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763篇 |
免费 | 4494篇 |
国内免费 | 243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82篇 |
儿科学 | 692篇 |
妇产科学 | 195篇 |
基础医学 | 2378篇 |
口腔科学 | 750篇 |
临床医学 | 4800篇 |
内科学 | 3369篇 |
皮肤病学 | 494篇 |
神经病学 | 851篇 |
特种医学 | 1663篇 |
外科学 | 3516篇 |
综合类 | 11217篇 |
现状与发展 | 15篇 |
预防医学 | 5074篇 |
眼科学 | 334篇 |
药学 | 4818篇 |
58篇 | |
中国医学 | 4114篇 |
肿瘤学 | 19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6篇 |
2023年 | 618篇 |
2022年 | 1382篇 |
2021年 | 1725篇 |
2020年 | 1575篇 |
2019年 | 817篇 |
2018年 | 882篇 |
2017年 | 1175篇 |
2016年 | 881篇 |
2015年 | 1621篇 |
2014年 | 2062篇 |
2013年 | 2540篇 |
2012年 | 3689篇 |
2011年 | 3965篇 |
2010年 | 3454篇 |
2009年 | 3099篇 |
2008年 | 3261篇 |
2007年 | 3225篇 |
2006年 | 2579篇 |
2005年 | 2009篇 |
2004年 | 1393篇 |
2003年 | 1223篇 |
2002年 | 969篇 |
2001年 | 843篇 |
2000年 | 645篇 |
1999年 | 268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 UA)诱导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U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DNA的变化;Western-blot测定COX-2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COX-2催化产物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结果:流式细胞术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均显示UA诱导U251细胞凋亡,细胞核DNA 呈梯状降解。同时COX-2蛋白表达及其催化生成产物PGE2浓度下降,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减少,而Bax无明显变化。结论:熊果酸能明显诱导U25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抑制COX-2表达、减少PGE2生成及下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 通过致痫性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MR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分析FCD的发病特点,探讨最佳MR扫描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40个病灶)FCD患者的MR表现及扫描方法.根据Palmini病理分型,将FCD的病理结果分为FCD Ⅰ型及FCDⅡ型.观察各型病灶在脑内分布及合并海马硬化的比例,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FCD各型在脑内分布的差异性.将轴面FSE T2WI、SE 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定义为常规扫描,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增加斜冠状面FSE T2WI及FLAIR定义为优化扫描.患者均进行常规扫描和优化扫描,评价FCD主要征象在各扫描方位、序列的显示情况,应用McNemar检验比较2种扫描方法对不同部位FCD及海马硬化显示的差异性.结果 36例(40个病灶)FCD患者中,病变位于颞叶29个(72.5%),额叶9个(22.5%),顶叶2个(5.0%).FCD Ⅰ型27例(29个病灶),颞叶病灶25个;FCDⅡ型10例(11个病灶),颞叶病灶4个,2种类型在病灶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合并海马硬化者共14例,其中,FCD Ⅰ型13例,FCDⅡ型1例.优化扫描对于颞叶FCD、海马硬化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颞叶FCD的阳性率从44.8% (13/29)提高到65.5% (19/29),合并海马硬化FCD的阳性率从42.9%( 6/14)提高到85.7%(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颞叶FCD x2=4.167,P=0.031;海马硬化x2=4.167,P=0.031),对额叶FCD病灶的显示2种扫描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304,P=1.000).结论 FCD好发于颞叶,其次是额叶,FCDⅠ型好发于颞叶,且更容易合并海马硬化.垂直于海马长轴的全颞叶优化扫描是针对FCD发病特点的优化扫描序列组合,有助于病灶的显示.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和设备解决沙门菌鉴定困难的难题,探究简便、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确立积极有效检测鉴定手段和监控措施,防止食物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方法根据测试菌不同,探讨PFGE技术实验条件,沙门菌的PFGE鉴定方法。结果经反复试验证实所建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靠、分辨率高,实用性强。在没有图像分析仪的情况下,肉眼即可进行判断,可替代传统的血清学鉴定方法。结论脉冲场凝胶电泳基因分型及同源性鉴定方法分辨率高,应用性强,技术先进。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妊高症早期肾损伤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浓度水平的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10月确诊为妊高症的孕妇100例设为试验组,选择同期健康孕检妊娠者10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胱抑素C的浓度水平,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孕妇的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胱抑素C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呈现递增的趋势;试验各组患者孕妇的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胱抑素C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两两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患者的视黄醇结合蛋白阳性检出率均超过85.0%;临床确诊结果与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结果的Kappa一致性分析得出Kappa值等于0.86。结论视黄醇结合蛋白是一种同胱抑素C一样对妊高症早期肾损伤具有诊断价值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临床符合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 AL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武警总医院收治的39例s ALS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发病平均年龄(54.7±10.7)岁,男性多见,病程高峰在24个月左右。发病人群主要为既往体健人群,临床表现主要为肌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言语不清和饮水呛咳,5例(12.8%)伴随认知功能障碍,颈髓受累最多。结论 s ALS以中年发病为主,男性多见,s ALS伴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等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存在某种联系;详细问诊,仔细查体,及时行肌电图检查并注意鉴别诊断,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减少脂肪乳对凝血酶原(PT)、部分凝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干扰的方法。方法制备正常新鲜混合血浆并检测PT、APTT、Fib;在正常新鲜混合血浆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脂肪乳并检测其PT、APTT和Fib,取均值计算干扰物影响度,同时在强生干化学分析仪VITRO FS5.1上检测血浆指数,并分析血浆指数与脂肪乳干扰之间的关系。通过CS2000i自带的稀释功能,寻找最佳的稀释倍数,减少脂肪乳对Fib的干扰。结果当添加干扰物脂肪乳4.76%体积分数时,对PT、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影响均7.5%,未超过1/2 CLIA’88规定的允许误差;脂肪乳添加的体积与血浆指数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y=18.284x+4.557 9,R2=0.993 3;脂肪乳添加的体积与衍算纤维蛋白原(PT-der fibrinogen,PT-DFbg)添加前后的差值也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y=0.146 9x-0.891 4(x≥6),R2=0.961 7;标本稀释可以很好地消除脂肪乳对Fib检测结果的干扰。结论利用血浆指数,可以减少一定浓度内脂肪乳对PT、APTT和Fib的干扰,标本稀释可以很好地消除脂肪乳对Fib检测结果的干扰。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探讨改良侧位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治疗中的临床实际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肛裂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改良侧位纵切横缝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伤口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侧位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且患者术后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0.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new L-phenylalanine derivatives on acetylcholinesterase(AChE) activity. METHODS New L-phenylalanine derivativ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substituted 2-bromo-1-acetophenones by four steps reaction, and their inhibitory activities on AChE were measured by Ellman method in vitro. RESULT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derivatives possessed AChE inhibitory effect and the activity of compound 8b was the most potent with an IC50 value of 8.73??10-6 mol??L-1, which was more potent than that of rivastigmine; moreover, compound 8b had no inhibitory activities to BuChE. CONCLUSION Th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new L-phenylalanine derivatives on acetylcholinesterase are worth studying further.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