;22.5%伴小管萎缩;16.8%有间质纤维化;24.7%有血管病变。肾小球硬化积分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与蛋白尿及平均动脉压(MAP)呈正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与eGFR及血红蛋白(Hb)呈负相关;与尿蛋白量呈正相关。血管病变积分与MAP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活检时尿蛋白量(OR = 8.564,P < 0.01)、Scr(OR = 1.031,P< 0.01)及Hb(OR = 0.975,P < 0.01)是肾脏病理损伤(LeeⅢ级以上)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部分表现为少量蛋白尿和(或)血尿IgAN患者的病理改变并不轻,且肾功能已减退。尿蛋白量、Scr、Hb是预测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肾活检对这些患者明确诊断、判断病情和预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复合术式(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联合内膜剥脱及取栓)治疗复杂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远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复合术式(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内膜剥脱+介入、导管取栓+介入)治疗318例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SO)198例(61例为双侧病变)259侧肢体,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NDASO)120例(41例为双侧病变)161侧肢体。随访6~36个月,分析患者腘动脉以下血管及股浅动脉的通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18例患者中首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90%,股浅动脉血管92%,N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91%,股浅动脉血管94%,随访6~36个月,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通畅率明显低于N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通畅率。DASO腘动脉以下血管累积二次通畅率为89%~67%,股浅动脉血管累积二次通畅率为93%~73%。支架植入组的狭窄率显著低于非支架植入组(P0.05)。DASO的血管的通畅率减低与吸烟史、高血压、血糖控制不稳等因素有关。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适应范围广泛,疗法肯定。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可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诊治分析(附6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SP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SPT位于胰头部24例(占34.8%)、胰颈部15例(占20.3%)、胰体尾部30例(占45.0%)。69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药物性肝功能衰竭1例、胰瘘9例、胃潴留3例,均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明显恶性者3例,其中1例术后26个月死于肿瘤脑转移,1例术后1年肝内及腹腔淋巴结复发、带瘤生存14个月,1例术后40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SP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预后相对良好,胰瘘是术后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探讨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9(ADAM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聚合反应(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距离癌旁≥5cm的正常乳腺组织及腋窝淋巴结组织中ADAM9的表达,并分析ADAM9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ADAM9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乳腺组织(未检测到ADAM9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ADAM9蛋白表达阳性率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其在乳腺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及相应原发灶中的表达(P0.05).乳腺癌组织中ADAM9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其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ADAM9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估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检查在乳腺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乳腺筛查项目筛查出,并在初筛时同时行乳腺X线摄片和超声检查的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病人。分析单用乳腺X线摄片、单用超声和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在检出恶性病例时的诊断灵敏度,并进一步分析单用乳腺X线摄片和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的诊断灵敏度与年龄及腺体致密度间的关系。结果:筛查发现并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病例共42例,单用乳腺X线摄片、单用超声和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1.0%、64.3%、95.2%,单用乳腺X线摄片和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的诊断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量型和致密型乳腺,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的诊断灵敏度比单用乳腺X线摄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轻女性(50岁以下)中,没有发现差异(P〉0.05)。结论:乳腺X线摄片诊断灵敏度高于乳腺超声检查,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可提高乳腺筛查的诊断灵敏度,在乳腺X线摄片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推荐用于腺体密度较高的乳腺筛查。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精准肝切除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7月解放军总医院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对13例肝病患者行精准肝切除的临床资料进行.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其中广泛肝切除9例,左外叶切除4例.所有患者鞘内解剖选择性人肝血流阻断下的解剖性肝切除.平均手术时间为338 min(150~720 min),平均失血量为208 ml(50~800 ml),无术中、术后输血.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胆汁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 d(2~13 d).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精准肝切除安全可行,它极大地拓展了腹腔镜肝切除的适应证,尤其利于精准的肝门解剖和腹腔镜下缝合.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 D3)在横断性脊髓损伤(tSCI)后的表达变化以及定位情况。方法 将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T9横断伤2、8h、1、3、5、7和14d组,每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测定损伤后各时间段Cyclin D3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 D3在正常以及损伤后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结果 West—emblot显示,Cyclin D3蛋白水平在tSCI后头、尾段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尾段明显:Cyclin D3的表达于损伤后8h开始逐渐升高,3d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第5天,之后逐渐下降。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yclin D3在正常脊髓中均匀分布,损伤后3d,Cyclin D3在脊髓白质和灰质中表达明显增强;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yclin D3与神经元的标记物neuronal nucleus(NeuN)、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cyclic nucleotide 3’phosphohydrolase(CNPase)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t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也存在部分共定位。结论脊髓损伤后Cyc—lin D3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并且与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提示Cyclin D3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逆行静脉腔内射频闭合并点状抽剥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本组在2005年3月-2007年5月对25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38条患肢的曲张大隐静脉采用数控射频静脉闭合系统逆行闭合大隐静脉主干并同时用点状抽剥法治疗小腿散在曲张浅静脉。结果随访1~24个月,所有患者大隐静脉主干均闭合良好,无复发,近期疗效满意。结论逆行静脉腔内射频闭合并点状抽剥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术式简便、创伤少、疗效可靠、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优化生长因子微包囊制作方法,观察其释放规律和复合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正交设计优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包囊制作工艺,于2、4、8、12、24、36、48、60、72、84、96、120、144、168、192、216、240和264h计算微包囊的累计释放量。实验取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6),每只大鼠于双侧股部作1cm切口,制备臀大肌肌袋模型。A组双侧植入胶原,B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颗粒骨,C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D组双侧植入胶原、颗粒骨与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于术后3、4和5周取样(n=2)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各优化变量对微包囊粒径及其包封率均有影响,包囊表面光滑,成球较好。体外能够在11d内缓慢释放。术后3周大体观察,A组未触及移植物,B、C、D组可触及,微包囊呈白色颗粒包裹于组织中。组织学观察:术后3周,A组胶原已经完全吸收,其余3组可见残余胶原;术后4周,A组胶原已不易见到,B组可见微小颗粒骨继续吸收,体积变小;C组包囊体积缩小,囊间成骨性细胞增多;D组微小颗粒骨和微包囊继续吸收,成骨性细胞和软骨性细胞团增多;术后5周,B、C、D组均可见植入物体积减小,包囊被吸收破碎,但颗粒骨和包囊周围的软骨性细胞、成骨性细胞更加密集。结论优化PLGA微包囊制备工艺,使其在体外能够长时间缓释。自体微小颗粒骨可在臀大肌肌袋内异位诱导生成大量成骨性细胞,PLGA微包囊可以与其有机复合,并在减少生长因子用量的同时协同微小颗粒骨成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