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531篇 |
免费 | 33835篇 |
国内免费 | 1713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86篇 |
儿科学 | 4958篇 |
妇产科学 | 1738篇 |
基础医学 | 18648篇 |
口腔科学 | 6430篇 |
临床医学 | 36128篇 |
内科学 | 24989篇 |
皮肤病学 | 3478篇 |
神经病学 | 6442篇 |
特种医学 | 12665篇 |
外科学 | 25429篇 |
综合类 | 87908篇 |
现状与发展 | 71篇 |
预防医学 | 37034篇 |
眼科学 | 3351篇 |
药学 | 37790篇 |
520篇 | |
中国医学 | 34359篇 |
肿瘤学 | 1338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4篇 |
2024年 | 4642篇 |
2023年 | 5260篇 |
2022年 | 10886篇 |
2021年 | 13040篇 |
2020年 | 11416篇 |
2019年 | 6455篇 |
2018年 | 6568篇 |
2017年 | 8829篇 |
2016年 | 6822篇 |
2015年 | 12198篇 |
2014年 | 15436篇 |
2013年 | 19926篇 |
2012年 | 28310篇 |
2011年 | 29905篇 |
2010年 | 26976篇 |
2009年 | 24313篇 |
2008年 | 24846篇 |
2007年 | 23643篇 |
2006年 | 20759篇 |
2005年 | 16136篇 |
2004年 | 11244篇 |
2003年 | 9073篇 |
2002年 | 6848篇 |
2001年 | 6412篇 |
2000年 | 4594篇 |
1999年 | 1667篇 |
1998年 | 327篇 |
1997年 | 285篇 |
1996年 | 282篇 |
1995年 | 209篇 |
1994年 | 230篇 |
1993年 | 123篇 |
1992年 | 103篇 |
1991年 | 103篇 |
1990年 | 79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5篇 |
1964年 | 9篇 |
1959年 | 25篇 |
1958年 | 28篇 |
1957年 | 27篇 |
1956年 | 17篇 |
1955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刘卫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10)
<正>内环境的恒定是一切生命的需要,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一整套平衡调节机制,免疫平衡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重症肌无力(MG)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本质是免疫失衡导致的免疫损伤。长期以来,由于重症肌无力的异质性和症状的波动性,大多数患者需长达数年的治疗[1]。因此,需 相似文献
142.
<正>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6岁。主因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无力6个月,发作性头痛2月余,于2013年8月16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2013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上肢麻木、无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共发作10次,未予处理。2个月前(2013年5月27日)出现右眼黑影伴右侧头部闷痛,约4 h后出现左上肢麻木、无力,持续12 h后自行缓解,尺侧两手指轻度麻木。病程中无复视,无视力、视野改变。至当地医院就诊(2013年6月),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头部MRI检查显示,右侧额顶叶交界区、中央前回,左侧颞叶、半卵圆中心和脑桥异常信号,增强后病灶呈多发斑片状或结节样强化(图1)。全身PET显像提示颅内多发混杂密度影,伴部分病变局灶性18F-FDG代谢升高,不排除恶性病变;右肺中叶少许条索状影,前纵隔密度略升高,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阴性,未予治 相似文献
143.
颈枕CCD治疗上颈椎创伤性不稳的护理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颈椎创伤性不稳主要包括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因创伤而致骨折、脱位、韧带损伤。治疗目的在于恢复枕 -寰 -枢椎解剖区域的稳定性及其生理功能 ,避免脊髓急性受压或迟发性损伤[1] 。因此通过手术获得上颈椎的即刻稳定作用 ,并通过植骨融合达到枕颈部的永久性稳定 ,对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 ,我院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9月采用Sofamor-Danek公司新型器械颈枕CCD治疗上颈椎损伤 9例 ,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护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 9例 ,男 5例 ,女 4例 ,年龄2 6~ 4 7岁。均急诊入院。致伤原因 :车… 相似文献
144.
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和总IgE检测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和总检测对变应性鼻炎诊断的意义。应用CAPSystem检测鼻炎患者的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和总IgE。对58例变压性鼻炎及22例非变应性鼻炎均进行PhADIATOP、TIgE检测。 相似文献
145.
目的评价心脏直视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颈内静脉安置左心房测压管和肺动脉漂浮导管对于成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监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0~2012年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心内直视手术的18岁以上患者100例,男43例、女57例,年龄46~65(47±16)岁。将患者分为两组:合并淤血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50例(A组),合并淤血性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50例(B组)。两组患者均经颈内静脉入路置入ARROW5Fr三腔导管,尖端经房间隔穿刺行持续左心房压(LAP)监测;同时经同侧颈内静脉安置ARROW 8Fr高流量鞘管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入室即监测LAP和肺动脉楔压(PAWP)。观察两组患者中LAP和PAWP的相关性及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行持续LAP及PAWP监测,无严重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A组和B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留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患者平均肺动脉压(PAPMean)、平均左心房压(LAPmean)、平均肺动脉楔压(PAWPmean)、PAWP与LAP差值平均值(PAWP-LAPmean)均显著高于B组(P〈0.01)。两组患者中PAWP与LAP均具有良好相关性,A组患者相关性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颈内静脉入路行LAP监测及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是安全、可行的。PAWP不能准确反映左心室前负荷,在合并淤血性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使用LAP监测对于判断左心室前负荷更准确。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总结不同主动脉断端加固方法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共有95例主动脉夹层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主动脉断端的加固方法不同,将其中72例患者(23例Bentall手术患者未纳入本研究)分为3组,A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48.67±9.23)岁,其中主动脉壁内外均使用毛毡条行“三明治”加固;B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48.00±9.17)岁,仅主动脉内膜内侧使用心包条加固;C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49.20±8.57)岁,主动脉断端不进行任何加固,与人工血管直接吻合。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转归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死亡8例[其中A组1例(4.35%,1/23),C组7例(18.42%,7/38)],住院死亡率11.11%。1例(A组)死于创面广泛渗血,最后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例(均为C组)死于术后针眼、吻合口广泛渗血,循环不能维持;4例(均为C组)术后三尖瓣重度反流,继发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术后严重并发症包括肾功能衰竭5例,呼吸功能不全7例,严重脑梗死致偏瘫1例,轻瘫3例,延迟苏醒2例,下肢缺血坏死1例。术后胸腔引流量C组最多,A组胸腔引流量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4例,随访时间1~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5例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只有1例定期行血液透析治疗,其余4例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1例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恢复,可以拄拐行走;3例轻瘫患者肢体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主动脉夹层断端的吻合质量异常重要,术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加固方式;使用毛毡条行“三明治”加固可以减少吻合口渗血,预防吻合口撕裂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降低术后死亡率;若主动脉夹层剥离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需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47.
目的:对齿科三种不同材料研磨粉尘颗粒的尺寸进行检测及相关探讨。方法:制备齿科树脂、Vitallium金属及二氧化锆体瓷研磨粉尘各5mg,分别溶于50ml的75%酒精、丙酮及六偏磷酸钠溶液,形成悬液、制片,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DIC)观察,对其粒径尺寸进行测量。结果:结果显示调磨后的三种齿科粉尘粒径尺寸均不相同,其中树脂粉尘颗粒的Dmax最大,为7.27μm,Dx约为4.46μm;二氧化锆体瓷的粉尘Dmax最小,其中Dmin仅为0.45μm,Dx为1.35μm;Vitallium金属粉尘颗粒的粒径位于二者之间,Dx约为3.67μm。结论:齿科三种不同材料研磨粉尘的粒径尺寸均不同,每种材料的粉尘粒径均小于10μm。由于齿科粉尘粒径较小,长期暴露于齿科粉尘环境下,可能会引起齿科医师肺组织的病变,建议临床医师加强自我防护。 相似文献
148.
目的:通过建立正畸牙根吸收动物模型,检测牙根面及根周组织中骨型胶原酶(MMP-13)的分布和表达,研究多西环素(DOXY)对根吸收及骨型胶原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36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根吸收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注射DOXY对照组、正常牙加力组、注射DOXY加力组。在加力的0天、7天、10天、14天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并取相应时段的标本制作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分析各组中骨型胶原酶(MMP-13)在第一磨牙根吸收组织中的定位表达,检测多西环素对根周组织内骨型胶原酶表达及分布的影响。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比较上述试验结果。结果:在多西环素的影响下,在第7天和第10天给药受力组的MMP-13的阳性表达低于受力不给药组。给药受力组MMP-13的阳性表达在第10天更低(P0.01)。两实验组MMP-13的阳性表达都在第10天到达峰值后第14天趋于平稳。结论:多西环素可能作为骨型胶原酶的抑制剂对破骨细胞的募集及牙根吸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9.
150.
目的:探讨应用扩大的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部基底细胞癌扩大切除术后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根据患者病理确诊后实施鼻部基底细胞癌扩大切除术,依据缺损范围,采用单侧或双侧扩大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彻底切除癌组织,病理证实切缘(-),将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楔形植入鼻部缺损区,适度加压包扎固定,术后2周拆线。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移植成功,外形满意。修复创面面积约2.0~2.5cm,随访患者3~6个月,移植初期创面组织高出鼻部周缘,后期均发生不同程度回缩,与周缘组织融合自然,外形基本满意。结论:通过病理学证实肿物性质,确保周缘阴性,形成扩大创面,选用扩大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通过对移植组织块精细缝合和适度加压固定技术,使创面得以修复,外形自然,供区隐蔽。本术式是较理想修复鼻部较大创面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