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9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18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57篇
内科学   198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29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1篇
肿瘤学   35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6篇
  1975年   9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的组织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观察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12只健康雄性大耳白兔。实验分为两组:一侧为自体骨粉移植组,另一侧为空白对照组,均采用自体左右对照。①缺损模型建立:于双侧下颌骨体部下缘用磨削机器各造成1.0×1.0cm的全层骨缺损。②自体骨粉移植:将所有自体骨粉回填一侧缺损处作为自体骨粉移植组,另一侧缺损旷置作为空白对照组。③分别于术后2,4及8周各处死4只动物,获取整块下颌骨标本作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测,光镜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只观察自体骨粉移植组标本。结果:12只大耳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两组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自体骨粉移植组术后2周时形成薄层骨痂;4周时为新生的骨小梁,但排列紊乱;8周时骨小梁形成的编织骨已逐渐向板层骨过渡。空白对照组术后8周时骨小梁分布仍稀疏。②自体骨粉移植组标本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术后4周骨基质钙化程度提高,大量成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缺损间隙逐渐变窄形成多孔较疏松的新骨组织,新生骨小梁形成,新骨超微结构呈“蜂窝状”。8周时骨小梁钙化程度继续升高,形成的板状骨排列出现一定方向性,新生骨组织由多孔疏松的结构向致密性结构转化,新原骨组织基本上融为一体产生骨性结合,髓腔相通。结论:自体骨粉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骨可靠,愈合加快,愈合方式以骨传导爬行替代为主,且应用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力学刺激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产生增殖分化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其力化学信号转导途径。资料来源:因特网上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00-01/2006-06期间有关力学刺激对骨髓干细胞作用效应进展的英文文章,检索词“stem cel1,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echanical stimulation,stress”,同时检索CNKI中国知网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01/2006-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机械刺激、应力”。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筛选,选取相关文章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生物学特性。②体外细胞加载的应力分类及相应力学装置的特点。③应力对细胞影响的研究。④能获取文章的全文。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关于86篇体外骨髓干细胞及力学干预的相关文献。其中30篇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①骨髓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及多向分化能力,可通过体外培养、干预作为细胞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②力学刺激是体外调节细胞生物学效应的重要途径,其中力学分类有:流体切应力、静止压应力、张应力、离心力以及单个细胞的吸吮力等,介绍各种力以及相应的力学装置的特点。③骨髓干细胞加载各种应力干预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以及细胞应力学刺激的机制、信号转导途径。结论:力学刺激可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在适当的力学刺激条件下,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为骨组织工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临床应用牵拉成骨的骨再生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
目的:实验以移植后3个月、6个月时间超声心动图客观指标评估了自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老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4—06/2006—06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7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69岁,心功能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50%。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的方法,其中2例骨髓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后获得,5例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后分离外周血获得干细胞悬液。将采集的干细胞悬液经0ver-the-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观察自体干细胞动员,培养,采集和回输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在移植前、移植后3月、6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和心功能变化,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及6min步行距离。结果:7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移植3个月后,心功能得到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收缩期内径及射血分数变化不大,6min步行距离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移植6个月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收缩期内径及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6min步行距离也有明显提高(P〈0.05)。整个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老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客观指标评估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  相似文献   
94.
目的:验证雪灵芝是否具有抑制大鼠肝癌的功效。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8在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PF级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160只。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雪灵芝高剂量组、雪灵芝中剂量组和雪灵芝低剂量组,每组32只。雪灵芝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2.500,1.250,0.625mL/kg雪灵芝溶液,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1次/d,连续60d。第61天开始雪灵芝高、中、低剂量组和模型组灌胃二乙基亚硝胺溶液,对照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于停止灌胃90d后各组处死一半受试大鼠(雌雄各半),检测血常规及血清主要生化指标,观察各脏器大体形态改变、脏器的癌变程度。1周后给剩余大鼠灌胃雪灵芝溶液(不含二乙基亚硝胺)。7周后处死余下的一半雄性大鼠,进行相同操作。8周后处死余下的全部大鼠,操作及检测方法同前。结果:纳入的160只SD大鼠,145只进入结果分析,15只脱落。①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除阴性对照组,其他各组大鼠肝组织均发生癌变或癌前病变。雪灵芝高、中、低剂量组的癌前病变发生率与模型组相近(P〉0.05);癌变的发生率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②大体标本检查结果:阴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的大体标本均无异常改变,其他各组大鼠的肝脏有些可见表面粗糙等病理改变。模型组大体标本病理改变的阳性率高于雪灵芝高、中、低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肉眼观模型组癌变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③其他脏器检查结果:模型组2只大鼠有肝癌肺转移。结论:以较大剂量的二乙基亚硝胺连续灌胃30d可以复制大鼠肝癌模型;雪灵芝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具有预防和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颈动脉血管重构特征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体内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血管重构是高血压的重要病理变化,是高血压导致器官损害的结构基础。实验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层组织学的相关变化,以验证血管重构的特点。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3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10只,同性别周龄的WKY大鼠10只为对照,喂养18周后终止实验。②实验过程及评估:开始及每2周测鼠尾收缩压。实验结束后,麻醉后取颈动脉,行苏木精-伊红、苦味酸-天狼星红、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双重染色(P/VB法),利用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测算颈动脉中膜厚度、腔径、血管中膜厚/腔径、中膜横截面积、中膜细胞平均核面积及中膜的胶原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的比值。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抗原在颈动脉壁的表达,并计算颈动脉中膜细胞增殖指数;以原位末端标记法标记血管壁的凋亡细胞,计算颈动脉中膜细胞凋亡指数。结果: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开始和结束前的收缩压均>150mmHg,高于WKY大鼠(P<0.01)。②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膜厚度、腔径、中膜厚度/腔径、中膜横截面积、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均高于WKY大鼠(P<0.01),而中膜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弹性纤维面积与胶原面积比值均低于WKY大鼠(P<0.01)。③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两组大鼠颈动脉中膜均可表达,提示中膜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④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平均核面积大于WKY大鼠(P<0.01),中膜细胞增殖指数与WKY大鼠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膜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WKY大鼠(P<0.01)。⑤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中膜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的光密度值(IA值)及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高于WKY大鼠(P<0.01)。⑥颈动脉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与中膜横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872,P<0.01);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吸光度值与中膜横截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954,P<0.01)。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存在明显的重构,其特点为中膜肥厚、平滑肌细胞肥大、凋亡减少及胶原、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的过度沉积。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蜂胶乔松素对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3/10在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省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出生1h内新生儿脐带,患者知情同意。②实验分组及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脂多糖损伤模型(以10mg/L的脂多糖培养液培养细胞12h),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加等量D-Hank’s液)、脂多糖组(10mg/L)、乔松素组(加10mg/L脂多糖预孵育12h后,按50,100,200mg/L分别加入乔松素),各组设8个复孔,共同孵育24h。③实验评估: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观察乔松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血管假血友病因子的含量,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①细胞形态:空白对照组细胞紧密贴壁,呈铺路石状生长。脂多糖组可见多数细胞呈圆形;乔松素组见上述细胞较脂多糖组明显减少。②乔松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凋亡及血管假血友病因子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组能明显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P<0.01),不同浓度乔松素组可改善内皮细胞形态,组织活性明显升高(P<0.05),同时抑制内皮细胞血管假血友病因子的释放(P<0.05),使脂多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乔松素能增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抑制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可能的内皮细胞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量的影响,从脑出血损伤区微血管系统重建的角度,探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3/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补阳还五汤全方(黄芪,当归,赤芍,红花,川芎,地龙,桃仁按20∶3∶3∶3∶2∶3∶3的比例);补阳还五汤益气成分(黄芪按上述比例);补阳还五汤活血成分(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按3∶3∶3∶2∶3∶3的比例)。用蒸馏水两次水煎,分别浓缩为1.54,0.81和0.73g/mL。实验分组:1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组、益气组、活血组。正常对照组5只大鼠,其余每组30只,再随机分为术后灌胃2,4,7,14,21,28d6个观察时间点,各个时间点5只大鼠。实验干预:造模:采用立体定位技术将胶原酶Ⅶ注入大鼠大脑右苍白球制成脑出血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注入2μL生理盐水,其余手术过程相同。给药:正常对照组:普通饲养,自由饮水;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术后予蒸馏水灌胃2次/d,2mL/次;益气活血组、益气组、活血组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全方、补阳还五汤益气成分、补阳还五汤活血成分30.80,16.20,14.60g/(kg·d)(按体表面积计算为临床70kg成人剂量的3倍)灌胃,2次/d,2mL/次。各组大鼠分别于灌胃2,4,7,14,21,28d麻醉下取脑,制备切片;正常组动物于28d处死。实验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灌胃不同时间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阳性微血管数。结果:15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组、假手术组皮质偶见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②模型组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呈双峰表达,4d为最高峰,至14~21d再有小高峰出现。③益气活血组给药4d时,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为表达低谷,低于模型组(P<0.01)、益气组和活血组(P<0.05);在中后期,益气活血组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高峰为7~14d,较模型组提前出现,21d后与模型组比,各治疗组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已表达极少(P<0.01);益气活血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7d后一直呈高水平维持,高于其他各组(P<0.05),28d后开始逐渐下降。④模型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造模后4d达最高峰(P<0.01),两周后几乎无表达。益气活血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峰推迟至7d出现(P<0.05),之后逐渐下降。结论:益气活血中药可通过调节脑出血后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改善出血后脑组织的微环境,有利于微血管系统重建,促进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98.
目的:血液透析患者大多存在卡尼汀尤其是游离卡尼汀的缺乏,透析后补充左旋卡尼汀能够减轻、减少并发症及住院率。观察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对肾移植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9/2006-09于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30例,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旋卡尼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每次透析结束后,左旋卡尼汀组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20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药8周。用药前及用药8周时分别应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由8个方面组成,每项都以0 ̄100分计,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同时记录透析相关症状及实验室参数,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用药前相比,用药8周后左旋卡尼汀组SF-36总体评分增加了(18.29±12.71)分,对照组总评分减少了(6.40±16.39)分。与对照组相比,左旋卡尼汀组总评分及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 ̄0.01)。②与对照组相比,左旋卡尼汀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不仅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而且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
上海市0~6岁小儿佝偻病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上海市小儿佝偻病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春季以整群和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上海市部分城区0~6岁小儿821名,采取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小儿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户外活动、营养状况、既往疾病史及母亲的妊娠情况等。佝偻病的诊断以199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为诊断标准。结果:取得完整有效资料769名,其中男童396名,女童373名;集居儿童456名,散居儿童313名。①小儿佝偻病患病率为17.3%(133/769),其中男童患病率为17.4%、女童为17.2%。②佝偻病与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的患病率为13.0%、混合喂养的患病率为17.5%、人工喂养的患病率为25.2%)、鱼肝油添加(按时添加维生素D的患病率为13.5%、偶加或未加维生素D的患病率为32.5%)、居住环境(居住在市区的患病率为23.6%、居住在郊区的患病率为10.6%;集居儿童患病率为13.8%、散居儿童患病率为22.4%)、户外活动时间(经常户外活动的患病率为12.9%、偶尔户外活动的患病率为31.8%)、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为26.9%、无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为12.9%)、母孕期缺钙(母孕期有缺钙的患病率为33.2%、无缺钙的患病率为12.0%)等因素有关(P<0.01)。结论:上海市小儿佝偻病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影响因素与城市环境污染、母乳喂养减少、年轻父母科学育儿知识缺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0.
A substudy of a phase I/II,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 of therapeutic vaccination on hepatitis B e antigen-negati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treated efficiently with analogues.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 2 arms, one receiving a hepatitis B virus (HBV) envelope DNA vaccine, and one without vaccination. At baseline, HBV-specific interferon (IFN)-γ–producing T cells were detected in both groups after in vitro expansion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Vaccine-specific responses remained stable in the vaccine group, wherea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HBV-specific IFN-γ–producing T cells decreased over time. The vaccine-specific cytokine-producing T cells were mostly polyfunctional CD4+ T cells, and the proportion of triple cytokine-producer T cells was boosted after DNA injections. However, these T-cell responses did not impact on HBV reactivation after stopping analogue treatment. Importantly, before cessation of treatment 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titer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NA or HBsAg clearance. Therapeutic vaccination in CHB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suppression of HBV replication led to the persistence of T-cell responses, but further improvements should be searched for to control infection after treatment discontin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