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37篇 |
免费 | 777篇 |
国内免费 | 51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0篇 |
儿科学 | 82篇 |
妇产科学 | 38篇 |
基础医学 | 448篇 |
口腔科学 | 197篇 |
临床医学 | 881篇 |
内科学 | 578篇 |
皮肤病学 | 92篇 |
神经病学 | 96篇 |
特种医学 | 283篇 |
外科学 | 726篇 |
综合类 | 1949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910篇 |
眼科学 | 72篇 |
药学 | 1003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082篇 |
肿瘤学 | 2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234篇 |
2021年 | 274篇 |
2020年 | 282篇 |
2019年 | 151篇 |
2018年 | 196篇 |
2017年 | 236篇 |
2016年 | 223篇 |
2015年 | 327篇 |
2014年 | 428篇 |
2013年 | 539篇 |
2012年 | 739篇 |
2011年 | 833篇 |
2010年 | 762篇 |
2009年 | 674篇 |
2008年 | 589篇 |
2007年 | 525篇 |
2006年 | 412篇 |
2005年 | 317篇 |
2004年 | 243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129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颌颈部组织缺损和畸形的适宜修复方法.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1月,笔者采用胸部多源血供皮瓣(含预扩张皮瓣)对18例严重颌颈部组织缺损或畸形患者进行修复,分别选取颈横动脉前皮支、胸廓内动脉肋间前穿支、胸外侧动脉作为皮瓣的血管蒂.结果 除1例患者颈横动脉前皮支岛状皮瓣远端形成小范围表皮水疱,经短期换药愈合外,其余皮瓣完全成活;颌颈部组织缺损或畸形得到了较好的修复.随访6个月~2年,患者修复处外观及功能满意,无继发畸形.结论 胸部皮瓣血供来源多而恒定,在考虑患者的主观要求、全身情况、缺损部位和范围的前提下,选择以适宜血管为蒂的胸部岛状或窄蒂皮瓣可以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2.
烧伤脓毒症发病机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as a result of an invasire infection are challenging problems in extensively burned patients, and frequently end i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and to seek nove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treat sepsis/MODS secondary to severe bums.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of postburn sepsis would certainly elicit a number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it. It is our belief that compre hensive clinical measur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should include rapid, adequate fluid resuscitation for bum shock, early feeding, effective control of infection, early escharectomy, and reinforcement of organ support. Once bum wound sepsis occurs, prompt removal of infected necrotic tissue is the key procedure to ensure a successful result. Further study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precise mechanisms of these protective effects and the clinical advantages for postburn sepsis using evidence-based methodology system. 相似文献
83.
穿支蒂皮瓣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皮瓣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以来临床应用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5~79岁。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臀部、骶旁或腰动脉的皮穿支为血管蒂的轴型穿支蒂皮瓣移位修复臀骶部褥疮、溃疡及外伤性软组织缺损创面。切取皮瓣达6cm×5cm~19cm×11cm,穿支血管口径1.3~2.1mm,游离穿支血管蒂长度为2.5~4.5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期愈合。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溃疡无复发。结论穿支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无需植皮,是修复臀骶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4.
组织工程软骨构建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在人体内构建软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第二代人肋软骨细胞,以细胞浓度50×106/ml与30%Pluronic-F127混匀,注入人耳后皮下或耳屏部位,3~6个月后在二期手术时部分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电镜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对新生软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在3~6个月的随访中,观察到注射于耳后皮下的患者皮下有明显隆起,组织学检测显示有软骨陷窝和同源软骨细胞现象为成熟软骨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有特异性的Ⅱ型胶原分泌。结论:采用体外培养的第二代人肋软骨细胞和Pluronic在人体内可构建组织工程软骨,证实了组织工程技术在人体内构建软骨组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90 只健康 SD 大鼠随 机分为 3 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50 mg·kg-1),每组各 30 例,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均采用颈总动脉 阻断的方法建立大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阿司匹林组造模前 5 天连续给予 50 mg·kg-1 剂量的阿司匹林灌胃,第 6 日处死 3 组大鼠,TUNEL 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大鼠脑组织神经元 Bcl-2、 Bax 蛋白表达及 Cyt-C 释放情况。结果:TUNEL 法检测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率明显少 于模型组,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 Bcl-2 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而 Bax 蛋白表达及 Cyt-C 释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减轻因 缺血性脑梗死引发的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线粒体 Cyt-C 释放,同时升 高 Bcl-2 蛋白表达量以及降低 Bax 蛋白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in pregnancy, APIP)的临床特征并总结诊疗经验。方法 对2013年1月—2019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42例APIP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为轻症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组,14例为中重症胰腺炎(moderate to severe pancreatitis, MSAP)组,4例为重症胰腺炎(severe pancreatitis, SAP)组。其中SAP组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MSAP和MAP组,血钙值低于MSAP组和MAP组,38例病例发生于孕晚期。24例为高脂血症性胰腺炎,6例为胆源性疾病性胰腺炎,12例为特发性胰腺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中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值明显高于特发性和胆源性胰腺炎。产后CT和产前的MRI均可正确的诊断胰腺炎。B超的诊断的正确率偏低,仅为38%。42例急性胰腺炎合并妊娠孕妇经治疗均痊愈,新生儿仅有1例死亡。结论 高脂血症是妊娠合并胰腺炎的首要病因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APIP患者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对减少院内环境致病菌落的作用,为防疫安全工作提供保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前(2019年12月21日至2020年1月21日)进行过生物采样的160个标点(45个采用平板沉降法采样,115个采用擦拭法采样)作为对照组,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4日)进行过生物采样的160个标点(64个采用平板沉降法采样,96个采用擦拭法采样)作为观察组,比较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前后院内环境中细菌致病菌落分布的变化。结果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前,160个采样标点中有39个(24.4%)细菌致病菌落检出阳性,其中45个平板沉降法采样的标点中有7个(15.6%)细菌致病菌落检出阳性,115个擦拭法采样的标点中有32个(27.8%)细菌致病菌落检出阳性。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160个采样标点中有18个(11.2%)细菌致病菌落检出阳性,其中64个平板沉降法采样的标点中有4个(6.2%)细菌致病菌落检出阳性,96个擦拭法采样的标点中有14个(14.6%)细菌致病菌落检出阳性。统计学分析表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平板沉降法采样的标点细菌致病菌落检出阳性率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擦拭法采样的标点和总体细菌致病菌落检出阳性率均低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前(P=0.020、0.002)。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平板沉降法采样的标点细菌致病菌落数量为(0.69±0.09)CFU/cm2,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前[(0.85±0.15)CFU/cm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擦拭法采样的标点细菌致病菌落数量为每皿(0.19±0.06)CFU,低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前[每皿(0.32±0.08)CF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COVID-19疫情期间,通过加强消毒、提高消毒质量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医院环境中的致病菌落,有助于降低医护人员感染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