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72篇
  免费   4766篇
  国内免费   2557篇
耳鼻咽喉   1039篇
儿科学   703篇
妇产科学   272篇
基础医学   2750篇
口腔科学   899篇
临床医学   5101篇
内科学   3569篇
皮肤病学   447篇
神经病学   891篇
特种医学   20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3594篇
综合类   12232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预防医学   4595篇
眼科学   447篇
药学   5032篇
  66篇
中国医学   4957篇
肿瘤学   2392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663篇
  2023年   786篇
  2022年   1602篇
  2021年   1932篇
  2020年   1674篇
  2019年   963篇
  2018年   931篇
  2017年   1314篇
  2016年   929篇
  2015年   1736篇
  2014年   2248篇
  2013年   2785篇
  2012年   4120篇
  2011年   4383篇
  2010年   3795篇
  2009年   3386篇
  2008年   3571篇
  2007年   3302篇
  2006年   2792篇
  2005年   2101篇
  2004年   1559篇
  2003年   1270篇
  2002年   985篇
  2001年   869篇
  2000年   621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3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应用情况,分析和探讨ERCP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胆总管结石ERCP患者360例,按年龄分组,其中≥75岁患者120例,60~75岁患者123例,≤60岁患者117例。记录患者ERCP操作及并发症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进行了377次ERCP,操作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高龄组患者进行ERCP操作能够取得和非高龄组一样的疗效,ERCP在各年龄段的操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72.
目的 了解铜陵市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高危性行为和性病艾滋病感染现状,为制定MSM人群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根据。方法 通过同伴推动抽样(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RDS)和QQ网络招募以及定期开展的男男外展活动招募MSM人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人口学信息、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高危行为状况,采其外周静脉血5 ml检测HIV抗体和梅毒抗体。结果 共计有101名MSM参与调查,平均年龄为(24.8±6.2)岁,以未婚、大专学历、在职为主;调查显示,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达95.0%;安全套使用等知识正确知晓率较高,有75.2%的被调查者6题全部回答正确。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4±2.8)岁,有71.3%的MSM人群发生首次性行为的性伴为男性,最近6个月有88.1%的人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其中有64.0%的人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36.0%的人有时使用安全套;采集的62份血样中,HIV感染率为6.5%,梅毒感染率为1.6%。结论 铜陵市MSM人群HIV感染率较高,同性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较低,预防艾滋病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73.
交叉试验是临床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疗效,包括随机和非随机两种类型。随机交叉试验在分配措施、组别设置、样本量大小、脱落和失访的损失方面都与平行随机对照试验不同,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不多,且国内应用相对国外稍多。对随机交叉试验方法在中医药临床试验中的实施要点,包括适应人群的选择、干预措施的可变性及其影响、对照组中盲法的设置难点、交叉试验的结局、病例脱落的原因分析、基线可比性、洗脱期的设置进行探讨,以供临床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74.
目的从胰腺癌发病部位、治疗方式、临床分期三个维度探讨中医证候转归情况。方法通过制定胰腺癌症状证候临床研究登记报告表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分期、治疗状况、症状、体征、既往治疗等信息并判定中医证候(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湿困、气逆、寒凝、内热11个证候),每2个月左右追访1次,共3次。分析不同发病部位、治疗方式、临床分期患者证候转归情况。结果共有106例患者完成了3次追访,76例胰头癌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气虚、血瘀、阳虚;30例胰体尾癌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寒凝、气虚、湿困;25例化疗配合中药治疗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湿热证、气滞证、气逆证;65例单纯中医药治疗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湿热证、血虚证、内热证;16例II期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阳虚证、血瘀证、气虚证;78例IV期患者证候缓解率前三位为寒凝证、气虚证、血虚证。结论胰腺癌患者随肿瘤位置、临床治疗方式、临床分期不同,各证候预后转归存在不同的变化特点。中药对气虚、血虚、内热、湿困、血瘀、阳虚等证候改善较为明显,气滞、气逆、湿热证难以改善。  相似文献   
975.
目的探讨益肾化浊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从孕14天昆明小鼠体外提取并培养神经干细胞,建立分化系统中可溶性Aβ25-35(5μmol/L)介导的具有神经毒性的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等量培养基)、模型组(5μmol/LAβ25-35100μl)和益肾化浊中药组(5μmol/LAβ25-35100μl+0.1μg/ml益肾化浊方100μl)。常规消化细胞,计数后以细胞密度每毫升2×105/个(每孔2ml)接种于6孔板,培养48h。WesternBlot法检测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微管蛋白(Tubulin)和转录激活子3(STAT3)、磷酸化转录激活子3(P-STAT3)、Smad1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GFAP、STAT3、Smad1、Tubulin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FAP、STAT3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STAT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Tubulin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Smad1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加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化浊中药组GFAP、STAT3、Smad1基因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STAT3蛋白表达亦下降,而Tubulin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益肾化浊方可能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来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展。  相似文献   
976.
目的调查中医本科院校开设康复医学相关课程前后不同时期大学三年级非康复专业的医学生康复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开设康复医学相关课程前后不同时期高年级医学生进行康复知识调查,并对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康复课程开设后学生对“康复”概念的知晓率有所提高,对康复治疗对象的理解有明显的变化,且对于中医院校普遍的错误认识有所改观;在康复医学内涵的认知方面均有所提高;对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意识较强,但骨折患者、心肺疾病患者是否需要早期康复的认知较为模糊;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康复医学相关知识,且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康复医学相关课程,但认为社会对康复知识的宣教力度不够的人数比有所下降;多数学生认同学习康复医学有关的知识对今后工作有帮助。结论通过康复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医本科院校医学生康复知识认知度总体提高,将康复医学纳入各类医学专业的常规教学环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77.
目的:分析讨论RET 原癌基因Y 606C 这一罕见突变所致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amilial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FMTC)的临床生物学特点。方法:对先期确诊的1 个携带RET 原癌基因Y 606C 种系突变的FMTC 家系成员进行RET 基因种系突变筛查,同时行血清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颈腹部超声等相关临床检查,对患病成员和携带者给予临床干预,并总结分析上述病例临床生物学特点。结果:包括先证者在内,该家系中10例参与基因筛查,发现6 例携带RET 基因第10外显子Y 606C 突变。其中3 例确诊为FMTC 患者(含先证者),均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0.0(47~53)岁。发病成员临床均表现为甲状腺肿物伴降钙素升高,未发现甲状旁腺和肾上腺病变。2 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1 例行患侧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均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其中2 例病理分期均属早期,术后随访期间均达生化治愈。家系中另有3 例为突变携带者,平均年龄33.0(15~55)岁。其中2 例颈部超声均提示甲状腺肿物(考虑良性),另1 例颈部超声未见异常。除1 例拒绝降钙素检测外,其余2 例血清降钙素均正常范围,建议定期复查。结论:RET 原癌基因Y 606C 突变可以导致FMTC 发病,家系成员发病平均年龄较大,肿瘤分期较早,生化治愈率高,预后较好;家系成员基因检测结合颈部超声和降钙素检查有利于甲状腺髓样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无症状Y 606C 突变携带者,应根据其降钙素水平及颈部超声检查情况实施个体化临床处置。  相似文献   
978.
目的:探索益气健脾抗癌法对大肠癌组织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及亚型PKCδ、PKCε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大肠癌细胞HT-2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健脾组和益气健脾抗癌组.益气健脾中药由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等组成,益气健脾抗癌中药由益气健脾中药加山慈菇、土茯苓、浙贝母和白花蛇舌草等组成.给药14 d后,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PKC及其亚型PKCδ、PKCε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益气健脾抗癌法治疗后,移植瘤组织中:(1) PKC mRNA和PKC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和益气健脾组[(0.412±0.040) vs(0.596±0.021)、(0.540±0.015)和(0.261 ±0.019) vs (0.665 ±0.016)、(0.498±0.018),P<0.05或P<0.01];(2) PKCδ mRNA和PKCδ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和益气健脾组[(0.410±0,030) vs (0.233±0.025)、(0.261±0.034)和(0.516±0.029) vs (0.301 ±0.041)、(0.361 ±0.044),均P<0.01];(3) PKCε mRNA和PKCε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和益气健脾组[(0.215±0.021) vs (0.362±0.021)、(0.314±0.031)和(0.224 ±0.029) vs (0.368±0.044)、(0.359±0.029),均P<0.01).结论:益气健脾抗癌法对大肠癌组织PKC、PKCε的抑制及PKCδ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益气健脾抗癌法治疗大肠癌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讨经RGD修饰的生长抑制因子4(inhibitor of growth 4,ING4)基因与第10染色体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双基因共表达的腺病毒载体(Ad.RGD-ING4-PTEN)体外对神经胶质瘤U87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方法:以Ad.RGD-ING4-PTEN为实验组,Ad.RGD-ING4/-PTEN为单基因对照组,PBS、Ad.RGD/Ad-GFP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体外感染U87神经胶质瘤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基因ING4和PTEN在U87细胞中的表达,MTT法检测实验组病毒感染对U87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及Real-time PCR法检测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3、HIF-1α)表达变化,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实验组病毒感染对U87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Real-time PCR法检测侵袭相关基因(MMP-2、MMP-9)表达变化.结果:成功检测到ING4和PTEN仅在实验组及相应单基因对照组中表达.实验组第5天细胞抑制率可达(83.1±4.6)%、凋亡率可达(40.7±4.3)%,与单基因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能明显上调U87细胞中Bax、caspase-3和下调HIF-1α、Bcl-2等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均P<0.05),而且肿瘤侵袭相关分子MMP-2、MMP-9的表达也明显下调(均P<0.05);实验组细胞迁移距离[(70.1±6.2)μm]和穿膜细胞数[(26.6±3.5)个]均明显减少,与单基因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单基因腺病毒相比,Ad.RGD-ING4-PTEN双基因具有更显著的抑制U87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抑制其迁移及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CD3和CD28单克隆抗体联合作用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eed killer,CIK)细胞及其亚群增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生物细胞治疗的20例肿瘤患者(肾癌6例,肺癌5例,肝癌、乳腺癌和恶性黑素瘤各2例,胆囊癌、淋巴瘤和卵巢癌各1例)的外周血,每例外周血均分为4组(对照组,单用CD3单抗组,单用CD28单抗组,CD3和CD28单抗联合作用组)进行CIK细胞的诱导培养.用CFSE染色检测CIK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检测CI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2的水平;磁珠分选CIK细胞亚群CD4+、CD8+和CD56+细胞,然后用ELISA检测对CIK细胞亚群分泌IFN-γ、TNF-α和IL-2能力的影响.结果:CD3/CD28单抗联合作用(PI =59.35)对CIK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与单独使用CD3单抗(PI =64.4)相比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可以刺激CIK细胞分泌较高水平的IFN-γ和TNF-α[IFN-γ:(384.6 ±263.1)vs(201.5 ±271.5) pg/ml,P=0.0361;TNF-α:(4.795±1.251) vs(2.835±0.443) pg/ml,P=0.0265];进一步分析发现,两单抗的联合作用可增强亚群细胞CD8+分泌IFN-γ、CD56+分泌IL-2和TNF-α的活性,从而起到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增强作用.结论:CD3与CD28单抗联合作用不能增强CIK的增殖能力,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CIK细胞的功能,在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