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704篇 |
免费 | 3621篇 |
国内免费 | 206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08篇 |
儿科学 | 438篇 |
妇产科学 | 369篇 |
基础医学 | 4013篇 |
口腔科学 | 693篇 |
临床医学 | 4431篇 |
内科学 | 4952篇 |
皮肤病学 | 368篇 |
神经病学 | 1580篇 |
特种医学 | 118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3672篇 |
综合类 | 5951篇 |
现状与发展 | 9篇 |
一般理论 | 12篇 |
预防医学 | 2517篇 |
眼科学 | 1122篇 |
药学 | 3362篇 |
61篇 | |
中国医学 | 2121篇 |
肿瘤学 | 32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604篇 |
2023年 | 857篇 |
2022年 | 1626篇 |
2021年 | 2044篇 |
2020年 | 1575篇 |
2019年 | 1327篇 |
2018年 | 1265篇 |
2017年 | 1162篇 |
2016年 | 1065篇 |
2015年 | 1625篇 |
2014年 | 2017篇 |
2013年 | 1856篇 |
2012年 | 2569篇 |
2011年 | 2785篇 |
2010年 | 1775篇 |
2009年 | 1525篇 |
2008年 | 1852篇 |
2007年 | 1783篇 |
2006年 | 1799篇 |
2005年 | 1489篇 |
2004年 | 1066篇 |
2003年 | 898篇 |
2002年 | 802篇 |
2001年 | 691篇 |
2000年 | 663篇 |
1999年 | 670篇 |
1998年 | 443篇 |
1997年 | 400篇 |
1996年 | 310篇 |
1995年 | 273篇 |
1994年 | 268篇 |
1993年 | 143篇 |
1992年 | 187篇 |
1991年 | 162篇 |
1990年 | 123篇 |
1989年 | 156篇 |
1988年 | 112篇 |
1987年 | 115篇 |
1986年 | 56篇 |
1985年 | 60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22篇 |
1978年 | 10篇 |
1975年 | 7篇 |
197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etrograde intrarenal stone surgery,RIRS)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RIRS的64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24例,女216例。年龄(46.2±12.8)岁。结石最大径(1.4±0.7)cm。肾下盏结石126例,非肾下盏结石514例。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196例,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肾结石118例,单侧肾结石236例,双肾结石90例。104例术前留置双J管。马蹄肾8例,孤立肾合并肾功能不全30例,盆腔异位肾合并旋转不良4例,先天性输尿管畸形6例,海绵肾2例。术前血红蛋白(133.2±5.6)g/L,血清肌酐(84.4±12.2)μmol/L。手术均采用全麻,患者取截石位。采用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软镜顺利进入肾盂后首先观察肾盂及各肾盏并寻及结石。使用200μm光纤碎石,钬激光功率为12~45 W(0.5~1.5 J/10~30 Hz),根据实际情况辅助取石网篮套取结石。术中检查各肾盂、肾盏,确保结石已完全粉末化(结石最大径<0.3 cm),留置双J管和尿管。手术均由同等资历的术者完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6±14.6)min。术后第1天复查血清肌酐(76.0±10.6)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6,P<0.05);血红蛋白(126.4±9.6)g/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P=0.064)。术后住院时间(4.8±1.5)d。术后3例(0.9%)发生严重并发症,分别为2例脓毒血症,1例包膜下血肿。术后3个月596例获得随访,其中552例达到结石清除标准,结石清除率(stone-free rate,SFR)为92.6%;余44例未达到结石清除标准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再次输尿管软镜手术或拔除双J管后观察。结石大小(χ^2=29.569,P<0.05)和位置(χ^2=44.949,P<0.05)是SFR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石大小不是影响SFR的独立危险因素(P=0.639),结石位置是影响SF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结论RIRS对于上尿路中小结石患者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但对于大结石及肾下盏结石的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肾下盏结石是影响RIRS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评价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全程管理方案的实践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36例神经源性膀胱行骶神经调节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将36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5例(2018年1~ 12月)和干预组21例(2019年1~12月)。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干预组实施全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骶神经调节二期手术转化率,两组患者一期术后3个月时膀胱功能管理效果、尿路感染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在骶神经调节二期手术转化率、平衡膀胱达标率、膀胱容量、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全程管理实现了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连续的全程化、个性化管理,协调多学科团队协作,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是一种有效的患者管理照护模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6mmHg(1 mmHg=0.133 kPa)气腹压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 方法第一阶段将60例心肺功能良好、年龄<75岁的非高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30例。A组气腹压力设定为14 mmHg,B组气腹压力设定6 mmHg,比较2组手术医师的手术视野满意度、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手术麻醉期不同时间点的气道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出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和气腹时间方面,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均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视野满意度(4.30±0.65)分优于B组(4.28±0.63)分、C组(4.42±0.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手术视野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T1、T2及T3的Paw及PETCO2与同组T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T1、T2及T3的Paw及PETCO2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6 mmHg低气腹压TEP手术用于部分高龄以及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以确切降低术中气道压及PETCO2,增加手术安全性及耐受性,虽轻度影响手术的操作视野及空间,但并不影响手术的顺利完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出院时间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5.
背景:目前临床对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报道较多,随访着重在皮瓣的成活、外形质地、手指屈伸活动等方面,缺少对感觉恢复的系统测定。目的:观察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采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22例,其中6例采用皮瓣内的掌背神经和指固有神经缝合。术后1、3、6、9、12、18、24个月随访患者深压痛觉、单丝触觉、两点辨别觉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止血带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4.5±0.3)个月。术后1个月22例患者深压痛觉均恢复;末次随访感觉恢复评价达S3:3例,S2:18例,S1:1例,末次随访两点辨别觉测定均大于20mm。随访患者中最长一例随访30个月,末次随访感觉测定S3,两点辨别觉测定大于20mm。该例患者感觉恢复在术后18个月以后基本无变化。结论: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深压痛觉在术后1个月就能恢复;感觉恢复能达到S3,达S3+困难;无法恢复两点辨别觉。对一些特殊行业、对指掌侧感觉要求较高的手指掌侧缺损患者慎重应用。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Xuxiao Chen Ao Huang Yupeng Wang Feiyu Chen Bo Hu Xin Zhang Yunfan Sun Jian Wang Jianwen Cheng Pengxiang Wang Yuan Ji Shuangjian Qiu Jia Fan Jian Zhou Xinrong Yang 《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21,11(5):2044
BRCA1-associated protein 1 (BAP1) or its mutants have been known to play critical regulatory roles in tumor biology, yet their rol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remains largely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detected the mutations of all the exons of BAP1 in 105 HCC patients using Sanger sequencing, and found eight somatic mutations in 6 (5.71%) patients. We also found that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BAP1 were markedly downregulated in HCC versus the adjacent non-tumor tissues. Wild-type BAP1 but not mutant BAP1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HCC cell proliferation, invasion,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in vitro, and tumo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in vivo. Mechanistically, BAP1 complexed with PTEN and stabilized PTEN via deubiquitination and, furthermore, negatively regulated HCC cell EMT by deactivating the AKT/GSK-3β/Snail pathway. However, those tumor-inhibitory effects of BAP1 were abolished by inactivating mutations. Clinically, low BAP1 expres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aggressive tumor phenotypes, which also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poore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and overall survival after curative hepatectomy. Conclusivel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BAP1,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somatically mutated and negatively regulating EMT in HCC, serves as a tumor suppressor of HCC by deubiquitinating and stabilizing PTEN.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