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4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37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51篇
内科学   103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9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6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雷公藤春碱和雷公藤新碱的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幼兰  徐娅  林建峰 《药学学报》1989,24(8):568-572
雷公藤春碱(wilfortrine)和雷公藤新碱(euonine)ip 40及80 mg/kg对以溶血素反应为指标的体液免疫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雷公藤春碱ip 160mg/kg对GVHR为指标的细胞免疫也具有抑制作用。雷公藤新碱对DNCB所引起迟发超敏反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降低小鼠碳廓清率和脾脏、胸腺的重量。  相似文献   
52.
自国产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瑞香科(Thymeleaceae)植物]的挥发油中,经硅胶柱层析和离心薄层层析分离得到一新的倍半萜,命名为异白木香醇(isobaimuxinol),根据光谱(IR,~1HNMR,~(13)CNMR,2 D-NMR和MS)分析确定其结构式为(Ⅰ)所示,并用X-光衍射晶体解析进一步确定了其立体化学。同时,也从该植物挥发油的低沸点部分分离得到四个已知化合物:苄基丙酮,对甲氧基苄基丙酮,茴香酸和β-沉香呋喃。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菱形孔隙及方形孔隙两种不同几何形状多孔层设计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效果,分析孔隙几何形状对假体生物学固定的影响。方法:于2003-03/2004-04在中山大学医学部动物中心完成全部实验过程。纳入24只成年杂种犬,雌雄不拘,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即菱形孔隙组及方形孔隙组,各12只。自行设计完成犬骨重建型股骨柄假体,将股骨柄假体近2/3段表层改成两种不同几何形状的粗大多孔层结构,钛丝表面假体,钛丝直径改为1.0mm,孔径加大至5.0mm,孔隙度可达80%。菱形孔隙组钛丝沿股骨假体柄呈螺旋形排列并斜形相交,方形孔隙组钛丝沿股骨假体柄纵横排列并直角相交。均将假体表面孔隙内充填自体股骨头颈骨质制成的骨泥后,行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6个月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以股骨近端骨吸收情况、新生骨长入深度及孔隙充满度、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测量为评价指标,了解假体内外成骨和固定情况。结果:菱形孔隙组及方形孔隙组各12只,实验中手术不成功或术后生存不够观察时间的均予实验过程中随时补足,最终每组12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观察显示菱形孔隙组多孔层孔隙内最大骨长入深度及孔隙内新生骨平均充盈率均优于方形孔隙组(3000,2450μm;96.2%,71.6%)。②菱形孔隙组假体-骨界面最大剪切强度高于方形孔隙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57±0.51),(3.15±0.41)N/mm2,P<0.01]。③菱形孔隙组6个月标本肉眼及X射线观察股骨近端无明显骨吸收,优于方形孔隙组;所有实验犬术后伤口缝线任其自行脱落,除1只伤口感染并于术后17d死亡外,余实验犬均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股骨柄假体表面不同几何形状多孔层设计能影响其生物学固定效果,菱形孔隙设计优于方形孔隙。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掺锶聚磷酸钙材料与成骨细胞及内皮细胞相容性,为该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最终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1/07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在聚磷酸钙制备过程中掺入亲骨元素锶,制备新型的不同掺锶量(0.5%,1%,5%,10%,20%,30%,40%,50%,60%,70%,80%,90%)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掺锶聚磷酸钙。以聚磷酸钙、羟基磷灰石及磷酸三钙为对照,通过MTT法及扫描电镜观察掺锶聚磷酸钙的成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容性。结果:无论是对成骨细胞还是内皮细胞,1%掺锶聚磷酸钙材料均显示出更好的相容性:MTT法表明,与对照组及其他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比较,1%掺锶聚磷酸钙材料拥有更高的成骨细胞增殖度;与聚磷酸钙比较,1%掺锶聚磷酸钙材料拥有更高的内皮细胞增殖度;扫描电镜表明在1%掺锶聚磷酸钙材料表面生长的成骨细胞或内皮细胞具有更好的生长状态和生物活性。结论:掺锶聚磷酸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它不仅与成骨细胞具有很好的相容性,而且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望解决植入材料血管化的难题。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综合式家庭治疗对抑郁患者及家属的效果。方法:于2002-11/2003-11选择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患者为实验对象。患者家住郑州市区并有直系亲属与其同住,无严重躯体疾病。76例自愿参加本实验,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男14例,女25例,平均(36±6)岁,首次发病年龄(28±7)岁,病程(5.6±5.4)年,住院次数(2.1±2.8)次,读书年限(11.2±2.4)年。对照组男13例,女24例,平均(35±6)岁,首次发病年龄(28±7)岁,病程(5.9±5.8)年,住院次数(2.2±2.6)次,读书年限(10.8±5.8)年。以上各变量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于患者住院时与实验组家属见面建立初步医患关系,但不干预住院期间的治疗。出院后实验组接受家庭治疗,对照组接受普通门诊治疗。家庭治疗是结合中国家庭心理行为特征,参考国外家庭系统模式、心理教育模式、认知行为模式等心理治疗理论发展起来的。分积极干预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积极干预的疗程一般为1年半至2年,以药物治疗、心理教育、家庭干预为主要手段。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临床症状,用临床总体量表-疗效总评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用修订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评价患者社会功能,用修订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得分百分率描述患者最近半年社会功能缺陷的严重程度(0%为最好,100%为最差),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随访6个月后进行评定。评价家庭负担的方法:要求关键亲属从6个方面评价疾病最近半年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程度(0:没有影响;1:轻度;2:中度;3:重度)。结果:76例患者均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汉密顿抑郁量表及临床整体量表-疗效总评估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通过出院后24个月家庭心理治疗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汉密顿抑郁量表及临床整体量表-疗效总评估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疗效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汉密顿抑郁量表:(7.08±4.21),(12.26±0.85)分,P<0.01;临床整体量表-疗效总评估量表评分:(1.48±0.15),(2.63±0.12)分,P<0.05]。②随访期间实验组总的社会功能缺陷轻于对照组[再住院天数:(0.97±15.41),(7.61±26.14)d;全天工作时间:(86.7±48.10)%,(68.4±32.10)%;社会功能缺陷程度:(12.10±18.10)%,(38.10±15.20)%,P均<0.01]。实验组家庭随访期间受到的经济压力和情绪影响明显低于对照家庭,家属之间关系明显好于对照组[(0.78±0.61),(1.51±0.83)分;(1.76±0.52),(2.15±0.68)分;(0.43±0.69),(0.96±0.78)分,P均<0.05]。结论:综合式家庭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海马齿状回区注射对成年大鼠神经细胞胆碱能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全军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n=6),生理盐水对照组(n=5)。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4或生理盐水注射大鼠左侧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用微量注射器将10mg/L骨形态发生蛋白41μL以1μL/min的速度注入,留针10min。生理盐水对照组将生理盐水1μL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式注入相同部位。实验评估:注射后28d,对该区大鼠脑组织进行胆碱能神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Image-prog-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的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大鼠1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形态: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射后28d时,光镜下见海马CA1,CA2,CA3区及齿状回均存有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其形状呈卵圆形、梭形或多边形,细胞体较大;细胞核大而圆,具有多个突起。细胞质和突起均被染成棕黄色,经苏木精复染的细胞核着色浅色,核仁明显。②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注射后28d,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194.78±22.33),(142.78±26.58)μm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997,P=0.002<0.01);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同组对侧[分别为(194.78±22.33),(158.03±36.22)μ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1.746,P=0.03<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入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可上调该区神经细胞的胆碱能表达。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复方(黄连清降合剂)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30只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6只、牛黄降压丸组8只、卡托普利组8只、黄连清降合剂组8只,并设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②实验方法:牛黄降压丸组、卡托普利组、黄连清降合剂组分别给于牛黄降压丸混悬液、卡托普利混悬液、黄连清降合剂混悬液10mL/kg体质量,分别相当于0.75g牛黄降压丸/(kg·d)、35mg卡托普利/(kg·d)、22g中药生药/(kg·d)(均相当于临床用量的14倍量),灌服10mL/kg体质量;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不给任何药物。根据每周的体质量变化调整给药量。1次/d,每周用药6d,连续用药8周。③实验评估:采用套尾法测定各组大鼠清醒状态下尾动脉收缩压;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标记心肌胶原分布,并测定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管腔面积比;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结果:清热解毒复方(黄连清降合剂)能够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清醒状态下尾动脉收缩压,而且无反弹和快速耐受性,能够减轻心肌间质和心肌内血管周围胶原纤维的沉积,能够降低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管腔面积比,能够降低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能够降低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各指标效应与卡托普利组相近,均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解毒复方(黄连清降合剂)具有良好的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与降低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为验证温敏型可注射性水凝胶壳聚糖-甘油磷酸钠(chitosan/glycerophosphate,C/GP)作为神经支架的可行性,将体外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与温敏型C/GP凝胶共培养,观察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6-03/12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壳聚糖由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提供,β-甘油磷酸钠由FlukaAG公司提供。②实验方法:脱乙酰度91%的壳聚糖200mg溶于9mLHCl溶液中,甘油磷酸钠560mg溶于1mL去离子水中,消毒后室温下按2∶体积比将甘油磷酸钠溶液加入壳聚糖溶液中制备温敏型水凝胶3C/GP。实验分为3组:由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与C/GP复合物共培养者为实验组;神经元样细胞与完全培养基共培养者为细胞对照组;C/GP复合物加完全培养基共培养者为C/GP对照组。③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各组在培养24h后MTT法酶标仪测吸光度(A值),连续观察7d绘制生长曲线。结果:神经元样细胞在C/GP凝胶呈三维分布,胞体变大,逐渐伸出突起,呈单极、双极或多极,部分相邻细胞的突起连接。神经元样细胞的生长曲线为"S"型,第1,2天为潜伏期,第3~5天为对数生长期,6d后细胞数量开始减少,实验组的A值较细胞对照组略低,两组在7d后A值均有所降低,但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元样细胞与C/GP凝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温敏型可注射性C/GP凝胶能作为神经工程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的变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的干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12/2006-03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实验动物:成年雄性SD大鼠75只,体质量250~300g。实验分组:取60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另取15只为假手术组做对照。实验方法:术后1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centerline方法判断心肌梗死面积。术后第2周,心肌梗死大鼠中30只给予培哚普利灌胃,另30只为对照组给予盐水灌胃。评估标准:10周后测定左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循环血液中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并观察离体胸主动脉环对内皮依赖性扩血管物质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结果: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内皮素-1和血清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盐水组血浆内皮素-1水平上升,血清一氧化氮含量下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与心肌梗死盐水组相比,培哚普利治疗组血浆内皮素-1水平下降,血清一氧化氮含量上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P均<0.05)。②各组大鼠胸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性测定:心肌梗死盐水组胸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介导的最大舒张反应显著小于假手术组和培哚普利治疗组(39.5±6.38,79.4±7.59,67.9±6.92,P均<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盐水组胸主动脉环对各个浓度的乙酰胆碱介导的舒张反应显著减弱(P均<0.05);与心肌梗死盐水组相比,培哚普利治疗组显著改善各个浓度乙酰胆碱介导的舒张反应(P均<0.05)。③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盐水组大鼠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表现为左室内收缩压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升高,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降低(P均<0.05);与心肌梗死盐水组相比培哚普利治疗组大鼠的心功能显著改善(P均<0.05)。④各组大鼠存活率:10周后培哚普利治疗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盐水组(67%,43%,P<0.05)。结论:心肌梗死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在长期应用培哚普利治疗后得到改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0.

Objective

Right lobe living donor hepatectomy poses a greater risk for the donor in relation to blood los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ompare anesthetic and intraoperative fluid management in right and left lateral segment living donor hepatectomy.

Patients and Methods

The anesthesia records of living donor hepatectomy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Donor age and weight, anesthesia time,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blood loss, blood product transfusion, intravenous fluids used, doses of furosemide, and urine output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tween groups using the Mann Whitney U test.

Results

Forty-six patients underwent living donor left lateral segment hepatectomy (Group I); while 31 patients underwent right lobe hepatectomy (Group II). The mean blood loss in Group I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to Group I (118 ± 81 mL vs 68 ± 64 mL), but clinically such amount of blood loss was not high enough to affect the hemodynamics. The fluid management was therefore not meaningfu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o blood transfusions or colloid infusions were required for either group. Urine output, hemoglobin changes, blood urea nitrogen, and serum creatinine pre- and postoperativel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groups.

Conclusions

As long as blood loss is minimal, we found no difference in the anesthetic management and fluid replacements between right and left lateral segment living donor hepat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