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0 引言 甲型肝炎病毒 (HAV)是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原之一 ,目前已有多种用于接触前预防的甲肝疫苗 ;但对于接触后预防或短期到 HAV高流行区的旅游者的预防 ,则多采用免疫球蛋白作被动免疫 .在接触后 (14d内 )和潜伏期早期 ,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甲肝的有效率达 85 %左右 .血源性免疫球蛋白虽然效价高 ,应用效果好 ,但可能被血源病原体污染 .因此基因工程人源抗体有望成为接触后预防的首选制剂 .我们从人源噬菌体抗体组合文库中筛选到一株甲肝特异性抗体 [1 ]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溶性表达载体 ,并获得可溶性表达 ,为该抗体的进一步研究打… 相似文献
23.
目的:认识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及干预措施,从而为临床工作及妊娠妇女卫生保健提供指导。资料来源:检索PubMed数据库1980-01/2007-04与产后抑郁症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postpartum depression,interference factor",限定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以中文在CNKI数据库进行相关检索。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与产后抑郁症发生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文献及非身心因素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文献。对剩余文献查找全文。资料提练:共收集到120篇关于产后抑郁症的文献,符合纳入标准34篇,排除涉及产后抑郁症实验室研究数据中包括神经递质及激素水平测定的文献86篇。资料综合: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因素有:①生物学因素:包括内分泌、遗传、产科因素;②心理因素:成长经历的影响、人格特征、个人心理防御方式、病理心理机制的形成;③社会性因素:家庭类型因素、经济收入因素、年龄及受教育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不良生活事件。产后抑郁症的干预措施有:①加强产妇卫生保健;②进行心理干预;③导乐分娩;④产后家庭随防。结论:针对产后抑郁症发生原因及特点,采取必要措施是可以有效预防及控制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24.
目的:采用1∶2频数匹配,病例-对照设计,分析上海市农村社区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①于2003年和2005年,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奉贤区光明镇和钱桥镇40~85岁常住人口共计10582人,合并建立卒中队列研究人群。选择其中19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根据其年龄、性别分布情况,以1∶2的比例从上述同一人群中选取398例非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应用自行设计统一的调查表格进行基线调查,并接受无创性的脑血管功能检测。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卒中常见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史等),当场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水平,计算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积分,分值0~100分,分值越低,脑血管功能异常越严重。③率或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单因素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优势比(OR),多因素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积分异常的均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2.90(1.98,4.23),2.08(1.16,3.74),3.40(1.53,7.62),1.58(1.05,2.39),6.16(2.97,13.01),1.51(1.02,2.23),0.48(0.27,0.86),2.44(1.69,3.51),P<0.05~0.01]。②多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Exp(B)分别为8.840,1.777,1.833,P<0.01),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积分异常与2型糖尿病有关(Exp(B)为1.010,P<0.05)。结论: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骨龄的评价方法,运动对骨龄的作用及影响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资讯、CNKI数据库及手工检索1989-01/2007-02期间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骨龄","运动","体育锻炼","青少年";英文检索词有"skeletal age","movement","physical training","bone age"。资料选择:共收集到相关文献397篇,阅读全部文章的文题和大部分文章的摘要。选择文献所述内容与运动对骨龄的作用及影响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得到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129篇,排除268篇。选择其中32篇进行分析,英文17篇,中文15篇。资料综合: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G-P图谱法和TW2计分法评价骨龄,但这两种方法都不完全适合中国儿童青少年。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在TW2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中国人的骨发育等级标准——CHN计分法。2006年,张绍岩等参照TW3方法,以百分位数法分别制订了TW3-C RUS、TW3-C腕骨、RUS-CHN骨龄标准,称为《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中华05》,在这种评价法中,虽然考虑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但其调查对象均为城市汉族正常青少儿,然而,诸多因素如种族、遗传、性别、疾病、营养、体育锻炼、情绪波动、生活习惯等,均可影响全身发育和内分泌器官机能,从而影响骨骼发育。此外,地理环境不同,居民饮食结构、质量及生活习惯等亦不同,进而会引起各地区人群发育的差异。结论:由于骨的发育会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还互相影响、互相干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诸多因素对骨龄评价的影响;同时,由于骨龄标准的时限性,一般认为骨龄标准最好每10~15年修正一次;并制定本地区、本民族人群的骨龄标准。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能反应自身免疫特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6-03/12在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2~4个月龄NOD.scid小鼠20只,体质量17~22g,雌雄各半;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科提供,患者知情同意);骨关节炎滑膜及正常软骨(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提供,患者及供者知情同意)。②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2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和骨关节炎滑膜组,雌雄不限,每组10只。③实验过程:每组小鼠背部皮下植入的正常软骨组织,随后将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和骨关节炎滑膜植入软骨之上。④造模10周后麻醉下处死小鼠,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移植物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进行组织学积分。结果:①模型鼠一般情况:实验期间NOD.scid小鼠无手摸皮骨感、活动度差、毛稀疏等典型移植物抗宿主疾病表现,模型鼠在SPF环境下10周存活率100%。②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放射含量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明显高于骨关节炎组[(0.80±0.06),(0.70±0.03)μg/L,t=4.466,P<0.001]。③组织病理学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骨关节炎滑膜组只见少量的滑膜细胞增生和炎症细胞,移植的滑膜组织主要被纤维组织形成的条索状物代替,无明显地软骨被侵蚀破坏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可明显见到大量的滑膜细胞增生和生化中心形成,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间质变为疏松,变为境界不清晰的颗粒状或块状无结构强嗜酸性红染物质;软骨边缘被滑膜组织侵蚀破坏明显;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滑膜增生、软骨侵蚀和软骨降解积分均高于骨关节炎滑膜组(P<0.04)。结论:在NOD.scid体内可成功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低氧及运动对大鼠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生化省重点实验室进行。随机选择34只喜好运动,能在跑台上自觉跑步的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氧安静组、常氧运动组、低氧安静组、低氧运动组4组,常氧运动组在常氧状态下(氧的体积分数是0.209)进行25m/min的跑台训练,低氧运动组大鼠常压低氧环境(氧的体积分数是0.154,相当于2500m高度)下进行20m/min的跑台训练,训练时间均为1h/d,6d/周,持续4周。常氧安静组和低氧安静组分别在常氧和低氧环境中4周,不运动。4周后大鼠禁食12h,腹主动脉取血,采用德国Bayer公司的ADVIA12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计数。结果:3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中性粒细胞计数:低氧安静组和低氧运动组低于常氧运动组[(0.15±0.05)×103,(0.14±0.10)×103,(0.35±0.39)×103L-1,P<0.05,0.01]。③单核细胞计数:低氧安静组和低氧运动组低于常氧安静组[(0.48±0.32)×103,(0.53±0.30)×103,(1.08±0.53)×103L-1,P<0.05,0.01]。④嗜酸细胞计数:常氧运动组、低氧安静组和低氧运动组低于常氧安静组[(0.008±0.009)×103,(0.007±0.008)×103,(0.013±0.009)×103,(0.047±0.029)×103L-1,P<0.01]。⑤嗜碱细胞计数:低氧安静组和低氧运动组低于常氧运动组[(0.007±0.005)×103,(0.006±0.005)×103,(0.018±0.015)×103L-1,P<0.05]。结论:长期的低氧适应能显著性降低运动大鼠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并显著性降低安静大鼠的单核细胞及嗜酸细胞数,造成机体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应用人表皮干细胞和猪脱细胞真皮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2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烧伤研究所完成。①取环状切除后幼儿包皮(家属知情同意)用中性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混合消化液消化,收集细胞,接种在已包被Ⅳ型胶原的培养皿中,快速黏附,保留快速黏附细胞继续培养,培养体系为低钙高糖DMEM培养基,待融和状态时,再次消化,离心收集细胞,再次经过Ⅳ型胶原快速黏附,保留黏附细胞,培养20d左右,用作构建表皮干细胞并进行细胞鉴定。②将第2代细胞接种于铺好Ⅳ型胶原的猪无细胞真皮上,每3天换液。10d后将其转移至不锈钢网架上,行气液界面培养5d左右,构建复合皮。③取SD大鼠20只,随机分2组。于动物背部尾侧正中作2.5cm×2.5cm的全层皮肤至肌筋膜的切除。实验组10只创面覆盖表皮干细胞构建的复合皮移植物,对照组10只覆盖无细胞真皮移植物。④移植后7,10,14,21和35d,两组动物均活检取材,进行创面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鉴定等。结果: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扩增及鉴定:在扩增的细胞拟接种于无细胞真皮前,进行角蛋白19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以流式细胞术进行α6、CD71鉴定。经胶原Ⅳ黏附的细胞培养后形成较大集落,拟接种的种子细胞中α6briCD71dim细胞占总细胞的(39±7)%;鼠抗人角蛋白19阳性细胞率为(53±6)%。②组织工程皮肤的建立结果:表皮干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上1d后,细胞便贴壁并开始生长增殖,8d左右透过间隙见无细胞真皮上表皮干细胞渐增殖融合成片;2周时无细胞真皮表面可见菲薄皮片状生长的细胞膜片物。复合皮组织学检查可见无细胞真皮表面覆盖多层融合的表皮层细胞,无细胞真皮内细胞成分去除完全。③创面愈合情况:术后2周,实验组移植物成活,创面上已上皮化,移植物柔软,而对照组无细胞真皮表面未上皮化,较干燥,色暗、触之较硬,两组创面均未见明显收缩。4周,实验组创面愈合,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对照组无细胞真皮干燥脱落而创面暴露,创面收缩明显,创面边缘因自体表皮细胞爬行而缩小创面。④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实验组2周时创面已全部上皮化,但细胞分层少;3,4周表皮层分化良好,多层结构,真皮纤维内见成纤维细胞长入,见少许炎症细胞,大鼠自体正常皮肤见毛囊及毛发结构。对照组2周创面尚未上皮化,无细胞真皮干燥变性,3,4周后创面仍未愈合,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实验组愈合创面抗人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型抗原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证明新生表皮由移植的人表皮细胞形成。而对照组阴性。实验组愈合创面广谱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整个表皮层细胞胞浆染呈棕黄,为阳性反应。结论:利用体外纯化扩增的表皮干细胞及制备的猪脱细胞真皮可体外联合构建具有复层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该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修复动物全层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29.
樟叶胡椒中新木脂素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胡椒科胡椒属植物樟叶胡椒(Piper polysyphorum C. DC)中分离到六个新木脂素(neolignans)类化合物,经光谱(UV,IR,MS,1H-NMR,13C-NMR,2D-NMR,CD)分析及衍生物制备,确定Ⅱ为新化合物,即threo-△7-7-羟基-3,4,5,3′,5′-五甲氧基-8-O-4′-新木脂素,为一对对映体,命名为樟叶素(polysyphorin),Ⅰ,Ⅲ,Ⅳ为新的对映体,分別为(+)-virolongin,(+)-grandisin及(+)-lancifolin D.化合物Ⅴ为南藤素(wallichinine),Ⅵ为山蒟素D(hancinone D)。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结合实验及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实验证明化合物Ⅰ~Ⅴ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D,L-聚乳酸体外降解规律和降解产物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6/12在四川大学细胞相容性研究室完成。将D,L-聚乳酸膜在生理盐水中体外无菌降解120d。①计算失质量率:失质量率(%)(降解前本体的质量-降解后本体的质量)/降解前本体的质量×100%。②测定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用乌=氏黏度计外推法测降解后本体的特性黏度,特性黏度与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关系式为:η=2.21×104M0.77。③测定降解液的pH值。④乳酸标准曲线的制备:将乳酸稀释为0.16,0.08,0.048,0.032,0.016,0.008g/mL,于262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对乳酸质量浓度做标准曲线。⑤将不同降解时间的降解液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分为3组,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降解时间的未经稀释的降解液100μL和新鲜培养基100μL,阴性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100μL和培养基100μL,空白对照组加入培养基100μL,各组分别培养1,2,3,4,5,6d。采用MTT法测定内皮细胞的生长。结果:①失质量率:在最初2周内,失质量率增大较快。在20~70d失质量率变化不大。在80~120d失质量率快速增加。②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从开始降解到70d,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呈直线下降趋势,之后随时间延长而趋于平缓,且相对分子质量很小。③pH值:前30dpH值下降很快,从6.32降到4.56;在30~70dpH值反而有所上升,上升到5.39;之后急剧下降,在120d时达到2.29。④乳酸的质量浓度:随降解时间延长而增大,前20d达到5.8g/L,70d为16.7g/L,120d时达到24.4g/L。⑤不同降解时间的降解液作用下内皮细胞的生长情况:前70d的降解液对内皮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70d后的降解液明显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到120d时降解液使内皮细胞表现显著的细胞毒性,细胞出现凋亡。结论:D,L-聚乳酸膜降解后,70d前降解液促进内皮细胞生长,70d后至120d降解液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从抑制作用到细胞毒性逐渐增强。本实验表明D,L-聚乳酸的降解产物在局部积累达一定浓度后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微生态环境有极大的改变,将导致细胞毒性增强,甚至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