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47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65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67篇
内科学   248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06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07篇
  1篇
肿瘤学   4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29篇
  1975年   13篇
  1972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高选择性强效激动剂罗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PPARγ基因及内皮素1基因转录及翻译水平的影响,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7-03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MTT法得出罗格列酮浓度为5μmol/L时对细胞活性影响最小。②实验分为2组,罗格列酮干预组采用5μmol/L罗格列酮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③通过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定量检测2组PPARγ与内皮素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PARγ蛋白与内皮素1前体蛋白水平;然后对PPARγ及内皮素1的RT-PCR及Westernblot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罗格列酮干预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PARγmRNA和蛋白质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内皮素1 mRNA及内皮素1前体蛋白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②PPARγ与内皮素1 mRNA及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0.914,P=0.011;r=0.999,P=0.028)。结论:罗格列酮可以通过增加PPARγ的表达量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内皮素1及其前体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共同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白细胞介素1β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1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免疫研究室完成。以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为研究对象,给予白细胞介素1β(10μg/L)刺激,12,24,48,72h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双标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E-钙粘连素的表达;ELISA法测定培养细胞分泌的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结果:白细胞介素1β刺激48h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变为明显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刺激12h即可见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由64.80±2.19增加到83.23±2.71(P<0.05),E-钙粘连素的表达由81.77±1.27减少到64.50±1.31(P<0.05),随刺激时间延长上述变化越明显,72h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增加到170.53±3.94;E-钙粘连素表达减少到26.20±2.3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纤维连接蛋白含量随时间延长增加(P<0.05),白细胞介素1β刺激72h时纤维连接蛋白增加1倍。结论:白细胞介素1β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增加纤维连接蛋白的分泌。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成纤维细胞参与任何创伤的愈合。但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却能最终发展为骨组织。归纳总结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成骨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数据库1990-01/2006-12有关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成骨能力的文章,检索词“fibroblasts,osteogenes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4-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成纤维细胞、成骨”,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②有关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Meta分析、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1篇有关成纤维细胞及成骨能力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40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通过对成纤维细胞在骨折时电镜下超微结构分时段的观察,发现成纤维细胞具备成骨的条件,如提供钙化时所需的Ca2 、分泌胶原纤维和基质小泡;并能最终转化为骨组织。②通过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在诱导因素作用下可形成钙化结节。③通过对其诱导因素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必须在诱导因素作用下才能成骨。其影响因素为局部骨组织、应力、生长因子、上皮细胞、病理环境等。结论:从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来说,成纤维细胞具备有成骨的条件。同时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表现为成骨是在特殊环境下,有诱导因素的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和皮质醇联合应用可使患者发生高脂血症的风险升高,观察在此基础上应用硫唑嘌呤和霉酚酸酯对肾移植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1/2006-01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移植患者65例,患者均知情同意。①实验分组及方法:按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硫唑嘌呤组35例,霉酚酸酯组30例。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均以环孢素A和皮质醇为基础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免疫抑制方案始终为环孢素A 硫唑嘌呤 皮质醇或环孢素A 霉酚酸酯 皮质醇。②实验评估: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个月及12个月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6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检测血清肌酐水平。结果:6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术前患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是35.2%,至术后第3个月为62.7%,术后第6个月为52.3%,术后第12个月为39.3%。②术后1年中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3个月时霉酚酸酯组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硫唑嘌呤组(P<0.05),但在第6个月以后,两组间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1年的监测中,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皆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以环孢素和皮质激素为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中,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有明显的升高倾向,而这种升高倾向可能与长期服用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无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疼痛的关系,深化对其病变的认识。方法:于2005-02/12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及骨伤科研究所门诊和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为试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临床症状结合CT和/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同期选择成年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测定患者疼痛程度。结果:纳入患者43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试验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40±0.17),(0.19±0.06)μg/L;(131.78±32.06),(108.85±41.48)μg/L;(1.84±0.49),(1.14±0.40)μg/L,P<0.01]。②疼痛和白细胞介素6依存性不显著(P>0.05),疼痛和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呈数值依存性(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异常升高,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介绍近年来烧伤创面外用生物敷料的新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01/2007-03与生物敷料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检索词:“生物敷料、烧伤创面敷料”;同时检索PUBMED2004-01/2007-03与烧伤创面外用生物敷料相关文献,检索词:“biomaterial,burn wound dressing”,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烧伤创面外用生物、合成敷料的研究相关,以近2年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8篇相关文献,排除132篇内容陈旧或重复的文献,56篇符合纳入标准。有52篇检索到全文,选用其中的30篇作为本文参考文献,10篇涉及胶原敷料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12篇涉及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8篇涉及羊膜等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资料综合:通过对大量烧伤患者创面治疗的对照研究结果证明,目前胶原敷料、甲壳素、羊膜等生物敷料疗效确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但以上材料都有其缺点,胶原生物敷料稳定性较差和吸收渗液能力不强,其耐用性、生物相容性及制备的高成本限制了应用;羊膜质脆,用在关节区域创面易碎裂,不耐压,创面渗出多时易溶失。结论:生物敷料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目前没有一种敷料能够达到理想敷料的要求。复合敷料由多层组成,每层具有不同的特点,也许是解决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检测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①对象:收集2005-08/1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下的瘢痕标本4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8例、瘢痕疙瘩12例、正常瘢痕16例)和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和供皮者均知情同意)。②实验过程:标本用40g/L甲醛固定,行连续切片,厚4μm,应用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免疫组织染色法染色。③实验评估:观察α-促黑素细胞激素和白细胞介素8在上述标本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采用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率二者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判断结果。结果:①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正常皮肤中无相关性。结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且二者在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提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对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样本有无p53基因突变以及与瘢痕疙瘩发病的关系。方法:实验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两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中两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之间的对照。检测10份样本中p53基因外显子1~11的基因序列。结果:①经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所有被检测样本p53基因外显子1~10均未发现突变。②p53基因外显子11在所有的被检测样本中均发现突变,而且突变的位点及突变的类型均相同。其中119 bp,577 bp,604 bp,626 bp,627 bp,726 bp,727 bp,1148~1149 bp为点突变,440 bp为插入突变,397~400 bp,600 bp,602 bp,605~607 bp,609 bp为缺失突变。结论:瘢痕疙瘩家系样本p53基因突变提示p53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定量及显微观察三维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在构建组织工程骨时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2-07/2005-07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将兔的骨髓基质细胞,按一定量分置在培养板的各孔内,将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置入孔内共培养,采用MTT法和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骨髓基质细胞活性,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在β-磷酸三钙支架表面的微观形态。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前的细胞形态基本均匀一致。②接种后6d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材料表面可见较多细胞和细胞合成的丝状细胞外基质。③细胞接种后6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基本长满材料的表面,同时在孔隙中,也有大量细胞长入。④β-磷酸三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作用:培养第5天,β-磷酸三钙组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作用(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47±0.02,0.52±0.02,t=2.281,P<0.05)。⑤β-磷酸三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比较:在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培养5,7,9d,β-磷酸三钙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5.18±0.31,6.05±0.54;12.35±0.62,14.17±0.70;15.68±0.87,17.13±1.14,t=3.302,6.025,6.019,P<0.05)。结论:三维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