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4篇 |
免费 | 89篇 |
国内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篇 |
儿科学 | 64篇 |
妇产科学 | 51篇 |
基础医学 | 185篇 |
口腔科学 | 23篇 |
临床医学 | 292篇 |
内科学 | 336篇 |
皮肤病学 | 47篇 |
神经病学 | 73篇 |
特种医学 | 196篇 |
外科学 | 206篇 |
综合类 | 309篇 |
预防医学 | 201篇 |
眼科学 | 31篇 |
药学 | 21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99篇 |
肿瘤学 | 6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102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21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0年 | 12篇 |
1977年 | 9篇 |
1967年 | 8篇 |
1959年 | 41篇 |
1958年 | 66篇 |
1957年 | 75篇 |
1956年 | 73篇 |
1955年 | 83篇 |
1954年 | 51篇 |
1948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丁同领|赵新|肖朝辉|余灵祥|乐羿|洪智贤|张绍庚|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22-27
目的:分析丙肝相关性肝癌(HCV-HCC)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针对复发时相的个体化临床干预。 方法:回顾98例行HCV-HCC根治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对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病毒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全组根治术后有2个复发高峰,以24个月为界分为早、晚期;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镜下微血管侵犯为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病毒载量为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术后病毒载量持续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明显长于术后持续高病毒载量或病毒载量不稳定者(P<0.001)。 结论:HCV-HCC根治术后早、晚期复发影响因素不同;早期复发率较高,预防性TACE可改善早期复发高危者预后;术后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72.
目的 构建HIV-1 CN54株gagprotease基因嵌合脊髓灰质炎病毒cDNA的表达质粒,并鉴定、检测基因及其表达。方法 用PCR技术获得人免疫缺陷病毒CN54株的gagprotease基因,并使其两端带上合适的酶切住点,将其定向插入到包含脊髓灰质炎病毒cDNA的表达质粒pSVA14中,替代其部分结构基因,构建HIV基因嵌合缺陷性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组的表达质粒。经筛选、鉴定后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新构建的质粒转入Hela细胞内,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Hela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PCR技术扩增所得的人免疫缺陷病毒CN54株gagprotease基因经琼脂糖凝胶电泳、DNA测序证实成功获得,未引入突变碱基,筛选、鉴定证明gagprotease基因被正确定向插入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cDNA序列之中,Western Blot检测到gagpro-tcase基因正确表达了相关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表达人免疫缺陷病毒CN54株gagprotease基因的缺陷性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组嵌合质粒,为利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作人免疫缺陷病毒基因的表达载体奠定了基础,此研究对开发以脊髓灰质炎病毒为艾滋病的疫苗载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74.
75.
76.
77.
Hale JD; Valk PE; Watts JC; Kaufman L; Crooks LE; Higgins CB; Deconinck F 《Radiology》1985,157(3):727-733
Multisection, dual-echo magnetic resonance (MR) transaxial images of blood vessels contain both anatomic and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flow. Even so, the images are produced as a series of two-dimensional tomographic sections from which full visualization of connected structures is difficult. A computer algorithm was developed that automatically detects flowing blood based on pixel intensity and calculated T2 and provides reconstructed views of vessels while analyzing and displaying flow characteristics. Images of abdominal vessels, aortic aneurysms, and the heart were encoded by flow and color to demonstrate depth. In addition, these data were reconstructed to derive a mor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patency. With this technique, transaxial images can be used to analyze flow patterns, determine patent areas, and visualize all levels of vessels in a single image. 相似文献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