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648篇 |
免费 | 22642篇 |
国内免费 | 1100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00篇 |
儿科学 | 3640篇 |
妇产科学 | 1216篇 |
基础医学 | 12119篇 |
口腔科学 | 3947篇 |
临床医学 | 25763篇 |
内科学 | 17611篇 |
皮肤病学 | 2483篇 |
神经病学 | 4002篇 |
特种医学 | 7403篇 |
外科学 | 18882篇 |
综合类 | 59960篇 |
现状与发展 | 53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26041篇 |
眼科学 | 2275篇 |
药学 | 26601篇 |
304篇 | |
中国医学 | 21289篇 |
肿瘤学 | 86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0篇 |
2024年 | 2967篇 |
2023年 | 3266篇 |
2022年 | 6926篇 |
2021年 | 8425篇 |
2020年 | 7611篇 |
2019年 | 4173篇 |
2018年 | 4046篇 |
2017年 | 5716篇 |
2016年 | 4344篇 |
2015年 | 7783篇 |
2014年 | 10476篇 |
2013年 | 13332篇 |
2012年 | 18972篇 |
2011年 | 20079篇 |
2010年 | 18413篇 |
2009年 | 16802篇 |
2008年 | 17019篇 |
2007年 | 16343篇 |
2006年 | 14577篇 |
2005年 | 11781篇 |
2004年 | 8184篇 |
2003年 | 6550篇 |
2002年 | 4988篇 |
2001年 | 4641篇 |
2000年 | 3569篇 |
1999年 | 1263篇 |
1998年 | 278篇 |
1997年 | 239篇 |
1996年 | 231篇 |
1995年 | 209篇 |
1994年 | 192篇 |
1993年 | 124篇 |
1992年 | 107篇 |
1991年 | 67篇 |
1990年 | 79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36篇 |
1963年 | 16篇 |
1962年 | 14篇 |
1958年 | 12篇 |
1956年 | 12篇 |
1955年 | 14篇 |
1949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 通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小鼠肺组织含水量、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及数目、活性氧代谢产物的动态演变研究和临床资料的分析,从基础和临床的角度综合确立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的危险期.方法 ICR清洁级小鼠雨蛙素腹腔内注射50 μg/kg,每小时1次,共7次,于雨蛙素注射结束后腹腔内注射LPS 15 mg/kg来创建重症急性胰腺炎小鼠模型,设定研究点为制模前、制模后6 h、12 h、1 d,4 d、7 d,对肺组织含水量、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和数目以及肺组织活性氧代谢产物进行了动态研究.同时回顾性分析215例来自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在消化内科、胰腺外科和ICU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伴肺损伤患者(纳入标准为PaO2<60 mmHg)肺损伤的时期.样本均数差异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小鼠肺组织含水量以制模后1 d和4 d最严蕈,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和板层小体损伤程度以制模后1 d,4 d最为明显,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数目下降以制模后1 d最显著,肺组织活性氧代谢产物亦以制模后1 d明显升高,较其他研究点有显著性差异.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肺损伤的时间为(3.1435±1.0199)d.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的危险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的第1天至第4天之间. 相似文献
142.
目的:制备一种光固化纳米胶粘剂,对其性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正交法制备出多个胶粘剂样品,讨论各个因素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探索合适的配方比例和工艺参数。结果:光固化胶粘剂最优配比为引发剂Darocur1173含量占1%,纳米SiO2含量占50%,基质树脂与稀释单体(Bis—GMA:TEGDMA)的比例为1:1。结论:制备的光固化胶粘剂配方的综合性能最优,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揭示苏州地区汉族人群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各型牙根变异的发生状况。方法调取苏州口腔医院放射科接受锥形束CT扫描的汉族患者的CT图像资料,患者共257人。观察上颌恒磨牙牙根变异的牙齿发生率、个体发生率及双侧分布状况。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左、右侧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上颌第一恒磨牙融合根的牙齿发生率3.1%(15/484)。上颌第二恒磨牙3根的牙齿发生率为69.7%(285/409),双侧共同发生率为60.3%(117/194),男、女组间以及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变异以2个颊侧根融合最常见(11.7%),其次为融合性单根(10.5%),近颊根与腭根融合的发生率为4.9%。牙根变异在左、右同名牙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ho=0.607(P<0.01)。结论上颌第一恒磨牙较少发生牙根变异;上颌第二恒磨牙融合根在苏州地区汉族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掌握其分布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4.
目的了解后牙游离缺失患者对种植义齿、单端固定桥、附着体义齿、活动义齿、短牙弓5种处理方法的主观评价。方法对133例后牙游离缺失患者,通过问卷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患者选择修复方法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用图片及文字说明让患者充分了解各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在视觉模拟尺上标记患者对5种方法的评分。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与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 133例患者对种植义齿、单端固定桥、附着体义齿、活动义齿、短牙弓的评分分别为56.5±20.1、40.2±17.9、34.9±15.4、48.1±19.4、36.6±15.2。患者对修复方法的评价受年龄、教育水平、牙列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对种植义齿的主观评价最高,对短牙弓的评价最低,患者对不同修复方法的评价与自身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5.
目的:研究Claudin-1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7例乳头状甲状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组织、17例滤泡性甲状腺癌以及19例滤泡性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laudin-1蛋白的表达,并检测Claudin-1蛋白调控通路中β-catenin的表达。结果: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均有Claudin-1蛋白的高表达,滤泡性甲状腺癌以及滤泡性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laudin-1蛋白的表达较低。相关分析表明β-catenin的表达与Claudin-1蛋白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甲状腺癌中Claudin-1蛋白的表达可能受wnt/β-catenin途径进行调控。结论:Claudin-1蛋白在甲状腺癌不同类型中有不同的表达,是甲状腺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其产生受wnt/β-catenin途径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46.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卡马西平戒断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90例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卡马西平血药浓度测定,观察术后临床表现,评估术后卡马西平戒断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血管压迫情况(部位、程度),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时间、术后疗效、并发症),卡马西平服药情况(服药时间、服药剂量、手术前、后卡马西平血药浓度、术后血药浓度降低值)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16.2软件包对结果进行χ2或Fisher检验。结果:术后卡马西平戒断反应的发生率为28.9%,戒断反应的症状主要包括失眠、烦躁、手足震颤、幻觉和剧烈头痛。术前有无卡马西平服用史(P=0.0001)、服药剂量(P=0.0277)和术后血药浓度下降多少(P=0.0213)与戒断反应的发生呈显著相关。结论:术前大剂量使用卡马西平和术后血药浓度大幅度下降,是导致发生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卡马西平戒断反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7.
【摘要】 目的:观察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抑制效应。方法:2013年6月~2014年4月,采用自主研发的膀胱盆底康复治疗仪行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颈段脊髓损伤3例,胸段脊髓损伤15例,腰段脊髓损伤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1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5例。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时分别记录患者3d排尿日记,并进行患者自我判别的膀胱状态评分(patient perception of bladder condition scale,PPBC-S)。排尿日记包括间歇导尿的次数、每次间歇导尿的尿量以及每天的漏尿量。在记录排尿日记的周期中,患者保持一致的饮水量以及每日间歇导尿的次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均完成4周治疗,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患者每次导尿量由258.7±14.7ml增加至282.5±15.2ml(P<0.05),每天漏尿量由766.4±61.5ml降低到563.3±45.4ml(P<0.05),PPBC-S评分由5.2±0.1分改善到4.6±0.1分(P<0.05)。治疗4周后,患者每次导尿量为294.1±15.4ml,每日漏尿量为541.4±47.5ml,PPBC-S评分为4.4±0.1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2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记录排尿日记期间,间歇导尿次数分别为4.3±0.3、4.1±0.3和4.0±0.2次,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能够抑制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漏尿量。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行辅助生殖技术后流产但染色体数目正常的胎儿人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情况,以期揭示其与流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片段分析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47例体外受精(IVF)流产胎儿(IVF流产组)、35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流产胎儿(ICSI流产组)及49例自然妊娠但选择行人工流产的胎儿(染色体数目正常;对照组)的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14bp插入/缺失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HLA-G基因+14/+14、+14/-14和-14/-14基因型频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果提示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不是引起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方式妊娠的染色体数目正常胎儿流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9.
目的观察曲马多不同静脉给药方案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扁桃体切除术患儿240例,年龄3~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六组:A组诱导时给予曲马多2mg/kg,手术结束时给予生理盐水;B组诱导时给予生理盐水,手术结束时给予曲马多2mg/kg;C组诱导时给予曲马多1mg/kg,手术结束时给予生理盐水;D组诱导时给予生理盐水,手术结束时给予曲马多1mg/kg;E组诱导时给予曲马多1mg/kg,手术结束时给予曲马多1mg/kg;F组诱导时与手术结束时均给予生理盐水。记录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清醒后10、20、30、40、50、60min的Ramsay镇静评分、躁动评分、FLACC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清醒后10~50min B组镇静躁动评分、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五组(P0.05),而F组明显高于其他五组(P0.05)。清醒后10~40min B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五组(P0.05)。结论曲马多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结束时以2mg/kg静脉注射可以在手术后1h内提供较好的镇静与镇痛,不增加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不影响拔管时间与清醒时间。 相似文献
150.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膀胱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核因子-kBp65、肿瘤坏死因子-a表达的变化,并探讨两者关系。【方法】采用右下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诱导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26只,分别于成模后1、3、6个月观察膀胱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核因子-kBp65、肿瘤坏死因子-a表达变化。【结果】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膀胱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核因子-kBp65、肿瘤坏死因子-a表达显著增强,两者呈正相关。【结论】核因子-kBp65、肿瘤坏死因子-a与糖尿病膀胱的病理、功能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