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47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75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55篇
内科学   244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05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54篇
药学   109篇
  1篇
肿瘤学   5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28篇
  1975年   13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慢性心力衰竭中胃肠系统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n failure,CHF)是多脏器受累的临床综合征,其中胃肠道系统的变化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心衰发生后,胃肠道低灌注,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从而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激活体内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 此过程可进一步引起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心肌细胞损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起心衰进展.国内外有研究发现,对心衰胃肠道发生的改变进行干预与治疗,对改善心衰症状,阻止心衰进展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和皮质醇联合应用可使患者发生高脂血症的风险升高,观察在此基础上应用硫唑嘌呤和霉酚酸酯对肾移植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1/2006-01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移植患者65例,患者均知情同意。①实验分组及方法:按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硫唑嘌呤组35例,霉酚酸酯组30例。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均以环孢素A和皮质醇为基础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免疫抑制方案始终为环孢素A 硫唑嘌呤 皮质醇或环孢素A 霉酚酸酯 皮质醇。②实验评估: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个月及12个月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6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检测血清肌酐水平。结果:6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术前患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是35.2%,至术后第3个月为62.7%,术后第6个月为52.3%,术后第12个月为39.3%。②术后1年中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3个月时霉酚酸酯组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硫唑嘌呤组(P<0.05),但在第6个月以后,两组间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1年的监测中,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皆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以环孢素和皮质激素为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中,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有明显的升高倾向,而这种升高倾向可能与长期服用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无关。  相似文献   
994.
白细胞介素1β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1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免疫研究室完成。以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为研究对象,给予白细胞介素1β(10μg/L)刺激,12,24,48,72h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双标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E-钙粘连素的表达;ELISA法测定培养细胞分泌的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结果:白细胞介素1β刺激48h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变为明显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刺激12h即可见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由64.80±2.19增加到83.23±2.71(P<0.05),E-钙粘连素的表达由81.77±1.27减少到64.50±1.31(P<0.05),随刺激时间延长上述变化越明显,72h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增加到170.53±3.94;E-钙粘连素表达减少到26.20±2.3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纤维连接蛋白含量随时间延长增加(P<0.05),白细胞介素1β刺激72h时纤维连接蛋白增加1倍。结论:白细胞介素1β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增加纤维连接蛋白的分泌。  相似文献   
995.
996.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a very unusual case of a patient with osteomyelitis of the condyle secondary to pericoronitis of an impacted third molar.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by removal of the impacted third molar, opening of the drainage, combined with systemic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for two weeks. This treatment option did not lead to any functional defects or facial asymmetry. The patient fully recovered and the disease did not recur.  相似文献   
997.

Introduction

Boerhaave’s syndrome represents the most lethal of all 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s. In 2009 a treatment algorithm was published based on current level 4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all septic patients should be treated surgically, early presentations without sepsis endoscopically and delayed presentations without sepsis conservatively. No provision was made for septic patients unfit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Using a case series, we demonstrate how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therapies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to manage such a cohort.

Methods

Between September 2008 and January 2010, five patients presented to Wishaw General Hospital with Boerhaave’s syndrome, all with an associated septic profile and none fit for surgery. They were managed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therapies including endoscopic placement of oesophageal stents, elimination of mediastinal/pleural contamination using video assisted thorascopic lavage, management of subsequent collections using sinus tract endoscopy and minilaparotomy with transhiatal endoscopic drainage, and closure of oesophagocutaneous fistulas using the Surgisis® (Cook Surgical, Bloomington, IN, US) anal fistula plug sited endoscopically with a rendezvous technique.

Results

Oesophageal re-epithelialisation and resolution of sepsis was achieved in all five cases on days 50, 50, 51, 59 and 103. Four patients are alive today. The fifth died on day 109 in hospital as a consequence of co-morbidity. Two patients required oesophageal dilatation for benign oesophageal strictures.

Conclusions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therapy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to achieve oesophageal re-epithelialisation and resolution of sepsis in patients unfit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It offers a feasibl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not accounted for in today’s literature and expands on currently described endoscopic therapies.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脑死亡状态下巴马小型猪肺水含量及肺组织常规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2在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及河南省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只,脑死亡组6只。对照组持续麻醉维持24h,不建立脑死亡模型,24h后撤除麻醉,动物苏醒后处死;脑死亡组6只,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判定脑死亡后通过呼吸、循环支持维持动物脑死亡状态24h,24h后撤除呼吸、循环支持,动物心肺死亡。维持脑死亡状态下巴马小型猪的生命体征达到脑死亡供体要求,即平均动脉压≥60mmHg(1mmHg=0.133kPa),血氧饱和度≥95%,血氧分压≥100mmHg,体温≥35℃,中心静脉压≤10~12mmHg,血流动力学稳定。观察脑死亡组动物脑死亡24h后肺组织肺水含量、肺脏常规组织形态(光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超微结构变化(电镜),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死亡组1只动物在脑死亡造模过程中因心肺死亡脱失。①两组动物肺水含量比较:脑死亡组肺水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83±0.00,0.76±0.02)g/g(P<0.05)]。②两组动物肺脏常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脑死亡组动物肺组织光镜下见肺间质弥漫性水肿,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有渗出液,局灶性肺不张,肺毛细血管充血;电镜下可见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存在排列紊乱、消失,微绒毛缺失,板层小体数量减少、脱颗粒,结构有破坏。对照组光镜及电镜下未见明显的损伤性变化。结论:脑死亡状态可导致肺水含量增加,肺组织出现损伤性改变,可能对移植后肺组织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介绍近年来烧伤创面外用生物敷料的新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01/2007-03与生物敷料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检索词:“生物敷料、烧伤创面敷料”;同时检索PUBMED2004-01/2007-03与烧伤创面外用生物敷料相关文献,检索词:“biomaterial,burn wound dressing”,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烧伤创面外用生物、合成敷料的研究相关,以近2年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8篇相关文献,排除132篇内容陈旧或重复的文献,56篇符合纳入标准。有52篇检索到全文,选用其中的30篇作为本文参考文献,10篇涉及胶原敷料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12篇涉及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8篇涉及羊膜等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资料综合:通过对大量烧伤患者创面治疗的对照研究结果证明,目前胶原敷料、甲壳素、羊膜等生物敷料疗效确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但以上材料都有其缺点,胶原生物敷料稳定性较差和吸收渗液能力不强,其耐用性、生物相容性及制备的高成本限制了应用;羊膜质脆,用在关节区域创面易碎裂,不耐压,创面渗出多时易溶失。结论:生物敷料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目前没有一种敷料能够达到理想敷料的要求。复合敷料由多层组成,每层具有不同的特点,也许是解决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检测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①对象:收集2005-08/1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下的瘢痕标本4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8例、瘢痕疙瘩12例、正常瘢痕16例)和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和供皮者均知情同意)。②实验过程:标本用40g/L甲醛固定,行连续切片,厚4μm,应用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免疫组织染色法染色。③实验评估:观察α-促黑素细胞激素和白细胞介素8在上述标本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采用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率二者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判断结果。结果:①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正常皮肤中无相关性。结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且二者在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提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对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