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20篇 |
免费 | 598篇 |
国内免费 | 63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9篇 |
儿科学 | 102篇 |
妇产科学 | 80篇 |
基础医学 | 1017篇 |
口腔科学 | 193篇 |
临床医学 | 1489篇 |
内科学 | 1685篇 |
皮肤病学 | 66篇 |
神经病学 | 303篇 |
特种医学 | 53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854篇 |
综合类 | 2924篇 |
一般理论 | 6篇 |
预防医学 | 2600篇 |
眼科学 | 822篇 |
药学 | 74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601篇 |
肿瘤学 | 5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49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1581篇 |
2010年 | 767篇 |
2009年 | 483篇 |
2008年 | 476篇 |
2007年 | 378篇 |
2006年 | 396篇 |
2005年 | 548篇 |
2004年 | 2017篇 |
2003年 | 1742篇 |
2002年 | 1279篇 |
2001年 | 861篇 |
2000年 | 476篇 |
1999年 | 576篇 |
1998年 | 385篇 |
1997年 | 376篇 |
1996年 | 196篇 |
1995年 | 153篇 |
1994年 | 161篇 |
1993年 | 192篇 |
1992年 | 164篇 |
1991年 | 110篇 |
1990年 | 101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5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5篇 |
1971年 | 4篇 |
1969年 | 3篇 |
1968年 | 3篇 |
1967年 | 4篇 |
1966年 | 6篇 |
196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早期腭裂修复术后瘘的发生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婴儿期腭裂手术后瘘发生的规律。方法 对1995年7月~2001年9月期间施行的2~12个月龄的531例腭裂修复术后瘘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腭裂术后瘘发生率为4.9%,双侧完全性腭裂术后瘘发生率(7.8%),明显高于不完全性腭裂(4.4%),单侧完全性腭裂(4.3%,P<0.01),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瘘发生率与年龄,及本组所采用的不同术式无关(P>0.05);其中硬腭部瘘占完全性腭裂术后瘘率70%,较其它部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婴儿期腭裂手术并不会增加瘘发生率,对于双侧完全性腭裂,推荐做术前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92.
Association of Muscle Weakness With Post‐Fracture Mortality in Older Men and Women: A 25‐Year Prospective Study 下载免费PDF全文
Hanh M Pham Sing C Nguyen Thao P Ho‐Le Jacqueline R Center John A Eisman Tuan V Nguyen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2017,32(4):698-707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creases the risk of premature mortality. Muscle weakness is associated with both increased fracture risk and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However, the role of muscle strength in post‐fracture mortality is not well understoo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hange of muscle strength measured at quadriceps (QS) before and after fracture and def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cle strength and post‐fracture mortality. The study involved 889 women and 295 men (who were participating in the Dubbo Osteoporosis Study) who had at least one low‐trauma fracture (ascertained from X‐ray reports) after the age of 50 years.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11 years (range 1 to 24). To determine the change in muscle strength before and after a fracture, we selected a subset of 344 women and 99 men who had had at least two muscle strength measurements before the fracture event and a subset of 407 women and 105 men who had had at least two measurements after the fractur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366 (41.2%) women and 150 (50.9%) men died. The annual rate of decrease in height‐adjusted muscle strength before fracture was 0.27 kg/m (1.85%) in women and 0.40 kg/m (1.79%) in men. Strength loss after fractur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fracture. In women, after adjusting for baseline age and BMD, each SD (5 kg/m) lower height‐adjusted pre‐ and post‐fracture quadriceps strength was associated with a 27% (hazard ratio [HR] = 1.2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7, 1.50) and 18% (HR = 1.18; 95% CI 1.01, 1.38) increase in post‐fracture mortality risk, respectively. Similarly, in men, each SD (5 kg/m) lower height‐adjusted pre‐ and post‐fracture QS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before fracture (HR = 1.33; 95% CI 1.09, 1.63) and after fracture (HR = 1.43; 95% CI 1.16, 1.78). Muscle weakness accounted for 15% (95% CI 0.05, 0.24) of premature deaths after fracture in women and 23% (95% CI 0.11, 0.35) in me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older individuals, lower muscle strength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ost‐fracture mortality. © 2017 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93.
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全军烧伤中心 《中华烧伤杂志》2008,24(Z1)
北京军区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是一家开展床位1300张的三级甲等医院,拥有1个国家医院运行机制研究基地、3个全军专科中心,其中全军烧伤中心为医院首家成立者.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sA)及他克莫司(FK506)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CsA及FK506对QGY鄄7701、QGY鄄7703、SMMC鄄7721和BEL鄄7402等4株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还应用Hoechst33258荧光染料涂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药组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随着作用时间延长,10μM的CsA对4株肝癌细胞均呈现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P<0.01),而0.5μM的FK506与对照组相比,其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荧光显微镜下CsA用药组肝癌细胞呈现凋亡改变;而FK506用药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免疫抑制剂CsA非但未促进体外肝癌细胞生长,相反呈明显的抑制效应。FK506尽管未呈现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也未显示有生长促进作用。CsA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5.
随着治疗的改进,艾滋病病人的生存期延长,而与HIV感染相关并发症也增加。由于慢性病毒感染、各种交叉感染、药物作用和免疫抑制等因素,心血管并发症见于多数HIV感染者,其中最常见的有扩张性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疾病、肺动脉高压与HIV相关恶性肿瘤的心脏浸润。为及时发现并及时诊断和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放射科医生要熟悉AIDS心血管并发症的病理基础,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骨质疏松症(OP)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MHD患者150例,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骨密度,并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MHD患者OP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50例MHD患者中,发生OP 61例,发生率为40.67%;MHD患者OP与非OP性别、年龄、BMI、透析龄、透析治疗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BMI小、透析龄长、低通量透析是MHD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MHD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为性别、年龄、BMI、透析龄、透析治疗方式,临床可依据其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OP发生率。 相似文献
97.
用认识论的观点论述现代科学技术,以及肝脏解剖和肝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在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回顾了已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今后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8.
目的:通过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胶原酶,观察其对脊髓及周围组织的损伤作用。方法:把40只兔分成A、B、C、D、E5组,分别在鞘内注射0.3mL的生理盐水和24、50、100、250U的胶原酶,通过形态学、脊髓诱发电位和组织病理学的检查以观察胶原酶对上述组织的损伤。结果:鞘内注射胶原酶的4组兔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瘫痪,没有瘫痪的兔其SCEP也有改变,病检发现脊髓、神经根和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胶原酶剂量越大,损伤越重。结论:胶原酶鞘内注射对兔脊髓及其周围组织有严重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9.
血清锌、钙、锰含量对矮小儿童身高、骨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锌、钙、锰含量对儿童身高、骨龄的影响。方法:用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30例矮小儿童血清锌、钙、锰含量,同30例正常健康儿童比较。并进行锌、钙、锰与身高、骨龄相关分析。结果:矮小儿童血清锌、钙、锰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血清锌、钙、锰与身高呈明显正相关(P<0.01),血清锌、锰与骨龄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血清钙与骨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锌、钙、锰与儿童身高增长,骨龄成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
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FⅦ:C、FⅧ:C、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凝血因子Ⅶ、Ⅷ、Ⅱ、Ⅰ的活性,研究其在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凝血活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发色底物法及凝血酶时间法测定了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血浆FⅦC、FⅧC、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相对活性.结果AMI病人血浆FⅦC为98.3%±36.7%,与青年组的104.0%±29.4%和老年组的114.9%±23.6%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而AIS病人为152.9%±30.3%,较青年组和老年组显著升高(P值均<0.001).AMI病人血浆FⅧC为234.2%±57.9%,明显高出青年组的101.2%±32.6%和老年组的116.4%±35.7%(P值均<0.001).但AIS病人FⅧC±为85.5%±32.6%,低于老年组(P<0.05).AMI和AIS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分别为130.2%±¨.7%和128.0%±29.4%,高于青年组的108.0%±7.7%(P<0.001和0.01)和老年组的106.1%±19.4%(P值均<0.001).AMI和AIS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分别为207.2%±53.0%和174.3%±28.5%,二者均显著高于正常青年组的103.3%±¨.6%(P值均<0.001)和老年组的143.8%±16.8%(P<0.001和0.01).结论AMI病人FⅧC增高,AIS病人FⅧC增高;二者血浆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活性均高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