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9篇
  免费   1139篇
  国内免费   592篇
耳鼻咽喉   49篇
儿科学   146篇
妇产科学   96篇
基础医学   1254篇
口腔科学   165篇
临床医学   1487篇
内科学   1648篇
皮肤病学   137篇
神经病学   533篇
特种医学   4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991篇
综合类   172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867篇
眼科学   269篇
药学   1018篇
  9篇
中国医学   709篇
肿瘤学   634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575篇
  2021年   763篇
  2020年   525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401篇
  2017年   382篇
  2016年   350篇
  2015年   552篇
  2014年   649篇
  2013年   671篇
  2012年   966篇
  2011年   938篇
  2010年   607篇
  2009年   525篇
  2008年   613篇
  2007年   558篇
  2006年   533篇
  2005年   396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鱼腥草注射液致类过敏反应的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鱼腥草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特点、致类过敏反应的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脂(吐温80)组,去吐温80鱼腥草注射液组,含0.5%吐温80鱼腥草注射液组。对照组动物静脉注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3组动物分别静脉注射相应的受试物;各组均注射1次。注射后即刻开始至给药后30min内,观察动物出现类似过敏反应的症状;于注射前及注射后10,30 min分别测定动物血压及呼吸频率,并经股静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组织胺(HIS)、总补体活性(CH50)以及末端补体复合物(C5b-9)含量。结果:0.5%吐温80组及含0.5%吐温80鱼腥草注射液组的所有动物于给药后2~5 min开始出现类似过敏反应的症状,表现为耳部和口鼻皮肤红肿、挠头挠耳、甩头、恶心、添舌、烦躁不安等症状,动物步态不稳,有的动物静卧、排尿、排便,伴紫绀、呼吸加快、血压降低等,2组的阳性反应率均为100%。对照组及去吐温80鱼腥草注射液组的所有动物在注射后均未出现上述行为、皮肤、呼吸、血压等改变,阳性反应率均为0%。给药后10 min,0.5%吐温80组的CH50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5b-9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给药后30 min,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给药10 min及30 min,各组组胺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犬静脉注射0.5%吐温80和含0.5%吐温80鱼腥草注射液后,均出现强烈的类过敏反应,而去吐温80鱼腥草注射液则不诱导类过敏反应,表明鱼腥草注射液的过敏反应与其助溶剂吐温80有关。吐温80的类过敏反应与补体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2.
黄芩中黄芩苷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黄芩中黄芩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选取温浸法、煎煮法、加碱温浸法中较佳方法,考察粒度、次数、提取时间和次数、分离方式等因素对黄芩苷收率的影响。结果煎煮法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煎煮法提取黄芩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40目,煎煮2次,物料比1∶10和1∶5,时间60min和30min,双层滤布过滤再离心分离,70℃保温60min,酸沉静置3h抽滤,50%乙醇洗涤2次,干燥得黄芩苷产品。黄芩苷收率可达13.67%,其含量为85.7%,黄芩苷在pH3.98低温水浴液中性质较稳定。结论该实验结果为大规模提取生产黄芩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黄疸患者117例作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茵栀黄口服液组)、B组(蓝光照射治疗组)及C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均为39例,观察1周后各组患儿的胆红素降低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自第2天至1周后其患儿胆红素水平及总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茵栀黄口服液组及蓝光照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单纯蓝光照射治疗组的胆红素水平稍低于茵栀黄口服液组,两组间整体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较好,相关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以关幼波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疗效。方法选取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2组均以常规护肝治疗为基础,观察组给予关幼波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对照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6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IV-C)和层粘连蛋白(LN)、无创肝纤维模型S指数及肝纤维化指数(Fibro Index)值变化,综合评价疾病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肝功能、PLT、肝纤维化四项、证候积分、S指数及Fibro Index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除PLT外,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有助延缓肝纤维化进程,且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中药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亟需开展。然而,关于如何开展相关研究,具体操作步骤尚无标准可循,故此,急需建立一种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和方法以指导实践。笔者根据课题组前期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提出在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几点看法,包括明确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内容,确定评价工作的流程,制定安全性评估项目清单,并提出三级风险分类控制,最终探索性的形成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该评价模式根据前期研究基础,通过项目清单评估的方式对中成药目标品种进行风险分级,并分别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品种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使药品从高风险级别降到低风险级别,最后进入五步骤循环无端的常态化风险管理,即广泛收集风险信号,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风险进行识别,以过程质量控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风险最小化措施的风险管理,再次应用于临床进行后效评估。希望该文提出的评价模式和方法能够为将来开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石斛爽目软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石斛爽目软胶囊中的石斛、白芍及柴胡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结果在TLC中能检出石斛碱、芍药苷及柴胡皂苷,芍药苷在0.597~5.629μg(r=0.9995)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25%,RSD为1.89%。结论 TLC法和HPLC法可快速、准确地对石斛爽目软胶囊中的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7.
Although silicon dioxide (SiO2), silver (Ag) and iron oxide (Fe2O3) nanoparticles are widely used in diverse applications from food to biomedicine, in vivo toxicities of these nanoparticles exposed via the oral route remain highly controversial. To examine the systemic toxicity of these nanoparticles, well‐dispersed nanoparticles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to Sprague–Dawley rats daily over a 13‐week perio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n acute toxicity and a 14‐day repeated toxicity study, 975.9, 1030.5 and 1000 mg kg–1 were selected as the highest dose of the SiO2, Ag and Fe2O3 nanoparticles, respectively, for the 13‐week repeated oral toxicity study. The SiO2 and Fe2O3 nanoparticles did not induce dose‐related changes in a number of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systemic toxicity up to 975.9 and 1000 mg kg–1,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Ag nanoparticles resulted in increases in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calcium as well as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in liver and kidney, raising the possibility of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 induced by the Ag nanoparticles. Compared with the SiO2 and Fe2O3 nanoparticles showing no systemic distribution in all tissues tested, the Ag concentration in sampled blood and organs in the Ag nanoparticle‐treated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a positive and/or dose‐related trend, meaning that the systemic toxicity of the Ag nanoparticles, including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 might be explained by extensive systemic distribution of Ag originating from the Ag nanoparticles. Our curr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further study is required to identify that Ag detected outside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ere indeed a nanoparticle form or ionized form.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微乳止痒及抗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磷酸组织胺诱发豚鼠局部瘙痒、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皮肤瘙痒及对二硝基氯苯丙(DNCB)酮溶液诱发小鼠迟发超敏反应的实验动物模型,以不同浓度的蛇床子素微乳局部外用,观察其对磷酸组织胺、4-AP致痒反应的影响和对DNCB丙酮溶液诱发迟发超敏反应的影响。结果:蛇床子素微乳局部外用可显著提高磷酸组织胺对豚鼠的致痒阈;显著抑制由4-AP所引起的小鼠皮肤瘙痒反应;显著抑制DNCB诱发的小鼠迟发超敏反应。结论:蛇床子素微乳局部外用具有良好的止痒作用和抗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多中心、精细化的临床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丹蒌方干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和健康人的临床生化指标,探究其临床生化基础。[方法]从全国7家临床研究中心共入组受试者82例,脱失4例,最终入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3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丹蒌片治疗,健康人40例不予干预。分别检测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代谢、黏附分子、炎症介质、金属蛋白酶、同型半胱氨酸和凝血功能共7类28项指标,冠心病患者分别检测0、8、12周水平,健康人检测第0周水平。[结果]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相关性较大,通过丹蒌方的治疗可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损伤情况。[结论]丹蒌方干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机制与调节内皮损伤、脂质代谢、炎症因子、凝血功能、金属蛋白酶有关,可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黄芪糖蛋白对大鼠T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方法:无菌制备大鼠脾脏悬浮细胞,分离淋巴细胞,接种后加入黄芪糖蛋白共培养,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和T细胞亚群分布。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黄芪糖蛋白显著抑制了T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流式检测结果显示黄芪糖蛋白显著降低了T细胞中CD3+CD28+、CD3+CD278+细胞的比例(P0.01)。结论:黄芪糖蛋白可有效抑制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且主要通过抑制CD278在T细胞表面表达来阻止T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