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57篇 |
免费 | 1268篇 |
国内免费 | 77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2篇 |
儿科学 | 215篇 |
妇产科学 | 38篇 |
基础医学 | 794篇 |
口腔科学 | 262篇 |
临床医学 | 1572篇 |
内科学 | 1033篇 |
皮肤病学 | 173篇 |
神经病学 | 343篇 |
特种医学 | 598篇 |
外科学 | 1150篇 |
综合类 | 3756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702篇 |
眼科学 | 187篇 |
药学 | 1571篇 |
17篇 | |
中国医学 | 1404篇 |
肿瘤学 | 5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186篇 |
2022年 | 427篇 |
2021年 | 545篇 |
2020年 | 511篇 |
2019年 | 316篇 |
2018年 | 295篇 |
2017年 | 414篇 |
2016年 | 289篇 |
2015年 | 564篇 |
2014年 | 662篇 |
2013年 | 878篇 |
2012年 | 1272篇 |
2011年 | 1289篇 |
2010年 | 1211篇 |
2009年 | 1080篇 |
2008年 | 1150篇 |
2007年 | 1049篇 |
2006年 | 845篇 |
2005年 | 740篇 |
2004年 | 457篇 |
2003年 | 350篇 |
2002年 | 287篇 |
2001年 | 264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8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8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甘草抗氧化活性成分闪式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最佳的甘草抗氧化活性成分闪式提取工艺.方法 应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结合正交试验设计,以甘草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考察甘草抗氧化活性成分闪式提取工艺.结果 最佳闪式提取工艺为90%乙醇,固液比1∶20(g/mL),提取次数3次,每次2min.结论 该工艺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是一种简单、快速、实用的甘草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婴儿痉挛转型前发作持续时间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63例婴儿痉挛转型前发作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随访治疗效果及预后。 结果 患儿男40例(63.5%),女23例(36.5%)。≤1岁起病50例(79.36%),>1岁起病13例(20.64%)。患儿痉挛转型间隔时间1个月14 d~23个月,平均8.06个月,中位数是6个月,转型间隔时间≤3个月10例(15.87%),>3个月53例(84.13%)。28例(44.44%)患儿存在潜在病因,35例(55.56%)未见明显病因。视频脑电图(VEEG)证实29例患儿(46.03%)是以最先出现强直发作作为转型点,34例(53.97%)患儿混合其他发作形式出现转型点。临床痉挛发作缓解与性别、转型间隔时间有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儿起病年龄及是否存在潜在病因无关联(P>0.05)。 结论 男孩痉挛缓解率差于女孩,痉挛转型前发作持续时间愈短,预后愈好。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观察微创植骨联合健脾益肾汤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不愈合的疗效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7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不愈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5例。对照组给予微创植骨后应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并给予碳酸钙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益肾汤。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骨痂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程度以及血液炎症因子的变化,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骨折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骨痂评分(3.72±0.59)分,高于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4±0.67)分(P0.05),且骨折愈合时间为(5.83±0.96)周,明显少于对照组(6.72±1.34)周(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且观察组为(2.17±1.09)分患者疼痛改善较对照组(3.98±1.21)分更明显(P0.05);2组术后1个月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经过6个月康复,观察组骨折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94.3%)情况优于对照组(80.0%)。结论:健脾益肾汤结合微创植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不愈合临床疗效肯定,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促进患者肌肉及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最佳用法与用量。方法:将250例浅表型婴幼
儿血管瘤患者均分为5组;即外敷组和每日外涂2,4,6,8次组。观察不同用药方式(外敷及外涂)及不同用药频率对
疗效的影响。结果:外敷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2次/d,每次30 min组的疗效优于外涂组2 次/d(P<0.001),外涂2 次/d
或4 次/d的疗效与外涂6 次/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涂6次/d的疗效与外涂8 次/d或外敷2 次/d之间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与用药量相关,6次/d外涂
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66.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感染进程中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日本血吸虫尾蚴腹贴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将18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每组9只。 通过流式细胞染色计数的方法检测感染3周、5周及8周后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日本血吸虫感染进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不同细胞亚群比例增加的趋势不尽相同,其中Th1细胞在感染第3周占比较高但其增长较为缓慢,而感染前3周Th2、Treg细胞占比较低但其增加幅度较大,在第8周达到峰值;Th17细胞比例在感染前3周基本无变化,随后显著增加。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宿主CD4+T细胞亚群比例发生变化,本研究发现感染显著增加小鼠外周血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感染后3周内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以Th1细胞为主,5周后Th2、Th17、Treg细胞逐渐占主导地位。本结果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机制和特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抗p53抗体检测以及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的效能。 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50例HCC、50例肝脏良性病变(LBL)、50例健康对照(HC)患者的血清抗p53抗体与AFP。 结果 HCC组血清抗p53抗体的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LBL组(P<0.05)和HC组(P<0.01)。抗p53抗体对HCC的敏感性为36.0%,特异性为91.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0(95% CI 0.547~0.707); AFP对HCC的敏感性为54.0%,特异性为83.0%,AUC为0.685(95%CI 0.604~0.758); 抗p53抗体与AFP联合检测可将对HCC敏感性提高至76.0%(特异性80.0%),AUC提高至0.770(95% CI 0.694~0.835)。 结论 抗p53抗体对HCC具有理想诊断价值; 抗p53抗体与AF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HCC的诊断效能(在保证特异性的前提下,提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68.
69.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适应证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方法:采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20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6.5个月),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手术优良率达100%。术后X线征显示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移位、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主要适应证之一。 相似文献
70.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白斑20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膀胱白斑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白斑患者20例,均经尿道超越白斑边缘0.5cm处开始电切,深达粘膜下层或浅肌层。结果:本组20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白斑,术后拔除尿管后尿路刺激征消失,随访3个月-5年未见复发及恶变者。结论:经尿道电切治疗膀胱白斑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配合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